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玩

科技创新者的每日必读

打开APP
关闭
郭辉

时云郭辉:一个简单提问引发的产品重构之路

editor

发布于 2013年12月11日

许多产品的诞生,都伴随着痛苦的思考、取舍和转型,时云的郭辉就经历了这一过程——他们在今年8月设计出了第一批样机,但团队视觉设计师的一个提问让他们决定将这款产品完全推到重来。在这个过程中,如何避开用户调研结果显示的欺骗性陷阱?为什么一个简单用户需求的改变会让整个产品在功能设计上牵一发而动全身?为什么一个从外形上看没有多大变化的产品需要历时3个月来完成重构?

PingWest邀请郭辉撰写了他们在这几个月内痛苦的转型过程和他对产品的思考,以下为正文:

 

如果不将我们的健康秤设计方案推到重来,也许此刻我们早就完成发布会,开始思考产品销售的问题了——我们在2013年的8月底就开始检测第一代样机,那时候办公室的小伙伴们都对这款产品感到非常新鲜——光脚站在上面,除了体重之外,BMI指数、脂肪率、皮下脂肪率、内脏脂肪率、水分含量、肌肉重量、骨骼重量、基础代谢率、身体年龄等数据就能被检测出来,就好像平时去健身房做的专业检测一样。

可兴奋期没过多久,我们公司的视觉设计师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每次检测时都需要拿手机”?这个问题真是把我问蒙了,此前我还自认为在人机交互上有突破和创新——设备平时处于低功耗待机状态,当人站上去后自动激活,通过蓝牙把数据推送至手机App,用户在App中选择对应的用户ID,回传资料完成数值的计算。

但我突然意识到自己没法对用户解释说,我们的设备是通过人体阻抗检测法得到出人体阻抗数值后,结合体重数据、用户身高、性别和年龄才能计算得出其他的数据。此时我才发现,用户真正的痛点还不在这里。

当初在做产品之前,我们做过小规模的市场调查,其中有个项目就是调查用户是否介意带着手机去检测,调查结果显示有将近一半的人并不介意,甚至会有42.18%的人认为利用手机会更加直观。我开始觉得有些地方不对,想起以前做营销的时有前辈谈到市场调研时说过:大多数调研都是陷阱,在用户未经历过的场景中,他们会臆想当时的情况然后给出倾向性的判断。如果你真的想了解用户的习惯,放弃提问,学会观察。于是,带着这个问题,我们选择了将本来准备转入试生产环节的项目停止,通过观察实际使用状态来判断我们自认为了解的用户需求与实际到底差异有多大,准备在生活场景中去改善产品体验。  

选项

小计

比例

介意

19

 9%
不介意

103

 48.82%
很好,更直观了

89

 42.18%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211

 

过了2个星期之后,我跟每个参与体验的员工进行了深入的沟通:

1)所有员工都喜欢马上看到数据,在这个过程中最好不要夹杂什么干扰,比如找手机、打开App、选择用户,如果还需要蓝牙配对,换一个人还要重新配对就更扯了(当时我们为了考虑大量的Android用户,使用了蓝牙双模芯片,后来我们痛下决心,为了让最终的用户体验更好,改成蓝牙4.0单模芯片,我想2014年高端安卓手机也会支持蓝牙4.0的,在用户体验面前,我们必须放弃掉体验差的选择)。也就是说,对于这些体验者而言,最好的感受是能站上去就直接看到数据,尤其是要每天早上和晚上测量时,站到体重秤旁后还再去寻找手机在哪里的话,会让大多数人都放弃这个过程。

2)很多人在意数据传到手机上后能不能保密——有些女员工不想让家人甚至老公知道自己的体重,她们认为那是件很私密的事情,别一打开App,切换账户时,自己的数据就会被一览无余。

3)有的员工提到这个设备最方便的使用场景是浴室,那么设备能不能防水,能不能做成正好和地砖大小匹配以将其方方正正摆整齐,如果要拎来拎去在背部设计一个扣手是不是会更方便。

4)几乎没人愿意分享自己的真实数据的,除非自己是身材特别完美且自信心超强的人,而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还欠缺那么一点,所以微博分享、朋友圈分享直接扔出数据的想法太扯了,几乎没有多少人愿意分享。

所以,忘记那些坑爹的调查吧,调查永远帮助你出不了好产品。想想苹果手机刚上市时,手机用户需求调查显示:电池耐用性和机体防摔能力是用户最看重手机的两样需求,结果呢,两样都不占的苹果手机花了6年时间让巅峰市值达到2500亿美元,并把完美体现这两样需求的Nokia踢下了神坛,最后以76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微软。

所以,用户体验至上,我们选择了把设备上去掉的屏幕加回来——虽然我们热切盼望用户只用手机采集数据,只用手机查看数据,所有的数据都存在云端,数据越多未来公司的估值越高,但有个声音提醒我们:如果用户买回设备后用了一个月就因为多几个额外的步骤而不使用了。那我们就永远脱离不了只是个卖硬件设备,无法做后续服务的命运。

在这几个月的过程中,也不断有朋友问我,不就是多增加一块屏幕的方案吗?为什么会耗费这么长的时间?实际上,如前文所说,由于想要实现不让大部分用户每使用健康秤时不用去找手机这个需求,我们遇到了一系列问题:

1)设备上要存储家庭内的用户资料,让用户不用手机向设备传输用户资料,也能智能判断站在称上的是谁,并调出相应的用户资料;

2)客人来到家中,如果使用了App把自己的资料存在设备上,是否可以删除,否则总有客人好奇而家人的数据无法存储在设备上怎么办?

3)家里人如果有两个人从身高、体重、年龄、性别都很接近,比如是双胞胎的话那么该怎样识别?

4) 检测时不用带手机了,但是数据总是存在设备上,只是解决了传统设备用户设置的复杂性之外没有大不同。数据不采集不分析,就无法向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商业模式转换。

5) 如果用手机从设备上转移数据,如何做到只转移自己的数据,而不是把设备上所有用户的数据一股脑收集到同一个手机同一个账户里?

6) 如果一个设备有多个用户用,而且其中一个用户又有多个设备,该怎么进行数据汇总和同步?并且让不同的设备智能认识你是谁?

7)如果用户处于一个体重连续变化的阶段(比如女性怀孕期间),怎么让设备智能判断用户是谁?

8) 如果设备在公共场合使用,和家庭场景使用是否有不同的需求?怎么做场景切换?

9) 在手机App里检测页面是不是该放在第一页面?我们希望用户把设备看成检测工具还是看成健康管理工具?用户需要的是数据还是需要我们在对数据分析后的合理规划和安排?

10)如果用户对体重数据敏感,我们是否可以换一个方式满足她们既要保密又要炫耀的心理?

这里我们也做了一次调查反馈,并作为一些辅助判断数据:

第13题   您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体重吗?   [单选题]

选项

小计

比例

68

 32.23%
不想

143

 67.77%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211

第14题   您想分享自己体重控制的成果吗  [单选题]

选项

小计

比例

134

 63.51%
不想

77

 36.49%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211

 

 

上面的两项调查数据的反转充分说明了用户的心理,所以我们决定以此来完全重构这款产品。

这就是我们痛苦的思考过程,放弃已经完成度很高的产品,选择重头再来是个艰苦的决定,直到11月月底我们才算是找到把上面的问题全都解决的路径,现在开始对硬件和App进行大幅的调整,希望这些改变能够成功。

下载品玩App,比99.9%的人更先知道关于「郭辉」的新故事

下载品玩App

比99.9%的人更先知道关于「郭辉」的新故事

iOS版本 Android版本
立即下载
editor

这家伙很懒,什么也没留下,却只想留下你!

取消 发布
AI阅读助手
以下有两点提示,请您注意:
1. 请避免输入违反公序良俗、不安全或敏感的内容,模型可能无法回答不合适的问题。
2. 我们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大模型问答服务,但无法保证回答的准确性、时效性、全面性或适用性。在使用本服务时,您需要自行判断并承担风险;
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该功能目前正处于内测阶段,尚未对所有用户开放。如果您想快人一步体验产品的新功能,欢迎点击下面的按钮申请参与内测 申请内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