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玩

科技创新者的每日必读

打开APP
关闭
鹿晗

十月第一瓜:大型“心崩”事件之后,我们来谈谈社交网络上的“戏精”文化

人生如戏:“戏精”文化大起底

第三方认证作者

颛顼

发布于 2017年10月11日

本文已获得腾讯传媒全媒派授权

微信ID:quanmeipai

九月人设崩塌大潮刚刚过去,十月份的虐狗瓜又接踵而来,列位看官吃撑了吗?

单凭当事人的两条微博,自然无法撑起一整天的话题热度。让微博惨遭宕机的,是一众大喜大悲的粉丝,以及各显神通的路人大军。

博主@小野妹子学吐槽 也po出了岛国鹿粉的推文,心碎的不止中国迷妹

这种在旁观者眼中显得过度夸张的情感抒发,就被冠以“戏精”之名。“戏精”行为缘何产生,又是否只是简单源于强烈情感与非理性状态?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就和大家聊聊,“戏精”背后的二三事。

人生如戏:“戏精”文化大起底

渊源:网络流行语

作为网络流行语汇,“戏精”指的是善于表演的人,衍生出某个人“戏很多”、很爱“加戏”等话语。与其他流行语一样,“戏精”有很强的普适性和概括性,《第一财经周刊》就曾总结过生活中的“大胃戏精”、“朋友圈戏精”、“美食戏精”等现象,犀利地调侃了“爱演”的普通人。

而现在,“戏精”多见于粉丝群体(即网上常说的“饭圈”)掐架时,用作吐槽彼此存在感过剩的由头。我们要讨论的“戏精”现象,也主要是社交网络当中,与偶像文化相关的这一支。粉丝们的言论和行为一旦过了某条界限,戳中了观者的尬点,都难免会被吐槽为“戏精”。

“戏精”主力:发乎情的粉丝们

这次的恋情公布,可谓是一个“戏精”井喷的时间节点。目之所及的各大平台,如微信朋友圈、微博评论、歌单评论乃至淘宝的搜索页面,都被彻底攻陷。这让人不由感叹,有人的地方,就有心态崩塌的粉丝。

淘宝搜索界面

“戏精”程度再加重,就变成了情绪失控的表达。粉丝对偶像固然是情真意切,但若以路人视角冷眼旁观,粉丝的代入感之强却着实令路人费解。

网上流传很广的一张朋友圈截图

而在以往的娱乐事件里,粉丝对圈里明星关系和明争暗斗故事的揣测,同样成了“戏精”表现之一。无论是录制节目还是出席活动,明星们眼珠子一转、嘴角一动的微表情,都能被截图拆解甚至后期配音,被粉丝们强行“加戏”。

借势戏精:蹭热点的品牌和段子手们

给自己“加戏”的不只粉丝,还有品牌方和段子手。就像“我们”体引发了品牌的集体借势狂欢,这回的晒恩爱微博一出,营销语体又有了新姿势,满屏都是“大家好,介绍一下”的拉CP造句狂——众人加戏热度高,这个普普通通的句式就这样闯入了微博热搜。

此外,不甘示弱的段子手们也充分演绎了“这一次我们都是编剧”的真谛,编出了与时俱进的“诈骗短信”:

对于蹭热点的品牌和段子手而言,“戏精”的帽子是一种自带喜剧效果的流量。在这样一个处处是戏码的大舞台下,如果他们不随大流涂抹小丑油彩乐一把,就白白放过了收割关注的绝佳时机。

“戏精”与反“戏精”的争议

在每次明星恋情引起争议时,下图都会成为吃瓜群众们的神配图:

路人对“戏精”的极尽嘲讽:“他们俩谈恋爱关你什么事?”而粉丝自身却怀有不忿,他们自认已经捧出了真情实感:“我就是觉得难过,关你什么事?”

说到底,写信编故事送星星,点亮全世界广场的电子屏,粉丝要的是不过是“爱豆与我有关”的存在感,而路人吐槽的是“快回家写作业吧”,吐槽的是“人家选择和谁在一起,和你又有什么关系?”

可这真的没有关联吗?

“戏精”行为缘何产生,以及“有没有关”谁说了算

“戏精”背后的驱动力又是什么?

社交中惯在的表演动机

戈夫曼将日常生活类比为戏剧,社会生活中的人好比戏剧中的演员。表演即是一种输出自我形象的表达,是“为了使他人按照我们的愿望看待自己,而在他人面前展示自我的努力”。

人们在对外输出表达的同时,也在别人的反馈中反观自身。根据库利所提出的“镜中我”的理论,每个人都是他人的一面镜子,每个人都会想象自己在别人那里展示的形象,在调整中产生对自己的认知,并依此行事。

生活当中的“戏精”也好,给自己加戏的粉丝也罢,都存在输出个人意见和情感、塑造形象的需求,而选择进行某种社交表演。因为自己是铁杆粉丝,当偶像有爆炸性新闻出现,自己也会顺势成为熟人圈中的焦点。不管是歇斯底里的剖白还是自我打趣的玩笑,都是在“铁杆粉丝”身份下进行的表达。

图源微博

粉丝的情感投射和“入局心理”

那么,为何粉丝要如此急切地输出自我意见与情感呢?这还得回到偶像-粉丝文化中去寻找答案。简单来说,所有给自己加的戏,都是为了证明屏幕上的这个人与我有关。

在关注偶像的一举一动时,粉丝们投射了自己的情感需求和心理预设,就如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李松蔚所说:“世界太大,人和人的距离太远,远到每一点关系都弥足珍贵。我们内心的情感无处寄托,只好送给素不相识的偶像。把他捧到无限高,就好像我们自己也放大了一样;帮他实现梦想,就好像我们自己的价值也实现了一样。”

在全媒派之前写过的文章《豪掷千金只为博爱豆一笑?你把粉丝应援文化想得太简单了》中,我们曾提到过一种粉丝养成游戏的“入局心理”。在这种陪伴式的观看与投喂中,粉丝的参与感也在节节拔升,获得了得以支撑自身的信念,由此构建了自我认同的乌托邦。

偶像在接受这种追捧热度带来的种种利好之时,也承受着粉丝一并投射的认知期待。比如,日韩偶像产业就有“恋爱禁止”的规则或潜在规则。不同于“演员”或“歌手”,发端于日韩的“偶像”卖的是一种积极形象。正因这种人为设定的形象完美(且单身),粉丝才能对着他们“做梦”。

就在这种“入局心理”的驱使下,粉丝的过度自我脑补使其踏上了“戏精”之路。原本是单向的爱慕,在幻想中却可以自动补足剧情。小到“同人文”的连载,大到铺天盖地的应援,都是这种脑补的外化表现。吃瓜群众逐渐习以为常的,也都是这些爱慕式表达。

然而,当偶像与“我”的关联不再如往昔一样稳固,“戏精”就可能展现出罕见的悲情一面。如此次事件,本将男性偶像“占为己有”的粉丝发现爱豆脱单,由此产生了剧烈的情绪波动,入戏太深,也就成为了招致路人不解的“戏精”。

“前台”、“后台”界限崩塌

谈论“戏精”文化,除了偶像与粉丝的互动本身,“戏精”文化所处的互联网环境也应当被纳入讨论范围。

戈夫曼将社会行为区分为“前台”和“后台”。人们在不同的情境之下,面对公众和面对亲密的人时,行为选择是不相同的。而在新的媒介环境下,梅罗维茨认为电子媒介使得社会情境相互交叉,“前台”、“后台”界限模糊,原本依赖于情境的角色设定也随之改变。

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平台,建立了粉丝与偶像接触的更为直接的途径。明星可以随时通过微博分享自己的作品、生活记录,乃至私人情感。无论是否有中间商赚差价,明星的私人生活总被津津乐道。梅罗维茨在研究中发现,当时政治家倾向于扮演幽默、谦和、接近日常的角色,来提高支持度。类似的,这种日常化的分享,也是明星构建亲和人设形象的良好途径。

鹿晗微博节选

社交分享拉近了粉丝与偶像之间的距离,也模糊了偶像台前台后的界限。“私人情感生活与粉丝有何关联”的论点,在这种情况下未免存疑。公私界限实则被消弭,是否“有关”的边界,早已模糊。

换句话说,既然情感话题已被呈现在台前,那么与之匹配的各种讨论和表达,也该有存在的空间。

愈发明显的圈层化现象

话说回来,路人会有不解和吐槽,其实也是因为日益分化的圈层话语。每一个小众圈层中都有一群执着的粉丝,而这个圈层之外的人很难理解他们,也不想理解他们。那些铺天盖地的脱粉宣言甚至回踩控诉,对于粉丝群体而言是真真切切的心声,在路人眼里看来,却成了一种情绪过激的“戏精”表演。

往小了说,这样的理解隔阂发生在每一个粉丝圈层中:我get不到你家爱豆的美,你也听不进我的安利,我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自给自足。而如果往大了看,当代人似乎越来越难以容忍不同的观点,做不到无视,就往那些难以理解的表达贴上一个diss标签,一言以蔽之——“戏精”。

若回看这一场“大戏”,社交互动中的表演与表达诉求是其中动机,粉丝寄托在偶像身上的情感投射并由此产生的“入局心理”成为了催化剂,加之社交平台的表达渠道和互动情境,以及日益明显的圈层化现象……种种因素叠加之下,粉丝们的“表演”难得一见地被拔高,成为与偶像新闻相提并论的舆论奇景。

是啊,当话题热潮袭来,参与其中的我们已很难分清谁是当局者,却也不甘心只是做路人。

下载品玩App,比99.9%的人更先知道关于「鹿晗」的新故事

下载品玩App

比99.9%的人更先知道关于「鹿晗」的新故事

iOS版本 Android版本
立即下载
颛顼
第三方认证作者

这家伙很懒,什么也没留下,却只想留下你!

取消 发布
AI阅读助手
以下有两点提示,请您注意:
1. 请避免输入违反公序良俗、不安全或敏感的内容,模型可能无法回答不合适的问题。
2. 我们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大模型问答服务,但无法保证回答的准确性、时效性、全面性或适用性。在使用本服务时,您需要自行判断并承担风险;
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该功能目前正处于内测阶段,尚未对所有用户开放。如果您想快人一步体验产品的新功能,欢迎点击下面的按钮申请参与内测 申请内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