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玩

科技创新者的每日必读

打开APP
关闭
Instagram

让“两情相悦”者找到彼此的Tinder,增加“阅后即焚”功能

让“两情相悦”者找到彼此的Tinder,增加“阅后即焚”功能

Ronghui

发布于 2014年6月13日

就在上周,Tinder发布“Moments”功能后,几乎所有媒体的标题都聚焦在“约会软件Tinder发布阅后即焚功能”“Tinder模仿Snapchat”上。因为“Moments”可以让用户分享照片给“配对”的对象,在24小时之内这些照片会消失。为了让用户拍出有趣的照片,Tinder结合了在奥斯卡后火爆的“自拍”概念,用户也可以美化自己的照片。这看起来类似新版的Snapchat。

但实际上,这些新功能想解决的问题是——在“约会”的概念以外,Tinder如何强化“交友”属性。想想看,阅后即焚、美化照片,这些都是社交应用中的主要功能(参考Snapchat和Instagram);其次是解决用户在Tinder上找到“朋友”之后的第一步——为用户创造更多聊天的可能性。

简单来说,Tinder想做的不只是约会软件。

 

我们来看看Tinder的成长历史。

Tinder的创始人之一、现任CEO Sean Rad毕业于南加州大学,他在学校里做过一个项目,后来出名的是他做的第二个项目Ad.ly,这是一个“在线明星经纪公司”。后来因为厌烦了与明星们打交道,Sean Rad把他的股份卖给了Ad.ly的现任CEO Walter Delph,自己加入了一个孵化器Hatch Lab,并在那里遇见了Tinder的另一位创始人Jonathan Badeen——他就是后来Tinder标志性的“滑动”动作的设计者,他们当时一起做了一个基于位置服务的软件Candify。后来Sean拉上他的“发小”Justin Mateen,加上Jonathan,三个人一起开始做Tinder。

2012年秋天,这个约会软件在App Store上线。最开始也像Facebook一样把用户定位在年轻人。根据公开资料,Tinder最初90%的用户年龄在18-24岁之间。但Tinder一直希望能扩大用户的年龄范围,到今天Tinder大约有50%的用户是学生了。

Tinder的亮点是“滑动”、以女性为中心、以及当你对某个人表示了兴趣——只有他/她也对你示好,你们才会“速配成功”。因此,Tinder每次在对外公布数据时,除了下载量,还有“滑动”的次数以及“配对”成功的数量。目前Tinder公开的用户数量是,截至今年三月,Tinder为用户“配对”超过10亿次。

我们得把“配对”分成两部分:约会和交友。Tinder的CEO Sean Rad多次公开表示,Tinder想做的不只是个约会软件,而是交友平台。和一个人“配对”后,你们不一定会成为恋人,也可能是朋友。对抱着约会目的的人来说,Tinder的“配对”功能帮他/她解决了找约会对象的问题,在“Moments”发布以前,他/她可以通过Tinder上的照片和发送消息聊天来了解彼此,增加照片会让这个了解的过程更丰富,也不会让用户中途转移到其他平台上去;

而如果两个人成为了朋友,那么显然Tinder以“滑动”、“配对”为主的使用场景就不再有用了。“Moments”的意义仍然在于让用户交流的过程不单单局限于文字聊天,还可以借助“阅后即焚”的概念,让他们在Tinder上停留的时间多一点。

最近,我在旧金山举办的一场公开活动中见到了Tinder的联合创始人Jonathan Badeen,如前面所提到的,他在Tinder负责用户体验,Tinder中“滑动”切换就是他设计的。在我们简短的交谈中,他说“滑动”和“配对”的初衷,是想把交友的门槛降低。

长久来看,Tinder希望创造的使用场景是:当用户去旅行,想认识当地的朋友,他/她可能打开Tinder就可以看到附近的有趣的人;当用户去参加一个行业活动,打开Tinder也可以看到这间屋子里的人并去认识同样想与自己交流的人。Jonathan说这是Tinder的愿景,未来的功能都会围绕它进行。

不过讽刺的是,一边是Tinder屡次在公开场合表示自己不只是约会软件,另一边是每当媒体或工作谈到Tinder时,都要给它加上一个“约会软件”的标签。

(注:图片来自Tinder官方网站

下载品玩App,比99.9%的人更先知道关于「Instagram」的新故事

下载品玩App

比99.9%的人更先知道关于「Instagram」的新故事

iOS版本 Android版本
立即下载
Ronghui

保持初学者的心态。

取消 发布
AI阅读助手
以下有两点提示,请您注意:
1. 请避免输入违反公序良俗、不安全或敏感的内容,模型可能无法回答不合适的问题。
2. 我们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大模型问答服务,但无法保证回答的准确性、时效性、全面性或适用性。在使用本服务时,您需要自行判断并承担风险;
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该功能目前正处于内测阶段,尚未对所有用户开放。如果您想快人一步体验产品的新功能,欢迎点击下面的按钮申请参与内测 申请内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