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5年,英国哲学家Jeremy Bentham提出了“自我监禁”理论,旨将监狱设计为塔状的圆形结构,囚室与守卫分别位于圆形的周边和中央,中央塔楼的监视者可以便利地观察到囚室里的罪犯的一举一动。由于监视塔有百叶窗,囚徒不知是否被监视以及何时被监视,因此从心理上感觉到自己始终处在被监视的状态,时刻迫使自己循规蹈矩。换句话说,监禁不再是来自守卫的恐吓等外部力量,而是内心形成了在遵循规矩的框架。
除了囚犯,没有人愿意自己处于“自我监禁”的状态,这是将自我意志被束缚的行为。然而,你能看到一些在中国和美国等被捧热的OBD(On-Board Diagnostic)硬件,都在向保险公司提出诉求,而两者似乎就要达成一个“制造监狱”的共识:我要监测用户的驾驶习惯,甚至一举一动。
“我的数据能够帮助保险公司降低投保的风险。”一位OBD硬件的创业者对SHIFT说:“通过收集用户的驾驶习惯以让保险公司针对不同风险的用户制定细分的保险政策。”
没错,OBD与保险最容易产生交集。因为保险公司需要更详细的车主数据,甚至最好知道你究竟是一个开车乱撞还是遵章守线的驾驶者。目前北美四大保险公司都在自己的车险中配套了一个OBD装备。除了Progressive保险公司免费为用户提供OBD硬件,其他三家公司都是付费使用,旨通过用户使用一段时间OBD插件,通过收集用户的驾驶数据检测用户的驾驶习惯,以给出15%-30%不等的保费优惠。

与Progressive合作的Snapshot是一个圆形的小OBD外接设备,他有半个手掌那么大。从2013年开始,Progressive公司颁布了一项政策:购买汽车保险的用户如果愿意在一个月内不间断的使用Snapshot测试,结束后就可以根据评分得到优惠。使用6个月后,保险公司会收回硬件,然后制定一个更新的优惠政策,最高优惠可以达到30%。为了注重用户的隐私,OBD硬件上没有GPS功能,只根据汽车的刹车、起速、最高时速状况查看用户的习惯。
这是一个看似合理的政策,用户可以在1个月、半年的时间逐渐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保险公司也愿意培养这样的优质用户。但根据统计发现,大多数使用者在测试这一个月的时间里选择了尽量少开车,甚至像完成功课一样在自己门前的道路上每天开上半个小时。在Youtube的几段视频中你会发现,大多愿意使用OBD产品的人都是为了拿到那个优惠的保费,至于自己的开车习惯?——我不喜欢别人来定义。

包括Progressive等四家保险公司都陷入了一个用户感觉不友好的情景:OBD接入汽车后,用户就成为了一个被“自我监视”的囚徒,驾驶者的目的不是在养成良好的开车习惯,而是遵循一套准则后,想尽办法获得物质上的优惠。
除此之外还出现了一个悖论:如果用户想得到保费上的优惠,他就要比原本保险公司对你的认知下做出的政策表现的更好。但当你在驾驶过程中由于路况、心情等因素表现“不稳定”的时候,你可能表现的还没有保险公司最初对你的认知好,那么对于充满“被监视”心态的驾驶者来说,它可能得不到优惠。那接下来驾驶者就没什么好失去的。他可能会比原来的驾驶习惯还要差,至少不会有任何改观。
所以,那些参与OBD硬件测试计划的驾驶者要么把1个月的驾驶当成功课一样,每天规矩开半小时车,要么就真的相信自己,冒险正常开车,赌一把保险公司会认同我的驾驶习惯。但无论哪种,它都背离了希望用户安全驾驶,培养优质用户的初衷。这看起来更像是一个闯关游戏。
将视角拉回中国,一些像腾讯路宝、Autobot、Mini X等OBD外接产品都已经问世,其中路宝和Mini X都与保险公司打成了初步合作,或者移植一些救援、呼叫的服务,或者打通数据,让保险公司参考。
但在我看来,OBD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在目前也仅仅是这样。如果发展为北美保险公司的监测模式,用户大多不希望成为保险公司的“囚徒”,那么收集的数据可能鲜有意义。
目前OBD的创业者遵循了一套以硬件连接App的方法,让用户自己读取汽车数据,并提供定位等服务。相比保险公司只给一个硬件,然后说:“你用吧,我知道你会做什么。”的态度,这种方式更友好,甚至最终会跳出驾车安全、位置定位的服务模式,延伸出新的服务模式。但到今天为止,我们看到的依然是OBD硬件在想办法与保险公司共同创造巨大市场的情形。
而且,当大多汽车互联网产品的创业者都将目光导向了保险公司,而对后者来说,它面临的是一个是否愿意在汽车中建造“圆形监狱”的选择,这是一个谁做“bad guy”的悖论。
0 条评论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