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玩

科技创新者的每日必读

打开APP
关闭
人工智能

Google为何“叛离”WebKit阵营自立门户?

steven

发布于 2013年4月5日

昨天Google宣布了Blink引擎计划,将在WebKit代码的基础上研发更加快速和简约的渲染引擎,并逐步脱离WebKit的影响,创造一个完全独立的Blink引擎。这样以来,唯一一条维系Google和苹果之间技术关系的纽带就这样被切断了。WebKit引擎是由苹果创造的,但长期以来Google的Chrome浏览器对其贡献颇多,地位甚至超过了苹果的Safari浏览器。

作为全球第一大排版引擎,Google的退出意味着WebKit今后的发展将主要依靠苹果维持。目前,使用WebKit引擎的浏览器,除了Chrome和Safari外,还有Opera、Avant Browser、Lunascape、Sleipnir以及国内的几款浏览器(搜狗、遨游、QQ)。就全球浏览器市场占有率来讲,Chrome和Safari是主流,加起来超过了45%,其他的WebKit引擎浏览器不到10%。

此外,Opera也以表示要追随Blink的脚步。

在WebKit开发社区中,来自Google的Reviewer有95位,而来自苹果的Reviewer有59位,此外还有其他一些来自黑莓、英特尔、诺基亚、三星、Adobe以及Netfilx等公司的Reviewer。

这里,先解释下WebKit开发社区中的Reviewer是个什么身份。WebKit引擎要想变得越来越出色,就要依靠来自这些科技公司的工程师献出自己的智力。而WebKit是个全球化的开源引擎,所以只有符合WebKit标准人才有机会加入到WebKit的研发中。在WebKit社区中,有Reviewer、Committer和Contributor三种开发者。其中Contributor没有固定标准,任何人都可以对WebKit的发展献计献策。而前两个则有严格的选拔标准,其中Reviewer是级别较高的一种。

可以看出,因为在Chrome浏览器身上倾注了很多心血,所以Google对WebKit引擎的贡献最大,来自该公司的Reviewer数量也最多。而在Google退出WebKit阵营后,原先的Reviewer将加入到Blink引擎的研发中,这会直接影响到WebKit今后的发展速度。这样一来,将WebKit发扬光大的重任就落在了Safari身上。

那么Google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决定呢?据Google工程副总Linus Upson透露,该决定最主要的推动力来自工程师们(而不是产品经理),因为他们感觉到在现有的WebKit生态系统内,错综负责的技术问题阻碍工作的进度。尤其是像WebKit这样由多家大公司同时“打理”的开源计划,相互之前的协作、沟通、技术交流和分享就会受到诸多限制,不如由一家公司独立运作干练、高效。而Google也称退出WebKit能够“解放”Chrome和Safari。

Google和苹果在多个领域都是竞争对手,而唯独在浏览器引擎上有技术合作,利益一致。但为了各自的利益,谁都不会拿出100%的“诚意”来做好WebKit,因为你做出来的成果竞争对手可以直接享用。移动互联网已经崛起,手机和平板设备端必将成为浏览器的另一个战场。这个时候,如果Google跟苹果仍然黏在一起,将会严重阻碍双方的进步,也会阻碍WebKit的进步。

Google做浏览器已经有4年多,Chrome也发展到了第27号版本,“Google牌”浏览器的全球份额也超过IE成为全球第一大浏览器,积累了亿万忠实用户。这个时候,Google不能让苹果继续“拖后腿”。

问题是,Safari的桌面版虽然份额少得可怜,但其iOS版表现非常出色。得益于iPhone等iOS设备的畅销,手机端的Safari占据了62%的市场份额。Google认为,Chrome已经在桌面上毫无悬念地战胜了苹果,但在移动端仍然处于萌发状态。根据Net Applications的最新统计,手机上的浏览器市场中,Chrome仅有2.43%的份额。而Android系统的默认浏览器则占据21.86%。相比之下,Safari拥有62%的绝对领先地位。

加之在iOS平台上Chrome只能使用苹果指定的UIWebView引擎,编译速度比Safari的Nitro要慢,所以放弃WebKit与苹果“分道扬镳”是Google的最明智的选择。

下载品玩App,比99.9%的人更先知道关于「人工智能」的新故事

下载品玩App

比99.9%的人更先知道关于「人工智能」的新故事

iOS版本 Android版本
立即下载
steven

不做二手新闻。 微博:@urpalsteven

取消 发布
AI阅读助手
以下有两点提示,请您注意:
1. 请避免输入违反公序良俗、不安全或敏感的内容,模型可能无法回答不合适的问题。
2. 我们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大模型问答服务,但无法保证回答的准确性、时效性、全面性或适用性。在使用本服务时,您需要自行判断并承担风险;
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该功能目前正处于内测阶段,尚未对所有用户开放。如果您想快人一步体验产品的新功能,欢迎点击下面的按钮申请参与内测 申请内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