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玩

科技创新者的每日必读

打开APP
关闭
金融监管

金融监管没有错,但你却只管了最不该管的

陈粲然 Ray

发布于 2014年3月14日

监管又来了——这是不少人得知央行下发文件,叫停阿里小微金融与腾讯即将推出的虚拟信用卡服务,以及线下条码(二维码)支付时的第一反应。显然,我所指的反应是“负面情绪”。

这不难理解,毕竟“监管者们”没少干愚笨、费力又不讨好的事儿:在叫车应用向我们提供了一种高效的出行解决方案时,监管部门选择“勒令”出租车司机卸载叫车App;在淘宝的在线“预约挂号”业务力图消弭医院里病患因为排起的长龙而增加的病痛时,监管部门说他们不答应;这次,当阿里巴巴和腾讯开始有希望让每个人都能绕过银行缓慢的信用卡申办制度,享受高效、实时的信贷服务时,监管者们又伸手了……

这就像是你眼看着一株萌芽破土,指望着其长成参天大树时,它突然被人踩了一脚,没有挪开、不知死活,这种感觉确实恼人。但需要注意的是,这次央行的“监管”并非一纸禁令,而是按下了一个“暂停键”。并且,我要说,这是一个有必要的暂停。

让我们看看被暂停的“虚拟信用卡”究竟是什么样的业务——根据PingWest此前的报道,阿里巴巴和腾讯都是与中信银行共同推出的产品。它的发卡方是中信银行,背后对应的是中信银行异度支付信用卡。而唯一与传统信用卡不同的是,这张信用卡的额度判断依据是用户在网络上积累下的实名制信息和消费数据。

换句话说,所谓“虚拟信用卡”还是传统银行的金融业务,只不过它的判别标准从银行自行判断审核标准变成了加入阿里巴巴、腾讯各家交易数据作为考量。

而这也是抛开了利益纠葛之外的“监管”的唯一必要性——出于对互联网技术的不了解,央行需要时间来判别“数据+信用体系”这种新审核模式产生不良信贷的风险。

如此一来,在“虚拟信用卡”上,阿里巴巴和腾讯原本齐头并进的态势很有可能被打破:微信不仅数据完备程度难以和支付宝相比,并且在实名认证方面还有不少瑕疵。所以如果出现央行只对阿里巴巴放行的动作,对于微信来说会是不小的打击。

回到监管层面来说,虽说从风险控制上“必要”,但回顾过去一段时间各个互联网公司的动作,这次央行的出手又有些令人费解:

比起“虚拟信用卡”业务,更应当被监管的似乎是“京东白条”和“百度百发”。

理由很好解释——阿里巴巴和腾讯在虚拟信用卡上的唯一问题只是这种引入互联网公司数据的可信度,但此前百度百发所宣传的“8%收益率”背后并未说明实现方案,也违背了收益率不能公开拿来宣传的条例;而京东白条业务背后,用户的信贷额度判别机制也未公布,是单单由京东的消费数据判断,还是有银行信息介入?是否存在侵犯消费者信用隐私的问题?也就是说,与腾讯、阿里巴巴的技术风险相比,这两项业务在操作手段上就不够透明。这种“不透明”并不是指京东或百度的业务会带来危害,而是操作不透明便会给虚假的骗钱机构机会,给用户一个“预期白条”,利用这种不透明性乘虚而入。

所以,在这件事上,央行犯的错误并不是不应当监管,而是没有一个明确的监管边界,管了风险最低,最不该管的业务。

除了“虚拟信用卡”外,被“暂停”的还有线下条码(二维码支付),在这个领域就明摆着是“风险”和“利益”并存了——风险上,如何确认一笔交易的真实性是目前二维码支付的最大难题,使得二维码支付过程中出现过被恶意盗刷的例子屡见不鲜。但另一方面,也不要忘了二维码这类线下支付完全绕开了银联通道,而线下POS机收单一直是银联垄断的业务。

下载品玩App,比99.9%的人更先知道关于「金融监管」的新故事

下载品玩App

比99.9%的人更先知道关于「金融监管」的新故事

iOS版本 Android版本
立即下载
陈粲然 Ray

不揣测动机、不质疑资格、不定义身份、不混淆概念、诚恳承认错误,做良性讨论。

取消 发布
AI阅读助手
以下有两点提示,请您注意:
1. 请避免输入违反公序良俗、不安全或敏感的内容,模型可能无法回答不合适的问题。
2. 我们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大模型问答服务,但无法保证回答的准确性、时效性、全面性或适用性。在使用本服务时,您需要自行判断并承担风险;
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该功能目前正处于内测阶段,尚未对所有用户开放。如果您想快人一步体验产品的新功能,欢迎点击下面的按钮申请参与内测 申请内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