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玩

科技创新者的每日必读

打开APP
关闭
AllThingsD

从AllThingsD到Revere Digital,为什么“莫博士出品”总比其他科技媒体更值钱?

有着对优秀科技作者对新闻的敏锐度、洞见,以及经营长达11年的的科技生态圈,而他们所失去的,只是一个值得还念的名字罢了。

陈粲然 Ray

发布于 2014年1月4日

结束了与AllThingsD这一品牌共同走过的11年旅程,两位创始人Walt Mossberg和Kara Swisher创立了一家全新的公司——Revere Digital,并刚刚上线了他们的第一个产品——科技网站Re/Code,原AllthingsD网站的几位重要作者John Paczkowski、Ina Fried 和Liz Gannes也加入其中。此外,Revere Digital还建立了新的科技会议品牌——The Code Conference,它的举办时间和地点与D:All Things Digital大会一致,从5月27起在加州的Rancho Palos Verdes举行,为期三天。

原班人马、同样的产品架构,几乎人人都看得出:Revere Digital就是翻版的All Things Digital,或者说,随着NBC环球的注资,并提供了电视和数字平台支持,Revere Digital有机会成为一个更好的All Things Digital。

耐人寻味的是Revere Digital的估值。虽然并未公布具体融资金融,但外界普遍认为其价值大约在2500万~3500万美元之间(此前The Verge更是报道说有消息称其融资金额就达1000万~1500万美元),联想到此前All Things Digital在寻求外部投资者时开出的价格——1000万~1500万美元收购该公司25%~30%股份,你会发现,Revere Digital的价格似乎合情合理。

但请再看看另一组数字:2010年9月,成立5年的另一家科技媒体TechCrunch被AOL收购时的价格为在2500万美元~4000万美元;2013年4月,成立了6年,拥有超过100号员工的Business Insider在几轮融资后,获得Jeff Bezos领投的金额也仅在500万美元……

也就是说,无论是仅有十多人的All Things Digital,还是新的初创公司Revere Digital,它们在投资人眼里的价值都要高于TechCrunch、Business Insider等同类科技媒体。而且实际上,即使是All Things Digital,它的网站流量也一直是低于这些竞争者的,在同类型网站中处在第4~5的位势。

换句话说,为什么像AllthingsD这样一个流量排名算不上特别显眼的在线科技媒体会比它的竞争者们更受到投资者的亲睐?比TechCruch和Business Insider更值钱?

首先,必须把它归结到科技媒体的内容差异上。我们看到,虽然TechCrunch每日有着大量的新闻文章更新,但它越来越像是一个科技公司的黄页了——简短地、模板式地描述一家公司的产品、成员、人事变动、动态……我们不能否认它的新闻价值,但缺乏思考和洞见,只能给读者一张新闻清单,始终是它的硬伤。

即使是对于创业公司而言,纵然TechCrunch是一个不错的曝光平台,它们也推出了类似Anglelist的平台Crunchbase.com,但“黄页”和“列表”离真正意义上的创业者和投资人对接平台还很远——投资本身就是一件过程繁琐且成功率低的事情,创业产品和idea又难免出现多个竞争者,让投资人依靠这样简单的内容描述去寻找项目,离最后的完成投资的路径还很远。

而充斥着各种“传言”和“有消息透露”的Business Insider,我更愿意称之为科技圈的娱乐媒体。

All Things Digital则不同,它就像是一个“在线的纸质媒体”。我的意思是,它一方面能保证在线媒体对科技新闻的敏锐度和实效性,同时也能展现出传统媒体的专业主义精神。简单地说、与其他在线科技媒体相比,All Things Digital更能传达出他们对科技产品、科技公司和科技事件的思考与洞见。

但不仅仅如此,内容是科技媒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可它的“价值”是有局限性的,至少对投资人而言,All Things Digital内容和流量并不足以支撑它的收入和估值,否则Jessica Lessin在不久前创立的付费媒体The Information也不会因为年费政策而饱受争议了——实际上,还是没有太多用户愿意为内容消费。

All Things Digital的另一个价值在于它的“DX”大会,或者说如今的The Code Conference。在硅谷,会议/活动是媒体影响力的一个风向标,而D:All Things Digital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从Bill Gates、Steve Jobs到Ben Silbermann、Elon Musk……几乎所有科技界的当红炸子鸡都愿意接受Walt Mossberg和Kara Swisher的邀请,并在会议上放出一些“重磅炸弹”。

那么,为什么All Things Digital能够吸引科技大佬们前来参加呢?实际上这便回到了前面的话题——AllthingsD成员的专业主义精神,或者说极高的对话质量。比如,在最近的一届D11大会上,Walt Mossberg就敏锐的向Google Android、Chrome、App部门负责人Sundar Pichai提出了“Android和Chrome究竟会不会走向统一?”的问题,而在面对Tim Cook时,他并未像其他媒体那样提到Steve Jobs,而是直接用“Is Apple in trouble?” 的方式来打开话题。再举个例子,我在硅谷的同事告诉我,不久前Kara Swisher在GMIC上采访小米的董事长雷军时,她提了一个问题:“你是不是不喜欢别人叫你雷布斯?”,从这个简单的、略带调侃的问题中你就可以看出,Kara Swisher有多么了解这家远在北京的新生创业公司和它的创始人所面临的境地……

对科技行业的洞见让All Things Digital被科技领袖们所认可,优质的嘉宾能够让大会呈现高质量的对话,并结合一些重要事件来制造话题,使得整个D:All Things Digital大会成了科技从业者了解生态圈现状和参与生态圈社交的一个优质平台,而AllThingsD网站又是这些化学反应最终的内容出口……这便是AllThingsD的价值所在,也是它为什么“值钱”的原因。

如今,Walt Mossberg和Kara Swisher把它带到了Revere Digital,带着对优秀科技作者对新闻的敏锐度、洞见,以及他们经营长达11年的的科技生态圈,而他们所失去的,只是一点点流量和一个值得还念的名字罢了。

注:题图来自网络

下载品玩App,比99.9%的人更先知道关于「AllThingsD」的新故事

下载品玩App

比99.9%的人更先知道关于「AllThingsD」的新故事

iOS版本 Android版本
立即下载
陈粲然 Ray

不揣测动机、不质疑资格、不定义身份、不混淆概念、诚恳承认错误,做良性讨论。

取消 发布
AI阅读助手
以下有两点提示,请您注意:
1. 请避免输入违反公序良俗、不安全或敏感的内容,模型可能无法回答不合适的问题。
2. 我们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大模型问答服务,但无法保证回答的准确性、时效性、全面性或适用性。在使用本服务时,您需要自行判断并承担风险;
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该功能目前正处于内测阶段,尚未对所有用户开放。如果您想快人一步体验产品的新功能,欢迎点击下面的按钮申请参与内测 申请内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