品玩

科技创新者的每日必读

打开APP
关闭
美食

这一季《舌尖上的中国》,要盘着手串儿抱着保温杯看

一来是配合节目的养生内容,二来也是缓解一下看节目生气着急上的火。

Amon

发布于 2018年2月25日


文:喃酱、Amon

让人咽着唾沫看到饿哭的《舌尖上的中国》,在沉寂了四年之后又出了第三季。这一季,建议大家盘着手串儿抱着保温杯泡枸杞看。

在爸妈的叮咛之中,郑雅甄一步步摸索,逐渐懂得了养生之道。」这是《舌尖 3》第四集「养」中,介绍广东自媒体人郑雅甄学习煲汤过程的一句旁白。

跟随这一集节目的内容,屏幕外没有爸妈叮咛的我们也逐渐懂得了养生之道:

  1. 厨师朱杰到「道家养生之地」浙江仙居学习当地土菜里食养的方法,改造成药膳;
  2. 退休老干部专程进入深山,寻找古代中医配方;
  3. 美食博主郑雅甄自制广东煲汤,通过微信公众号卖给没时间自己煲汤的公司白领补身体;
  4. 纽约移民郑阳阳回到祖国学中医,自己在家用中药制作化妆品;
  5. 西医博士露丽娅来中国进修中医,用五汁膏治好了儿子的咳嗽,还学了不少中国药膳的做法。

一个又一个鲜活的故事摆在我们面前。中医药真好呀,48 分钟的节目,从第 35 分钟开始就成了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宣传片。韩国和中国香港的年轻人都专门跑到北京来学中医,还有一群金发碧眼的小姐姐,围在桌子前学习是有心火、应该吃什么药。

当时的情景,用一座雕塑来形容的话,那肯定是这样:

一整集节目里,唯独没有一句话提到食物的味道如何。曾经被誉为「国民美食下饭片」的《舌尖上的中国》,花了大量时间去讲解大量无关的人物、故事、理念,食物反倒成了一闪而过的配角。

中医药是传统文化,但用退休老人去深山里找到的古代药方代表中医药,用在微信公众号卖自制汤的美食博主代表传统养生美食,用自制毫无杀菌处理的中药口红代表中医药的创新应用,怎么看都是在误导大家。

唯一没变的是旁白李立宏的声音。缓慢成熟的男低音在养生保健节目里也丝毫不突兀:「在福建屏南,人们买草药就像买菜一样平常。」如果节目改名《舌尖上的养生堂》,李立宏大概可以成为新一代中老年女性的偶像。

食物去哪儿了

从《舌尖 1》到《舌尖 3》,最大的变化就是食物的地位。

当初看《舌尖 1》的时候,是两眼直勾勾盯屏幕想给大自然磕头:啊,怎么存在这么美丽诱人的食物;现在看《舌尖 3》,是眼神涣散地想给节目组磕头:这都是啥?跟吃的有什么关系?求求你,让我看点好吃的吧。

换句话说,在《舌尖 1》里,食物本身才是神灵一般的主角。无论是镜头、节奏还是节目中穿插的人文故事,都是为了突出食物的神圣。

而在《舌尖 3》里呢,食物不过是个用来小配角罢了,所以镜头邋遢、选择食物种类的时候也毫不考究。毕竟在这里,食物的存在不过是为了衬托那些铁锅的妙、人物的惨。

美食们在《舌尖 3》里真的太惨了。

就拿松茸来讲,在第一季的画面里(惊了,写完这句话我就自动分泌了唾液),你完全可以从视觉上感受到那种滋啦滋啦、那种外脆里嫩。

而且你根本不用准备像第三季里的什么石锅、什么熬制八个多小时的高汤,直接在火上烤一烤就已经美滋滋了。松茸这种食材本身,才是这里的主角。

但是在《舌尖 3》里呢,好不容易熬到了出场机会的食材们,是被这样介绍出来的:

「手工打造的铁锅在一款清水炒鸡蛋中发挥得淋漓尽致,没放一滴油,丝毫不粘,这一特性助理了鲁菜独有的制作方法。」

意不意外?

就像找你来试镜的时候导演明明告诉你,你是最美的,绝对是来当第一女主角。结果呢,你其实演了个想上位的小三,出场只是为了铺垫男主之后的浪子回头。

请问鸡蛋有错吗,鸡蛋冤不冤,鸡蛋这么辛苦被鸡生出来,就是为了证明你的锅不粘锅???

在开始讲「鲁菜经典九转大肠」的时候,我以为终于可以看看美食 porn 洗眼睛,结果……

「……而铁锅厚薄恰当、光滑紧致,在长时间熬制中唐静始终没有干结粘锅。」

说到这里,我想来放几张《舌尖 1》和《舌尖 3》里的美食图片对比。实不相瞒,我很想邀请《舌尖 3》里的这些美食们,去食物界知乎回答一下「有一个不会拍照的男朋友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这个问题。

 

 《舌尖1》
《舌尖1》
 《舌尖3》
《舌尖3》
 《舌尖1》
《舌尖1》
 《舌尖3》
《舌尖3》

 

 《舌尖1》
《舌尖1》
 《舌尖3》: )
《舌尖3》: )

《舌尖 1》的美食们,都是以它们在生活中最自然的方式出现,所拍摄的内容就是当地人们的日常生活,画面温馨而真实。

但《舌尖 3》就不一样了,他们还找过一些穿戴整齐的美貌厨师来拍,用黑漆漆的背景板来展现跳跃在空中的食材。突出一个工业化、突出一个精致,但看起来好像在给哪家菜馆拍摄宣传片,而不再是「纪录片」。

那么,神奇的《舌尖 3》里有认真介绍食物本身的片段么?

还是有的,非常认真、非常细心。但是……它介绍煎饼果子的这大一段,真的是非常废话了:

「舀在饼铛上的量勺面糊,要合理配比。」

「刮子把面均匀地划成圆形。」

「色泽上面皮要金黄,厚薄要均匀。」

「要保证它完好无损,让那一层地面糊得恰到好处。」

「合理」、「均匀」、「恰到好处」、「完好无损」…… 哇,这些词语在短时间内的多次熟练使用,宛如一个当年为写论文凑字的我本人。

然后就是《舌尖 3》里占大篇幅的人文故事环节了。

他们虽然镜头多,但真是一个比一个惨,宛如当代《中国好小吃》的评选现场。

故事能下饭吗

在《舌尖 3》第五集《食 串起食材与美味的有「心」人》里,每一位为我们带来美食的做饭人都有着悲惨的身世。

美食作家老凡的女儿去了大连定居,妻子也跟着去照顾女儿的生活。被独自留在苏州的他,生活里似乎只剩下剥螃蟹炒菜。

在饭店烟火气中长大的林冏,从小被父母寄予厚望:要好好读书,出人头地,以后不吃这碗「油渍饭」。他不负众望去德国留学、工作,成了德国知名企业的电气工程师主管。林冏花了十几年时间在电气工程领域学习和工作,成绩斐然,结果父亲反悔了,要求他回家继承厨艺。经过长达一年的抗争,他不得不妥协了。

摔面师傅孙竹青为了孩子的教育离开家乡,到了大城市却因为不使用添加剂不被认可。背负巨额房租的他起早贪黑,全年无休,生活里唯一的乐趣是外出买菜时绕路去女儿的学校门口看一看。

 孙竹青在女儿学校外哭泣
孙竹青在女儿学校外哭泣

最惨的是天津的美食博主扣扣。她乐观、勤奋、热爱生活,每天一早起来为家人制作早餐,还是国家二级营养师。生活对她的回报是让她患上了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这个病治不好,一生都要打针吃药,而且只能活 15 年。

对着这样的悲惨故事,能吃得下饭?

美食比重下降,故事比重上升的背后,大概是《舌尖上的中国》背后整个制作团队的换血。

《舌尖》系列第一季的总导演陈晓卿,当时的职务是央视纪录片频道的副总监。他同时也是知名的美食专栏作家,前两季《舌尖》都由他统领外聘导演完成。

新一季《舌尖》的总导演是刘鸿彦。她从 1993 年开始在央视《东方时空》栏目从事纪录片创作,在央视新闻频道最做了很多反映社会现实的纪录片。从中国梦到走基层,航天发展、抗洪救灾,刘鸿彦导演的拍摄经验不少,唯独缺了美食相关的这部分。

唯一的交集是刘鸿彦导演的 30 集的纪录片《中国人的活法》。其中第五集,讲的是新疆小伙子阿迪力·买买提吐热。阿迪力和两名汉族同学合伙创业,在淘宝上卖切糕(玛仁糖)的故事,在 2012 年播出的第一季《舌尖上的中国》里也出现过。

除去编导团队,大家熟知的美食家沈宏非和蔡澜是前两季《舌尖》的总顾问,在他们之外,前两季《舌尖》的美食顾问还有十几名。

《舌尖 3》的美食总顾问换成了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创办了央视全国烹饪大赛的高炳义,其余的顾问也只剩章武和二毛两名。

从某种程度上看,《舌尖 3》对美食的重视程度似乎比前两季差了不少。导演刘鸿彦自己也说,这一季呀哦探索中国人是如何一点一点吃成了今天的样子,「食物,人物和文化,一个都不能少。」

如今人物和文化我们都看到了,但也因为他们挤占了食物原本的位置,让一个原本特色鲜明的纪录片 IP 泯然众人。讲故事不是不好,但故事讲得太多了,用来下饭的《舌尖》,也会变成新的春晚吧。

下载品玩App,比99.9%的人更先知道关于「美食」的新故事

下载品玩App

比99.9%的人更先知道关于「美食」的新故事

iOS版本 Android版本
立即下载
Amon

这家伙很懒,什么也没留下,却只想留下你!

取消 发布
AI阅读助手
以下有两点提示,请您注意:
1. 请避免输入违反公序良俗、不安全或敏感的内容,模型可能无法回答不合适的问题。
2. 我们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大模型问答服务,但无法保证回答的准确性、时效性、全面性或适用性。在使用本服务时,您需要自行判断并承担风险;
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该功能目前正处于内测阶段,尚未对所有用户开放。如果您想快人一步体验产品的新功能,欢迎点击下面的按钮申请参与内测 申请内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