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互联网公司对众多海外互联网模式的移植中,“中国的LinkedIn”似乎是最命途多舛的一个,曾经意气风发的优士、天际、若邻、人和、职脉、恒知等如今都已陷入了困境。昨天,新浪微博和友录合作的微人脉在经过三个月的邀请公测后正式向新浪微博用户开放,他们也希望让社会化招聘的模式在中国互联网落地。
知道这个消息后,我首先想到的问题是,中国的LinkedIn们为何如此艰难?
其实在中国社会,真正有商务社交意愿的人的数量本身就不多,除非一个商务社交网站它已经非常成熟,能够很好地引导用户建立人脉、生成数据,否则很容易被用户娱乐化或广告化。而这些新平台初期没有足够的人脉和数据(服务也不够完善和精准)去支持引导用户的能力,最后令网站内容与设想中相比面目全非,所以那些商务社交需求较强的用户更愿意使用生态体系更为健全的LinkedIn(LinkedIn也是厚积薄发的代表)。
在与新浪微博合作之前,友录也曾经推出过一款移动应用“友联系”,虽然用户可以从通讯录、Gmail、MSN和新浪微博中导入人脉,但是让这些用户在这样一个独立的新平台上去生成内容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要知道,在LinkedIn上,不更新的用户比例小于1%,人们不仅仅在找工作时才进行更新。所以,对于友录而言,生长在新浪微博之上,依托其活跃用户和天然社交属性来建立微人脉,确实是一个更明智的选择。
在微人脉中,用户的个人资料中包括教育经历、工作经历、技能和项目经验等信息,根据个人资料和共同认识的人,向用户推荐“可能感兴趣的人”,当然用户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对公司和人进行搜索。微人脉内也鼓励用户对他人进行总体或某项经历、经验进行评价,力求形成生动详实的针对每个用户的职业形象的社会化描述。

但实际上,虽然微人脉也一心想成为中国的LinkedIn,但更多地是指其商务社交平台的地位,从产品层面看,它与LinkedIn还有诸多不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以下4点:
1. LinkedIn并不希望自己的产品设计带有强烈的招聘属性,而微人脉却希望将招聘功能做实——微人脉中提供了“机遇”功能,允许用户直接发布“招聘”、“求职”、“项目合作”、“其他”信息。目前可见的机遇以招聘类为主,用户浏览机遇时,可以询问或投递简历。
2. 微人脉并未强调“二度人脉”、“三度人脉”,以及关系更远的用户的区别,只有人脉和非人脉之分,这应该是因为其在新浪微博至少,新浪微博已经有“共同关注”的功能,所以在在浏览非人脉时能看到或看不到共同人脉,就已经足以让人察觉与对方的关系远近了。
3.微人脉中将“群组”变为了“行业圈”。行业圈可被理解为每个行业是一个大群组(用户无法自行建立小群组),产品设计倾向于鼓励用户输入较长篇幅的文字,希望用户在此进行高质量的UGC行为。
4. 目前,微人脉是依托于新浪微博的一个应用(搜索引擎中搜索微人脉出现的另一个产品),其层级被隐藏的较深。同时,新浪微博有更强的媒体属性,微人脉能否在其中建立一个社交平台还需检验。
已经依靠新浪微博建立起人脉架构的微人脉能否成功,取决于它是否如前文所讲,建立一个真正面向商务社交的有效的内容/数据生成机制,而微博的数据价值能否在这款产品中被挖掘出来也是新浪最为关心的一点。微人脉能否成为中国的LinkedIn尚无定论,但目前而言,它是所有产品中最靠谱的一个。
0 条评论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