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拼车出行的市场都难以被验证,这体现在2014年下半年争先恐后冒出的App大多缺少优秀的使用场景和获得用户的能力,它们在用户的手机中存在感普遍缺失。
那么拼车出行的产品形态如何做才能受欢迎,获得用户?是将其做成交车平台一样,随叫随到,即走即拼,还是和OTA平台合作,专打旅游线路?在友车创始人于颢看来,这些都不是强切入点,因为拼车和叫车以及租车属于均用车类、汽车共享经济产品,但使用方法上应该先从小众化的人群的一点需求切入,而这个需求或许叫车软件是完全不具备的。
这“一点需求”指的是,一线城市的上班族早晚上下班的时候希望有比公共交通更舒适和宽松的交通工具。于颢说友车要做的是让一些刚工作的大学生,进城打工者以及常年在社会底层打拼,这些常年挤公共交通工具上下班的上班族们有更多选择交通工具出行的权利。相比较叫车出行的费用,通勤车一样的拼车出行方式价格更低,需求也更刚性。

于颢说友车主打固定时间和路线的拼车功能。使用者租车之后需要提前1-2天预约自己拼车出行的路线,出行时间一般是早7-9点,晚6-8点的上下班时间,路线也一般是一周甚至一个月都不会变的上下班路线。路线和时间一旦匹配成功,可以来接客的司机的报价会逐个显示,让用户挑选,重要的是每一单的价格普遍是5-8元,仅仅比交通工具贵几块钱,但在早晚高峰地铁拥挤不堪的情况下,你却可以乘坐一个私家车去上班,于颢说大部分工薪阶层会认可这个价格。
而作为用户的另一方——司机,于颢定义他们也应该和用户属于一个阶层的人群,即这些车主应该是一些经济性轿车的拥有者,他们同样每日会上下班,为工作奔波,一个早高峰的拥堵时间可能会消耗掉不少的油钱和时间精力。于颢认为友车能够帮助这些司机解决一个单程的油钱以及让司机和乘客存在一些社交的功能,即在独行无聊的上班路上,大家在一个空间内聊天,堵车的时候还可以吐槽之类的,以增加大家对拼车出行使用的粘性。

在监管问题上,于颢定义说自己要做的是严肃、认真的拼车软件,所以车主得到认证以及让用户得到优秀体验的标准都要更严格。作为车主要想接单要先上传身份证,驾驶证和行驶证,审核通过后才可以接单,接单成功后乘客能够针对体验在司机的信息栏下发布评论。而作为乘客只要通过身份证注册,就会获得赠送的品车险,解决一些交通事故纠纷等问题。
除了体验上,于颢和团队认为自己的核心优势是路线匹配的算法,即在海量的路线数据中,将路线数据通过各个区域的路线数据库剥离再匹配,让一段路程尽可能的都能有匹配的拼车车主,增加用户得到应答的纪律。
目前于颢的团队已经有30人,他们将会在下个月发布App的最新版本,并且未来会向出行社交领域迈进,拼车出行是仅是第一步。
0 条评论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