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玩

科技创新者的每日必读

打开APP
关闭
Evernote

独家对话Evernote CEO 菲尔 利宾(Phi Libin):出色的产品应纯粹而非左右兼顾

在“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GMIC-SV)”的主会场环节,PingWest创始人Thomas Luo(骆轶航)独家对话Evernote CEO Phil Libin,探讨了关于Evernote企业版、Evernote产品设计哲学、开发者关系以及国际市场等诸多方面的话题。以下为访谈实录:

翟葆光

发布于 2012年10月22日

在“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GMIC-SV)”的主会场环节,PingWest创始人Thomas Luo(骆轶航)独家对话Evernote CEO Phil Libin,探讨了关于Evernote企业版、Evernote产品设计哲学、开发者关系以及国际市场等诸多方面的话题。以下为访谈实录:

(T=Thomas Luo骆轶航;L= Phil Libin)

 

T:刚才做了一个调查,根据听众的举手情况,Evernote的渗透率在这间屋子里是80%,如果他们能代表全世界的人的话,那理想状态下Evernote就有4.8亿用户了。

L:所以说那是理想状态,我刚从芬兰回来,如果你在芬兰开这么一个会,让下面人举手问谁用过Evernote的话,估计举手人大概会有10%。这个还是挺能激励我们继续挖掘在欧洲的市场潜力的,我想如果在那个会场上如果要算这个百分比的话,我心里会有点着急。

T:你们现在有4000万的用户了,而你们的目标是10亿用户,影响10亿人,所以你们现在已经完成4%的任务了?

L:是,差不多4%。我们设置的另一个目标是成为一家100年的公司。从我们发布Evernote到现在,4年完成了任务的4%。

T:那明年5000万?这就是你们要的速度?

L:差不多,不过能快点更好。

 

关于Evernote企业版

T:8月底在Evernote 开发者大会(Trunk Conference)上,你说Evernote马上要发布针对企业客户的服务了,这个事现在怎么样了?

L:对,我们会在12月的时候正式发布,现在大概已经有5000家公司注册了我们这项马上要发布的服务。你知道我们发布企业版包括任何产品首先都是为我们自己做的,我们首先得保证我们Evernote的团队自己在用这款产品,喜欢这款产品,能有更好的使用体验。因为所有Evernote的员工都有Evernote个人账户,所以接下来我们在内部先测试如何将Evernote用于工作,所以有了Evernote企业版,整体来说它是为小型和中型企业服务的一款企业版。

T:所以这就让我很好奇,你反复地强调Evernote的使命是成为人们延伸的“外部大脑”,帮助人们记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那现在你要做企业版了,企业版的使命是什么?我觉得你一定要在上面添点新的意思才行。

L:我觉得还是一样吧,因为我们的使命是成为人们的外部大脑,让人们变得更聪明,我们让人们在日常生活用Evernote,把Evernote变成一种增强智能(augmented intelligence)工具。对我们的大部分用户来说,工作是常见的状态,所以企业版就是会更适合我们的用户把Evernote用在工作中。

T:所以企业版的出发点还是更好地服务个人用户,每个个体,对吧。

L:没错,我们的使命建立在个人用户的基础上。你知道在我们的观念里,一款好的产品不可能是中性和左右兼顾的,应该更纯粹。我们的这种文化导致我们认为这款产品是为每个人做的,所以在企业版上,我们对个人用户体验的重视程度要远高于让这款产品对什么行政、人力资源和企业体验的重视程度。本质上,它还是一款个人软件,只不过是你把它用在了工作上而已。

T:这里面还是有一点分别,企业与个人最大的区别在协作上。因为你用Evernote来工作,企业与雇员都需要它具备协作性。但你特别喜欢标榜Evernote是一款关注个人而“反社交”(anti-social)的应用,这些你可能要走到“反社交”的对立面上了吧。

L:是啊,这个是一个我们自己经常在开的玩笑,因为Evernote与很多社交产品不同,它不是关于朋友的,只是关于自己。当然我是这么来想这个问题的。我们像帮助人们更好的完成一些事情,很多时候这种工作都是独自完成的。有的时候这些事情也会是一小群人在完成的,所以我们的产品也可以适于一小群人,所以我们关注的是中小企业用户。但是我们显然不适合一大群人在一起的协作,因为事实上一大群人基本上也干不成什么活儿……(笑)

T:所以你觉得企业版对你的收入会有什么直接的影响,它们一上来就是收费的。不过你一直说你对你们的收入状况挺满意的,并不着急,这怎么看?

L:哈哈哈哈,不是说我满足现状,我其实一直不是对于现状非常高兴或者怎么样的,我觉得对于企业家来说“满足”这个概念本来就是非常危险的。与此相比,从第一天开始我们一直在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持续的积累价值,因此我从来不花钱去做营销,而且我也从来不会去花钱买用户。

从另一方面讲,我们更倾向于获得更高质量的用户,我并不是特别担心用户增长的问题,所以想要建立一些平衡。

T:你不愿意在营销这件事上花钱,甚至到了企业版还是一分钱都不花, 为什么?

L:花钱获得的都是垃圾用户。我们并不是多有原则,也不是说我们特别坚守信仰,等等,但就是现在真的是要把所有精力放在关注质量上。事实上,虽然你说我们是一款只面向用户端的产品,不是企业端,但其实我们75%用户在工作中已经开始使用我们的产品了。对于我个人来说做所谓的企业端只不过是一个名头而已。如果我们将来真的想要要这个名头的话,那也是非常简单的,就像现在这样,把它变成一个正式的产品就可以了。

T:那你觉得BOX怎么样?一两周前,Box的创始人Aaron Levie,也开始了基于云的在线文件共享、企业协作和社交的服务。我知道你会说你不关心竞争对手,不过这回这个话就别说了。

L:哈哈,不是说我不关心,而是我确实不在那上花时间,我的时间主要用来想合作伙伴,比如说像苹果、Google还有微软这些和我们发生合作的对象。我们和它们在一起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当然,也有可能我们以后会竞争,不排除这个可能性,但是那也行啊,这个总体上讲会对用户更好,给他们带来更好的服务和工具。人们并不会总用微软一款东西了,对吧。

 

关于Evernote生态系统

T:我比较关心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那就是Evernote并不是一款单独的产品,你们有Evernote Food,Evernote Hello,Evernote Clipper,Evernote Peak等等,帮你管理食物、社交联系、阅读和记忆训练等东西,它们看上去是一系列Evernote产品组成的互相关联的网络,不过每款产品都能取得像Evernote本身那样的成功吗?

L:这么讲吧,你不能这么简单的说这些东西都是一个产品,或者说不是。事实是我们做的事情只有一件,那就是让人们更聪明,我们想要创造“增强智能”(augmented intelligence”),我觉得这些蛮像一个产品啊,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就是“外部大脑”。

不过,如果你真要这么做的话,你要做一个超大的应用么?如果真的把这些东西都塞在一款应用里,那就太拥挤了,功能太多,也会让大家感觉有点疑惑。如果把它们分开放的话,会很容易就做出更加简洁优美的应用。所以说,它还是一个平台,甚至说是一款产品,只不过是用不同的应用呈现出来了而已。

当然更多我们的延伸产品或应用不是我们自己做的,而是我们的第三方应用开发者做的,我们已经有超过了17000个第三方开发者,在用我们的API开发添加了Evernote功能的产品。比如在中国我们就与UCWeb合作,在UCWeb浏览器里添加了Evernote的模块。这是我们一个主要的方式。

T:那讲讲Skitch吧,它也是你们的一个产品,哦不,是应用。这是你们去年收购不过它和你们其他的东西不太一样,它的LOGO也不像其它的Evernote应用那样从绿色的颜色和UI上看上去那么接近,而是一个粉色的心,它的名字也不叫“Evernote ×××”,它就叫Skitch。你们为什么把Skitch变成那么独特,以至于和Evernote本身品牌都割裂了的一个应用?

L:我们觉得Skitch是我们的外向品牌(extroverted brand)。之前我们说的那些应用其实都是我们的内向品牌(introverted brand),因为它主要是服务于你自己和个人的。而Skitch的作用是帮你进行对外沟通。Skitch已经有了1000万用户,它的一个目的是改变过去20年来人们非常低效的电子沟通方式。比方说你居然需要做一个PPT去讲明白一件事,或用一大堆来来回回的邮件去做一件事。Skitch可以直接地让你在一张图或一个白板上比划和标记:我喜欢这样,我不喜欢那样,这个东西应该是这样,你需要这么去改这个东西。它会让人们在互联网上的沟通方式变得不一样,而且它也贴合Evernote本身的使命,就是让人们变得更聪明。

人们过去想到Evernote,主要功能是记忆,这个我们已经做了很多了。那么我们的大脑除了记忆还有什么功能?我认为沟通是很重要的一块儿,那Skitch解决的就不是记忆但是沟通的功能,一种简单而优美的沟通方式。我们保留了它的LOGO,只做了一点小小的改动。其实Skitch特别适合那些结构化思维的人去使用,当你需要构建一个东西的时候,你可以直接在这上面标记、指引一个事该怎么做,它是我们的一个外向的,供沟通用的品牌,所以有些不一样。

T:这个比喻很有意思 ,它是Evernote的外向的品牌,你要这么说的话,是不是很多第三方的东西都是你的外向品牌?比如你提到的UCWeb,以及大量第三方开发者使用了Evernote模块的应用?那你觉得Evernote对第三方开发者的边界在哪儿?也就是说哪些应用第三方可以做,哪些它们不可以做?比如说苹果、Google都有自己的边界。

L:我想不管怎么说,一个根本上的问题是我想要我们的利益和用户是在一起的,我们不会做忤逆个体用户体验的事;至于我们的商业模型,我们挣钱的东西也一定是要用户高兴然后愿意付的,我们从来不去做那些分析你的数据、挖掘你个人信息、用你个人信息做广告之类的事。我们的利益会建立在用户真正喜欢这么做的基础上。在这个前提下,所有人都可以用我们的免费API来开发工具,但是在我们选我们要用哪些、不要用哪些,我们会将哪些推荐到我们的应用百宝箱(trunk)里做特别推广的时候,也要按照这个原则标准来衡量,就是它们如何对待我们的个体用户和用户的信息。

 

关于国际市场

T:讲讲国际市场,其实就是讲日本和中国,你们在日本已经有至少几百万用户了对吧。

L:是啊,但是中国现在增长的似乎明显更快一点。

T:这个我倒是清楚,但从收入角度日本更不一样,现在你们有大概一半的收入来自日本?至少我听说是这样的。

L:还不到50%,不过确实很多了,现在超过35%的都是来自日本的。

T:35%的收入相比用户数已经很多了(2/3的Evernote用户仍在北美),那日本的成功是不是一种“意外的成功”(accidental success),超乎你的预料你完全没有意识和准备的?

L:哈哈,你这话说的……Evernote的事有太多都在我的预期之外了。其实宏观上讲的话,整个这个东西都是运气。你听哪个成功的人说过说自己走到今天这一步,完全是努力工作,反正我从来不信这个。但是对我们来说这个重要的地方就在于,当你运气好的时候就应该意识到这一点,然后好好干,努力抓住这个好运气让他给自己带来更多。所以我们在日本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当我们发现数据突然变得不一样之后,我们在日本招了最棒的人,改善产品体验,加紧去做用户关系,和媒体与个人科技博客联系,做了一系列的事。到现在为止日本占了我们20%的用户,并且还有30%以上的收入。当然日本也就成了我们在全球其它国际市场运营的一个标杆和模板,比如在中国、韩国、印度尼西亚和其它很多地方。

T:那你在中国,怎么能确保实现预期之内的成功(purposed success)?

L:有很多人都说,某个产品要想进入中国的话就应该特别开发一个中国版的。我个人反正不相信这个想法。我一直就觉得不是说我们要在中国销售什么东西。就像我们在任何国家那样,我们不会在中国招聘本地的设计师、产品经理和工程师,然后就是为了做一款所谓本地的产品,我们在日本韩国也没这么做过。我们不会为了在某个区域市场获得更多的销量就给所有的市场都量身定做不一样的产品。我们希望所有的设计都能满足全世界的用户,我们在北京、东京、首尔、硅谷和奥斯汀的团队都一样,让他们获得更多的享受。这一点是我从苹果学的,当然,在完成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当然还要去招中国人,让他们从一个独特的美学角度去设计对全世界都有益处的产品。

(PingWest作者翟葆光整理自GMIC大会现场)

下载品玩App,比99.9%的人更先知道关于「Evernote」的新故事

下载品玩App

比99.9%的人更先知道关于「Evernote」的新故事

iOS版本 Android版本
立即下载
翟葆光

翟葆光,Tufts University大三学生,休学在硅谷冒险,PingWest创始团队成员,参与创办世界第一家公海孵化器Blueseed (www.blueseed.co),请大家多多指教!

取消 发布
AI阅读助手
以下有两点提示,请您注意:
1. 请避免输入违反公序良俗、不安全或敏感的内容,模型可能无法回答不合适的问题。
2. 我们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大模型问答服务,但无法保证回答的准确性、时效性、全面性或适用性。在使用本服务时,您需要自行判断并承担风险;
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该功能目前正处于内测阶段,尚未对所有用户开放。如果您想快人一步体验产品的新功能,欢迎点击下面的按钮申请参与内测 申请内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