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玩

科技创新者的每日必读

打开APP
关闭
Path

私密社交工具Path探路中国:从用户调研做起

骆轶航

发布于 2012年10月11日

在9月12日的TechCrunch Disrupt上,私密社交工具Path的联合创始人兼CEO Dave Morin在访谈中公开提及中国已成为Path美国之外的第二大用户来源,目前Path在全世界的用户大约在300-350万之间。

这一数据多少有点令人意外——已经很久没听说过一款全球的应用在中国很流行了,尤其是在面对着至少几十个本地克隆产品的情形下。上一次Path CEO Dave Morin公开谈及中国是在3月接受科技网站PandoDaily创始人Sarah Lacy访问时,当时他提及中国是其用户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

不过显然Path对中国和中国用户的兴趣是最近才发生的事。最近,我在Path的旧金山办公室参加了一个小型范围的Path关于中国用户的调查和访谈活动(他们并不介意我写一些东西),几个在加州居住的中国背景用户(在Path上有很多中国联系人)和几个中国本地的用户分别在现场和通过视频与Path用户关系经理Nell Frabotta进行了沟通。

我没法在这里透露更多关于每个沟通者的个人信息,但以下几个方面中国用户的使用习惯和场景对Path的内部人来说是很感兴趣的——这其实也能看出来,他们对中国用户真的几乎是一无所知,Path在中国(一小部分人群)的走红应该是完全超乎他们预期之外。

 

中国用户在和谁使用Path——为什么家庭分享不流行?

每个被访谈的中国用户几乎都被问到了一个问题:你在和哪些人一起使用Path?在答案几乎差不多都是朋友、同学、闺蜜和关系不错的同事之后,Path的用户关系经理Nell Frabotta差不多都会忍不住引导一下:“你们不和家里人一起用Path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我们有充足的理由——Path在中国的用户大多集中在一线城市的年轻工作和校园群体,大多数人的父母一代并不频繁使用智能手机和社交工具,而周围又缺少兄弟姐妹和更紧密的血缘关系成员。但这点应该是Path从没意识到的。在相当看重家庭关系与伦理的美国,Path的相当一部分用户是用来维系家庭成员及家庭的亲密朋友间关系与分享的,而这种用户习惯在中国显然并不存在,从一开始就缺乏社会关系的基础。

Dave Morin曾多次在公开演讲和访谈中提及如果Facebook更多地像一个广场和社区的话,Path就更像一个家庭。但如果要更关注中国市场和用户习惯的话,这个基本的产品逻辑恐怕要做些调整了。

 

中国用户最频繁使用的功能——为什么音乐和视频分享不常见?

在几个典型用户的访谈中,初步得出的印象是:中国用户最频繁使用的Path功能依次是:图片分享、地理位置签到,以及thinking(文字状态)。

其中图片分享也是Path在美国本土用户最频繁使用的功能。同时,他们十分在意中国用户使用Instagram的习惯,并询问在中国Instagram和Path用户的人群是否高度重合(答案显然是的)。尽管Path越来越强调自己是一款为移动而生的社交工具,但图片分享的依赖显然让它不得不考虑Instagram带来的压力——尤其是意识到绝大多数中国用户的公开社交与私密社交界限并不分明的情况下。

Nell Frabotta还十分感兴趣中国用户使用音乐分享和视频分享的频率。在被大多数用户和我本人在内告知中国用户使用音乐与视频分享的习惯并不常见之后,她好奇询问原因。我给出的个人看法是:1)关于音乐:Path的音乐来源主要是整合用户个人在iTunes上存储的音乐内容,而iTunes上的中文曲库内容仍然相当有限,更何况仍然会有一些用户并不倾向于从iTunes上获得收费的音乐内容。2)关于视频:除了用户生产内容的习惯被没真正培养出来之外,你体会一下用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网络上传一段视频花费的时间就知道了。

这也是Path第一大市场和第二大市场用户习惯上的典型差异。此外,Path上还有一些被隐藏起来的功能并没有被大多数中国用户发掘和使用:比如阅读状态下的内容摘录功能等。此外,中国用户分享图片中的很大一部分是餐桌上的食物这一点,已经被Path旧金山的家伙们注意到了。

 

中国究竟是谁在使用Path?

 

我们还讨论了一个话题,就是中国究竟是谁在使用Path——以及为什么Path的抄袭者在中国无法与Path媲美的问题(这一点在中国是相当反常识的)。最后得出的大致结论是:中国的Path用户更多集中在一线城市的年轻族群,使用智能手机,在不错的公司上班或在一线的高校就读,从用户习惯与审美的角度上来说,与美国用户的距离比占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90%以上的庞大群体更为接近——也就是说,说到底还是因为Path是一款小众产品——它的300万用户的使用习惯,与中国的30万“小众”用户差距并不大。而这是“大众”互联网产品无法做到的。

而另一个原因是中国并没有真正成熟的“公共社交”(如Facebook)和严格意义的“私密社交”,相反两者的重合和趋同反倒在促生更流行的产品。某种程度上,Path在中国恰恰成为了这么一个变体——大多数人只会添加更熟悉的朋友,但使用起来的感觉却更像Facebook,私密性稍弱。

此外,Path负责用户体验的团队还十分在意中国典型用户的具体职业和身份。至少他们问我:是不是中国最重度的用户都是互联网产品开发或设计类专业人士。说实话我并不了解其它更多用户的情况,所以只得如实相告:至少在我周围是这样的,这可能与我本身的社交圈子相关,但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的确是因为热爱才用这款产品,而且几乎是无孔不入的重度用户。但对Path来说,他们显然希望更多中国的“普通用户”成为它们的重度用户。

 

最后,Path在中国的拥趸和中国用户们——

我们欢迎你们提交关于Path在中国用户体验的各种反馈。此前,包括我在内的一些中国用户已经向他们抱怨了关于登陆速度慢、经常出现界面bug,以及中文语言翻译频繁出现错误,向客户服务邮件发送邮件得不到反馈等问题。他们也认为,这些基本问题未得到回应和处理是令人遗憾的。接下来他们会更多地听取中国用户的使用心得和产品建议。

请致信marketing@pingwest.com提交您对Path产品的使用心得、想法和建议,PingWest代为向Path的用户关系团队提交。我们不仅记录事实、分享心得和表达观点,更愿意推动一些优秀的全球产品更好服务中国的用户,符合我们价值观和基本原则的,能做的我们都会做。

 

 

 

 

下载品玩App,比99.9%的人更先知道关于「Path」的新故事

下载品玩App

比99.9%的人更先知道关于「Path」的新故事

iOS版本 Android版本
立即下载
骆轶航

Thomas Luo (骆轶航),PingWest 创始人、CEO、总编辑

取消 发布
AI阅读助手
以下有两点提示,请您注意:
1. 请避免输入违反公序良俗、不安全或敏感的内容,模型可能无法回答不合适的问题。
2. 我们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大模型问答服务,但无法保证回答的准确性、时效性、全面性或适用性。在使用本服务时,您需要自行判断并承担风险;
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该功能目前正处于内测阶段,尚未对所有用户开放。如果您想快人一步体验产品的新功能,欢迎点击下面的按钮申请参与内测 申请内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