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玩

科技创新者的每日必读

打开APP
关闭
科技泡沫

泡沫又来了:如果连“100天,7000万注册用户”都不是浮夸,那什么是浮夸?

名扬

发布于 2014年10月21日

最近吓人的新闻比较多,刚被“50天,1亿美元估值”惊到的心跳尚未平复,又一条“100天,7000万注册用户数”震慑得我手一抖差点把鼠标扔出去。

新传奇的主角是通讯云平台环信,它给第三方应用开发者提供IM模块,开发者只需要一些简单的代码量就能给自己的应用添加IM功能。它的创始人刘俊彦说:“我们可能是最大的通讯云平台”。

本质上它是一项面对企业的“to B”服务,不直接面向普通用户。那7000万注册用户是怎么算出来的?它统计的是环信ID的数量,也就是环信SDK覆盖的用户数。每个内置环信IM功能模块的第三方应用,IM实现机制都是依靠环信ID之间的沟通进行,据环信官方介绍:第三方开发者依据各自需求分别采用两种模式为自己的用户创建环信ID:给每一个注册用户直接创建一个环信ID,或者在用户使用应用内IM功能的时候给用户创建环信ID。从用户角度来讲有两种可能:1,你注册了一个内嵌了环信模块的应用,那么应用就为你创建了一个环信ID;你在应用内使用了IM功能,应用才为你创建环信ID。

官方介绍,“环信的典型客户包括海豚浏览器(1亿用户),蜻蜓fm(数千万用户),汽车之家-车友会(数千万用户),节操精选(数百万用户),看动漫(数百万用户),哈图(数百万用户),熊猫公交(数百万用户)等”。对这些接入了环信通讯云平台的至少有数百万级别用户的工具来说,它们要么直接给每个用户创建环信ID,要么在用户点击使用IM功能的时候创建来环信ID——不管哪一种情况,事实上这些用户完全都没主动注册过环信,甚至不知道环信的存在。而前一种批量创建环信ID里,更是把非活跃用户,活跃但不使用内嵌IM功能的用户都囊括了进去。

但现在环信说,这些间接得不能再间接的用户,都被环信说成了“注册用户”。其实在PingWest 3个月前对环信做详细报道的时候,一位开发者对环信所谓“注册用户”的描述就已经说明了这是什么:“在环信那边映射关系都是一个个ID,无法和真实的用户对应起来。”

然而恕我驽钝,作为一个在海豚浏览器的长期用户,我怎么都没找到IM模块在哪里,也无法理解一个手机浏览器为什么需要IM模块。而我个人在网络正常连接条件下使用蜻蜓FM的时候能正常发送IM消息,而使用另两款App内聊天功能(都由环信提供)时,出现了无法连接服务器或者无法发送消息的情况。这又让我想起了“在不受GFW阻隔的情况下无法顺利注册和登录”的Blink。

不过按着环信的算法,这么测试一圈下来,我又为环信贡献了10多个“注册用户数”。

根据创始人刘俊彦提供的数据,目前为止环信的注册用户已经达到 7000 万,注册应用量达到 7002 个。也就是说环信这7000万注册用户数,分散在7000多个第三方应用孤岛里,平均每个应用仅有1万人次(不是人)使用过环信的服务,用户仅在各个应用里进行互动。同一个用户可能使用这7000款应用中的多款,而按照环信现有的技术,却在不同的应用里一次次统计为注册用户无法去重。按照“100天7000万注册用户数”的节奏,1000天的时候注册用户数超过中国所有网民数也是可以期待的。

面向普通用户(to C)的服务公布注册用户数,面向企业(to B)的服务公布采用自家服务的企业数,这是一贯的行业报道习惯。这个“100天,7000万注册用户数”传奇故事的奇葩就在于:它统计的是一家to B业务的公司的顾客采用这家公司的服务所服务的C端用户数(逻辑就是这么绕)。

抛去这些并不真实属于环信的注册用户数不提,环信并不是一家拥有了7000万注册用户数的IM,而是一家仅拥有7002个客户的通讯云服务更糟糕的是,环信无法从它绝大部分用户身上赚到钱。

此前PingWest对环信详细报道中提到过,当时环信的收费策略是对5000用户数以上的应用收费:

而在最近三个月的时间里,环信的推广策略迅速走向激进,现在注册用户300万以下或日活30万以下终身免费,仅对超过这一标准的应用收费:

前文提到环信目前有7002个用户,共7000万注册用户数。我们做个极端的假设:假设其中绝大多数应用都没有注册用户,所有用户集中在极少数应用里,7000万除以300万,也只有区区23个用户符合环信的付费标准。也就是说:环信7002个用户,最多只有23个是付费用户,付费比例约为百分之零点三。当然实际情况比这个极端假设更严重,7002家里可能只有不到10家付费用户

最极端的赔本赚吆喝,也莫过于此了。

这种“赔本赚吆喝”的创业行为艺术目前好像很流行,也就是所谓的“高调”,不过环信的创始人刘俊彦倒是非常认同这种“高调”的创业方法,看看他关于我们之前报道过的Blink泡沫一事的反应就知道了。

而环信的用户大部分是不愿或者无力开发IM模块的应用开发商,他们在采纳环信IM模块的时候并不愿意突出环信的品牌,包括打上环信的LOGO。一个本应默默站在背后服务顾客的to B公司这么高调,考虑过客户的感受么?

也许高调有高调的好处吧。毕竟现在流行的创业模式有所改变,在to B和to C之外,第三大收费模式to VC正在兴起

 

Update:下面是环信官方发来的关于“7000万注册用户的说明”

环信通过 SDK 覆盖的用户数为7000万(不去重)。

环信一直有一个核心理念,就是环信要致力于做一个纯粹的即时通讯的消息引擎,做一个即时通讯的消息管道。所以环信不会去接触任何APP的业务数据和用户体系 。

要使用环信,APP开发者需要为每一个需要用IM的用户创建一个唯一的环信ID。这个环信ID是一个任意的字符串,这样环信是完全不知道每个环信ID背后对应的是什么人,每个ID之间是什么关系,环信只知道一个ID通过环信的API发了一个消息。

截止到9月30日,环信平台通过环信 SDK 覆盖的用户数为7000万(不去重)。通常APP有2种注册环信ID的方式。有的APP是在集成环信的版本上线前一次性为APP的所有用户都创建一个环信ID。比如一个APP有500万注册用户,那就写个脚本,为500万用户都创建一个环信ID。还有一种是当用户在APP中用到即时通讯功能时,APP程序会在判断该用户是否有环信ID,如果没有就动态创建一个环信ID。

不管是哪种创建环信ID的方式,这都是APP的程序自己控制的,APP的开发者会根据他的业务形态去决定何时何地去创建环信ID。环信平台保证不去接触到APP的任何业务数据和用户数据。

所以前面所说的7000万用户,就是环信的7002家APP在环信的平台上注册的环信ID总和。

下载品玩App,比99.9%的人更先知道关于「科技泡沫」的新故事

下载品玩App

比99.9%的人更先知道关于「科技泡沫」的新故事

iOS版本 Android版本
立即下载
名扬

严肃点!我们在做新闻呢! 不介意的话,你可以叫我乌鸦哥哥。真的介意?那叫我乌鸦蝈蝈吧 (*≧m≦*)

取消 发布
AI阅读助手
以下有两点提示,请您注意:
1. 请避免输入违反公序良俗、不安全或敏感的内容,模型可能无法回答不合适的问题。
2. 我们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大模型问答服务,但无法保证回答的准确性、时效性、全面性或适用性。在使用本服务时,您需要自行判断并承担风险;
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该功能目前正处于内测阶段,尚未对所有用户开放。如果您想快人一步体验产品的新功能,欢迎点击下面的按钮申请参与内测 申请内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