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玩

科技创新者的每日必读

打开APP
关闭
微信

当微信iPad版遇到强迫症

惊涛

发布于 2014年8月15日

如果你的生活和工作都几乎离不开微信,想必在有电脑的情况下,通常会打开网页版微信或微信Mac版来提高通讯效率,同时也想让它覆盖越来越多的设备,例如iPad;但如果你是一个“强迫症患者”,应该不愿在iPad上安装一个iPhone App,忍受着被拉长的、不清晰的界面带来的别扭感。很“不幸”,我拥有上述两点特征,所以,在忍耐多时后,当昨日知道微信发布iPad版后,我想,自己终于可以顺畅地在iPad上体验微信了。

我第一时间体验了新版微信,总体而言,iPad微信让我比较满意:适配大屏幕,有了更多的内容显示空间,提高了输入效率;不同于电脑,iPad微信的使用场景更加灵活,功能也更加齐全,钱包、标签、公众号、游戏应有尽有;在“发现”和“我”两个交互界面上,iPad微信并未盲目地增大宽度来占满屏幕。

iPad版微信提供了两种登录方式——普通登录和扫描二维码登录。普通登录意味着iPad和iPhone要使用不同的微信号才能“同时在线”,扫描二维码登录则继承了Mac版和网页版微信一贯以来的使用逻辑。并且,iPad微信并不能和微信Mac版和网页版共存,目前除手机以外,仅支持一台设备的同时在线。

所以,即使相比起Mac版微信,iPad版微信拥有更多的功能,看上去更像是一个完整的微信,但实际上,微信还是将手机作为了微信登录的主要设备,其余的终端仅是补充。

但除了让用户可以在更多平台登录微信这点外,在具体的体验层面,iPad版微信则让我这个强迫症患者有些难受。

例如,如今利用网页版或Mac版微信连接微信时,用户既可以选择iPhone和Mac同时收到提醒,也可以在手机连接界面,选择“停止手机通知”。然而,在iPad版本和手机连接时,并未有“停止手机通知”的选项,这意味着,如果我在玩着iPad上的游戏的同时,还得收到两个设备的震动或铃声骚扰,而如果微信消息推送的比较频繁,那么简直就是个灾难……

另一个让强迫症们头疼的是微信消息通知的阅读机制。虽然同网页版和PC版一样,微信考虑到了,只要用户在一个设备上阅读过消息,那么打开另一终端上微信,消息就会自动同步成已读状态(不过这个机制时常会出现同步问题)。但在iPad版本中,微信似乎忘记考虑新的“通知”高发区域——朋友圈。也就是说,当在iPhone上查看并回复了朋友圈新消息后,在iPad上依然会出现此前的提醒,对于我这样的“强迫症患者”来说,需再次点击选择清空掉。

此外,每当我在iPad上再次回到微信界面时(退出微信让其在后台运行,再从后台中激活),iPhone上就会出现一次“iPad 微信已打开”的通知提醒。而当进入iPhone版微信后,如果iPad版本正在前台运行,那么就必须点击左上角的“知道了”才能继续使用,不厌其烦。而在Mac版和网页端,就不会出现类似的情况。

最后一个让我不舒服的设计是iPad版本微信的字体——虽然iPad版的清晰度要比手机版装在iPad上提升了不少,但其文字显示却还是适合手机屏幕的大小,即使我把字体选择调到最大也于事无补。显然,这种违和感是因为微信团队在产品上的适配还不够全面。

以上这些设计机制让人“难受”,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iPad版本微信的不成熟——要知道,在微信的更新通知文案中,都没有提到“适配iPad版本”这个功能,你只有在微信App里“关于微信—系统通知—微信5.4主要更新”中,你才会发现它。这似乎在表明,iPad微信尚不完善,可能还只是个测试版。

但这些细节上的不尽如人意,没办法掩盖iPad版微信本身的重要性,或者说,让用户可以在iPad上登录微信,并明确了它作为消息接收终端的定位,是iPad微信当下最重要的任务:

微信这样一款移动IM社交工具,让用户在任何场景下处于“联网”状态,是最基本的要求。所以手机自然而然成为了最主要的使用设备。网页微信和微信Mac版,删去了朋友圈,只提供基本的通讯功能,取决于本身电脑需要固定环境联网,只适合作为手机版微信的补充。而iPad则位于两者之间——它拥有Wi-Fi版和3G版,有的很电脑一样需要固定的网络环境,有的则具备了移动设备“永远在线”的属性。因此,这决定了微信iPad版在消息提醒机制上,一方面以网页微信为基础,一方面又向手机端微信靠拢。

可以说,iPad微信既不是网页微信的延续品,也不是另一个iPhone微信,它是iPad微信——二者合一的特殊产物。

下载品玩App,比99.9%的人更先知道关于「微信」的新故事

下载品玩App

比99.9%的人更先知道关于「微信」的新故事

iOS版本 Android版本
立即下载
惊涛

好奇、专注、思考、体认。

取消 发布
AI阅读助手
以下有两点提示,请您注意:
1. 请避免输入违反公序良俗、不安全或敏感的内容,模型可能无法回答不合适的问题。
2. 我们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大模型问答服务,但无法保证回答的准确性、时效性、全面性或适用性。在使用本服务时,您需要自行判断并承担风险;
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该功能目前正处于内测阶段,尚未对所有用户开放。如果您想快人一步体验产品的新功能,欢迎点击下面的按钮申请参与内测 申请内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