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玩

科技创新者的每日必读

打开APP
关闭
腾讯

腾讯微视来了,瞄准的不是短视频工具,是微博

并不同于Vine或Instagram,腾讯在做的实际上是一个以视频为信息载体的“微博”,不同于文字,它在内容的广度会受到限制,以生活记录和娱乐为主,难以像微博这样获取大规模的用户和传播效应,但在内容厚度上,视频要远远胜过文本或图像,这让它的商业化模式显得更为清晰。

陈粲然 Ray

发布于 2013年9月30日

昨日App Store上线了一款腾讯的iOS短视频应用——微视。8秒的拍摄时长、可间断的拍摄方式……单从视频拍摄上看,这是一款相当“无趣”的产品,作为后来者,它这两个简单的功能甚至还比不上Vine、Instagram或是MixBit……人们容易把它归类为一个拙劣的模仿者。但实际上,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微视的架构、内容和运作方式,会发现这是一款在定位上截然不同的产品。

微视除了基本的视频拍摄功能外,还有两个比较重要的功能模块:发现和动态。在动态中,用户可以分类浏览短视频,这些类别有热门、创意、名人、美女、各种萌、搞笑、随手拍和爱音乐,同时,用户也可以在这个模块下通过搜索的方式查找与用户、标签或是作品名对应的短视频;而“动态”就是以Time Line的方式去展现每日的精选视频和朋友拍摄的视频,你也可以对他人的内容进行转发、评论、点赞或是分享到微信等操作。

以时间线为主要展现形式来展现内容,强调转发、评论、分享等社会化功能,弱化视频拍摄工具属性强调记录,以及一登陆微视就铺天盖地而来的名人用户……你会发现,腾讯在做的,实际上是一个“视频版微博”。

是的,如果我们把微视的视频内容替换成文字,它和微博几乎没什么区别——腾讯并没有寄望于通过在滤镜、剪辑工具等视频拍摄功能上建立竞争力和差异化去与之前的短视频工具竞争,而是希望将视频作为信息的载体,利用其在关系链上的优势去打造一个人们记录和分享生活的社会化媒体。我想,腾讯的思路大概是:既然以短文字为内容载体的“Twitter”和“微博”能够成功,那么以短视频为载体的“微视”也必然存在机会。

这是一个聪明的尝试和布局,不过,我对微视能够成为视频领域的微博有不少疑虑:

首先,除了对某些事件的呈现具有优势外,8秒视频能够承载的信息量与140字相比极为有限,即使加上语音信息,也很难把一件事说清楚。

其次,对于大部分人而言,视频并不是一个熟悉的交互方式,这使得除了展现生活和创意之外,人们不大擅长通过视频去表达观点等内容。

同时,视频模式上,人与人的交互实际上是不对等的。举个例子,在微博上,持不同观点的双方相互转发表达观点是一件很寻常的事情,但在如今的视频应用中,转发时你只能回复文字,这使得双方在信息表达上存在差异化。而如果你也录一个视频去回复他,那么整个双方交互的线程难以被聚合,无法在一条微博中系统直观的展现。

所以,基于以上原因,在我看来,微视频在作为社会化媒体的载体上有不少的局限性,它所能够覆盖的内容并不如文字来的宽泛。我想,腾讯也明白这一点,所以我们在微视中看到的“名人”几乎清一色的是娱乐明星,腾讯似乎在有意引导用户往生活和娱乐化发展。

这让我想到了另一个话题——微博的商业化。一直以来,无论是腾讯微博还是新浪微博,都未给商业化模式一个很好的答案,这实际上与文本和图片在广告内容呈现上的局限性有很大的关系,而一个有趣或是漂亮的视频能够通过解决这一问题。这也是为什么,无论是Vine还是Instgram都受到了大型广告主的亲睐。

总的来说,以视频为载体的社交化媒体在内容的广度上受到了限制,它难以像微博这样获取大规模的用户和传播效应,但在内容厚度上,视频要远远胜过文本或图像,这让它的商业化模式显得更为清晰。

下载品玩App,比99.9%的人更先知道关于「腾讯」的新故事

下载品玩App

比99.9%的人更先知道关于「腾讯」的新故事

iOS版本 Android版本
立即下载
陈粲然 Ray

不揣测动机、不质疑资格、不定义身份、不混淆概念、诚恳承认错误,做良性讨论。

取消 发布
AI阅读助手
以下有两点提示,请您注意:
1. 请避免输入违反公序良俗、不安全或敏感的内容,模型可能无法回答不合适的问题。
2. 我们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大模型问答服务,但无法保证回答的准确性、时效性、全面性或适用性。在使用本服务时,您需要自行判断并承担风险;
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该功能目前正处于内测阶段,尚未对所有用户开放。如果您想快人一步体验产品的新功能,欢迎点击下面的按钮申请参与内测 申请内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