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玩

科技创新者的每日必读

打开APP
关闭
360

以“安全”之名的双刃剑:为什么敌人们这次摸到了360的命门?

Witness L

发布于 2013年2月27日

奇虎360很擅长让人们发现自己正在用的东西不够安全,然后自然地选择360出品:浏览器、网址导航、搜索引擎、手机app……都是以安全之名,就差做电视广告,为“安全”代言了。所以,这次它遭遇到的“暗藏后门”的指控真是要命——它长久以来培养起来的、在安全问题上缺乏独立判断经验和能力的用户,那些每天都被360安全卫士右下角弹出的“你的电脑存在着X个安全漏洞”不断惊吓与警醒的人们,在面对更多的渠道铺天盖地推送来关于360“暗藏后门”的指控时,信任感崩盘之后带来的“倒戈一击”,可能会重创360的用户基础。

我先挑要点讲两个关于“选择”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2010年的奇虎360和腾讯之争(“3Q大战”)。冲突始于360向媒体爆料称“腾讯QQ扫描用户硬盘隐私”,它还向公众发布了“360隐私保护器”,招呼大家看看“QQ偷窥你电脑里的隐私”;在腾讯还处于错愕之时,360又迅速推出“扣扣保镖”,功能包括“阻止腾讯偷窥”以及屏蔽QQ广告。72小时下载量突破2000万,逼得腾讯祭出“让用户二选一”的手段,才迫使360将该产品下线,战事告一段落。

第二个故事,是昨天《每日经济新闻》刊发的一组名为《360黑匣子之谜——奇虎360“癌”性基因大揭秘》的深度报道。这组图文并茂、大量引用了技术术语的报道, 说“360暗藏后门”可以盗取个人隐私信息,以及通过云端向用户电脑发送指令。这很快引起了围观者的热情转发。360随后发表激烈回应,甚至不惜扬言要起诉该报社。可惜的是,它并未对文中的关键指控拿出直接的证据回应。

谁能说这两个故事没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呢?这篇文章经过腾讯门户、百度新闻首页和旗下hao123首页等的传播,把问题推到360用户面前,让他们再次面对选择——卸载它或者继续信任它?——这简直就是3Q大战的变种!

无论报道中的细节证据真实与否,它都清晰地向360用户传达了一个信息:你信赖的360产品“不安全”——这和360系列软件经常弹给用户的提示语是不是很像?——怎么办?很多用户应该已经自动脑补,用360产品教会他的下一步操作逻辑:选择“卸载”或“信任”了。

这次到底有多少用户卸载了360?目前还不得而知,虽然微博上声称卸载的人不在少数,但毕竟这没有样本意义。不过,你可以从这个角度去观察这个它的影响力:360已经拿出“起诉报社”这个对付媒体的终极武器了——注意,不是“保留法律权利”。

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上,用户对企业和产品的忠诚其实是因为信任,所以这也是企业声誉之所以重要的原因。虽然周鸿袆常常对外宣讲他的“免费”商业模式和成功理念,但360目前并不是市面上唯一的免费安全软件,而用户对360产品的信任,实际上是从它“安全”这一标签传导而来,并互为强化的——用户认为下载使用360产品就能让它远离网络安全问题。所以,一旦360面临“不安全”甚至“有后门”的指控,无论真假,都会让这种“信任”出现崩盘式的灾难效应。

另一方面,很多人都诟病的360产品与用户的“威吓式”互动,它告诉用户“不安全”,提供唯一的“安全方案”让用户选择。你看看它的产品,从浏览器到网址导航和搜索引擎都挂着“安全”的名义,就知道这招是多么的屡试不爽了。当然,用户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放弃或丧失了对“安全”问题的独立判断和思考能力,不断接受它推出的“下一个”安全×××软件。

但是,这个战术要领一旦被它的敌人掌握了,那么也反过来会对360造成很大的打击。因为长期缺乏独立思考的人,更容易本能趋利避害地接受看起来“更危险”和“更权威”的观点,比如:“你不安全”,比如“你的电脑被控制了”。

这种用户土壤一点也不缺,看看诸如“华为获苹果iOS授权”这样低级的谣言,都能在所谓专业人士的圈子里大行其道,你就应该知道,这片土地上从来不缺懒于独立思考和判断的人,而且绝对不在少数。

这些人曾经一厢情愿地相信了360是世界上最能保证电脑安全的工具——而当各方都用言之凿凿的“证据”指控360其实是天下最不可靠的工具时(无论这一指控是否成立),这些人的“信任感”恐怕是最不可信任的摧毁性力量。

一贯希望让用户变得更顺从而不是更聪明,这怨谁呢?

 

下载品玩App,比99.9%的人更先知道关于「360」的新故事

下载品玩App

比99.9%的人更先知道关于「360」的新故事

iOS版本 Android版本
立即下载
Witness L

这家伙很懒,什么也没留下,却只想留下你!

取消 发布
AI阅读助手
以下有两点提示,请您注意:
1. 请避免输入违反公序良俗、不安全或敏感的内容,模型可能无法回答不合适的问题。
2. 我们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大模型问答服务,但无法保证回答的准确性、时效性、全面性或适用性。在使用本服务时,您需要自行判断并承担风险;
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该功能目前正处于内测阶段,尚未对所有用户开放。如果您想快人一步体验产品的新功能,欢迎点击下面的按钮申请参与内测 申请内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