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玩

科技创新者的每日必读

打开APP
关闭
出租车

我找回了丢在出租车上的iPhone 6,但我决定再也不坐出租车了

在将手机丢在出租车上的20个小时后,我找回了手机。但我决定,以后再也不会坐出租车了。

杨雪

发布于 2015年2月2日

在将手机丢在出租车后座20个小时后,我找回了它。但我决定再也不坐出租车了。

请严肃一点,这可能不仅仅是一个丢手机的故事。

上周五晚上,我和男友在搭乘出租车时不慎将 iPhone 6落在车上,下车后我们立刻按照车票信息给出租车公司以及我的手机打电话。

出租车公司工作人员接到电话后表示会与司机联系,并让我给自己手机打电话(无人接听),他给司机打电话时注意听一下有没有声音响。之后,在回拨给他时,他表示并没有听到有手机响,也许我的手机根本不在车里。

对这种听声音辨别是否有手机的方式,我自然不能认可,于是要求他给予我们司机电话。我亲自联系司机希望他返回当时的下车地点,并表示可以打表计价。此时距离我发现手机丢失已经过去了15分钟,而我的手机再次拨打时已经关机。

在寒风中等待四十分钟后,我们乘坐过的出租车终于回到了之前的下车地点。而事实上该地点离司机四十分钟前告知我的所在地其实只有3公里车程。男友开始同他核对一些时间地点的细节,司机似乎并不在意我们的问题,只一味强调自己没有看到手机。以及,我们下车后还有一位新乘客。

交谈之中,他眼神闪躲而复杂,但语气带有某种莫名的坚定自信——他甚至略微提高了声调、眼神笃定、语气开始蛮横——天生悲观主义的我,已经相信,手机一定被我们之后的那位乘客拿走了。

第二天醒来,强迫症男友通过“查找我的iPhone”功能定位了“丢失的”手机。同出租车公司核实后,手机定位的地点正是昨晚载过我们的那位司机的家——呐,证据就摆在眼前。

工作人员:杨小姐您好,我已经打电话核实,的确是司机师傅拿了您的手机。您看这样,他今天休息,能不能改天上班时给您送到公司,您过来取。

我:(心理活动:乘客果然不是你们的上帝)他拿走我的手机,不归还,这种行为往严重了说就是“偷窃”。为什么不是立刻给我送回?

工作人员:您看司机师傅开车赚钱也不容易。要不您就体谅他一下吧。

我:我不能体谅。他辛苦和拿走手机不归还是两码事。拿走别人的东西然后归还,这是他应该担负的责任。人都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您觉得呢?

工作人员:那好吧。我去跟他商量一下。

紧接着,他们又交涉了好几次,确定会归还手机后我接到了熟悉的号码打来的电话——出租车司机的手机号码,而电话的那头,是他的老婆。

我就是来跟你说说,我不给你手机,是因为好人难当,我要是把手机给你送回去你趁机敲诈我怎么办?这年头扶老人过马路还被倒打一耙呢?

那您昨天发现了手机之后,为什么关机,并且不主动联系我取回手机?

你的意思是,你丢了手机还是我的错了是吗?你看看,我就说好人难当……

我直接挂了电话,突然理解这位司机为什么会选择拿走手机。当然我也无意讽刺,极少关注科技的司机人群,也许真的无法想到我们会通过定位找到他的位置。

下午,要去到北京郊区的金盏村取手机,我选择了另一种出行方式:专车。耗费一个多小时,终于取回了手机。当我询问工作人员,出租车公司是否有明确规定司机不得私自扣留乘客丢失的物品时,她回答不清楚。我又问,那这件事后是否会对该司机有一定的惩罚措施。她答,应该有,但不清楚。

等我留下一张确认领回手机的字条,走出那间办公的小平房时,专车师傅已经等了我们十几分钟。

回程路上,专车司机师傅也愤愤不平,一边觉得这个“偷”手机的司机可能真是小农意识,一边表示,专车的司机绝不会这么干。“公司对乘客落在车上东西有明确处理规定,我们在接受培训时就强调了:如果乘客在我的车上丢失了东西,司机必须主动联系您或者客服,第一时间把物品送回。而且,在下车时,我们也会一再提醒乘客,携带好随身物品。”

这时候,我想起好友小明在乘坐专车时同样丢了手机,第二天司机将手机主动送回,并且还为没电的手机充满了电。由此你大概可以窥见我再也不想坐出租车的原因。除了车内环境、司机态度,在处理乘客丢失的物品这件事情上,出租车公司、师傅与专车的对比也足够明显,这也更加深了我对出租车搭乘体验的糟糕印象。

此前,PingWest品玩在《为什么出租车司机和商务专车司机长着两张截然不同的脸》一文中就已经阐述过:出租车公司的商业运营是建立在提供最低限度的服务基础上的——包括最复杂的沟通叫车流程(街头扬招或电话预约)、成本最低的车型、最简易的装置、最低水准的环境和最粗暴的沟通方式。

出租车公司没有足够的系统、完善的流程去规范司机捡到乘客物品的行为。更不要说像专车一样奖励捡到乘客东西归还的行为——出租车公司并不把合理处理乘客丢失物品纳入他们的考虑范围内。即使专车的出现触动了他们的神经,他们也并不打算通过提升乘客的乘车体验这种方式去解决冲击。毕竟,乘客在他们心目中的角色更多是“有求于我们的人”,而非“上帝”。

在我与出租车公司的沟通中,也能从工作人员那句“我们都懂的”当中感受到:在乘客不追究的情况下,他们其实默许司机捡到乘客东西不归还的情况存在。即便是有相关的管理制度,也可能只是“面子工程”。

对于出租车司机来说,他们也许觉得保留乘客落在车上东西的行为情有可原。他们的确是“弱势群体”,身处僵硬的管理体制之中,切身感受到行业改革者的冲击,却无法做出改变。他们适应并习惯了与乘客只是陌生人,而非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他们不愿也无力将这种僵硬关系打破。要交份子钱,要起早贪黑,要黑白颠倒——即便这样,辛苦也未必能够换来丰厚的报酬。

借用专车师傅的一句话来说:出租车司机大多来北京周边的农村地区,赚钱本来就不易,可能就会“小农意识”地打起别人落在车上的东西的主意。这样想来,乘客丢失的东西好像构成了他们默认的“灰色收入”。

当然我的此次经历可能真的只是个例,可能不值一提,但仍让我心有戚戚:

1.如果乘坐出租车一定记得要车票。

2.手机还是iPhone好。

3.出门还是坐专车。

4.我以后,真的,再也不会,坐出租车了。

下载品玩App,比99.9%的人更先知道关于「出租车」的新故事

下载品玩App

比99.9%的人更先知道关于「出租车」的新故事

iOS版本 Android版本
立即下载
杨雪

Never judge.

取消 发布
AI阅读助手
以下有两点提示,请您注意:
1. 请避免输入违反公序良俗、不安全或敏感的内容,模型可能无法回答不合适的问题。
2. 我们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大模型问答服务,但无法保证回答的准确性、时效性、全面性或适用性。在使用本服务时,您需要自行判断并承担风险;
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该功能目前正处于内测阶段,尚未对所有用户开放。如果您想快人一步体验产品的新功能,欢迎点击下面的按钮申请参与内测 申请内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