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无意外,我们今年就可以看到一部伏特加味儿的电影了。
本周一,一部名为《中国游记:铁面人之谜》(以下简称《中国游记》)的中俄合拍片宣布拍摄完毕。目前电影档期未定,宣发工作亦未开展,官方信息较少。不过,当下低调不代表未来票房扑街。《中国游记》的口碑争议和高排片已成为大概率事件。
跟果戈里《死魂灵》没一毛钱关系,中国元素也不浓厚
从2007年开始,俄影集团开始拍摄一部名为 Viy (国内翻译为《魔鬼的精神》)的3D电影。但出于未知原因,这部电影直到2014年才得以与观众见面。
这部据说改编自果戈里名著《死魂灵》的电影,剧情梗概如下——

但其实这种充斥者冒险、悬疑和惊悚元素的电影,和小说《死魂灵》实在是扯不上半毛钱关系(IMDb 5.3分,豆瓣5.7分的低度评价也是有原因的)。
事实上,《中国游记》不仅IMDb页面英文原名为“Viy 2”(信息更新于2016年11月),还与《魔鬼的精神》共享同一个电影官网独立域名(http://viymovie.com/en/)。

但《中国游记》的梗概变成了这样子——

不过,就算拿这段简介配合预告片同时服用,你也很难明白这电影要表达什么:龙王、茶叶、中国高手……这些脸谱化和标签化的中国元素,更像是因为合拍片政策要求(中国资本要达到三分之一,要有中国元素,要有中国演员参演,要在中国取景)而强塞进去的,在电影情节推进中能起到多大作用,令人生疑。
总之,《中国游记》名义上是《魔鬼的精神》的续集,但两者都跟小说《死魂灵》没有直接关系。我们曾经的老大哥和盟友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也并不比美国人高明。
《中国游记》或将是一部引发争议的高排片电影
从中国现有政策环境来看,《中国游记》获得较好排片率已成为大概率事件。
首先,合拍片有先天政策优势。虽然当前合拍片质量参差不齐,但国家在票房分账等方面依然持鼓励态度。而《中国游记》属中俄第一部合拍片,势必会享受更多隐形优待。
其次,成龙和中影除了带来资本支持,还有院线福利。俄方似乎已洞悉了国内电影市场的运作规律,对本片的排片前景相当乐观。《参考消息》援引制片人阿列克谢·彼得鲁欣的话称:
“中国是一个庞大的电影市场。与中国的合拍片在进入该国放映时拥有巨大优势:排片数量远高于引进片。”
除了俄影集团和CTB电影公司外,《中国游记》的出品方还有其战略合作机构中影集团和成龙英皇影业。

因中资的加入,《中国游记》的预算为30亿卢布(约合3.6亿元人民币,5200万美元),比《魔鬼的精神》的预算(2600万美元)翻了一番。
中影旗下有强势的院线资源,而成龙与耀莱院线合作的院线也有20多家,因此《中国游记》已提前锁定了自家院线的份额,大大减轻了地推压力。而高额预算也意味着,片方会以大手笔地推宣发来保证排片率。
第三,本片还是政治挂帅的合作典范。2016年的中俄文化交流年主题是“电影年”,也是“中俄电影合作元年”。而《中国游记》正是这个合作年拍摄制作的“献礼片”。某种程度上,这部电影不仅背负了“文化交流”的使命,还有着政治友好的色彩。一个大家心照不宣的事实是:这类电影在排片过程中将比普通电影要强势。
但我们认为,这部有望拿到高排片的电影,遭遇口碑争议也将成大概率事件。
首先,合拍片主要仰仗国内市场。《中国游记》的制作成本折合达3.6亿元人民币,考虑到国产片或合拍片在境外的票房一向惨淡(《长城》目前仅在墨西哥、保加利亚、拉脱维亚和荷兰等多个国家都取得了首周末票房第一的成绩,具体数字还未知,需要到2月17日大规模上映之后才能判断),相应地,《中国游记》的主要票仓也将集中在国内市场。
其次,若以史为鉴测口碑,《中国游记》可能并不乐观。俄影集团称,《魔鬼的精神》在俄罗斯国内取得了超10亿卢布(折合人民币近1.2亿元)票房,但这个数字在国内真不算什么好成绩。鉴于电影、影人的既往成绩可能影响观影者的期待值,我们盘点了《魔鬼的精神》及《中国游记》中施瓦辛格、成龙、姚星彤等IP明星合作的口碑——

几部电影的口碑并不出彩。但国家意志驱动的电影,遭遇高排片率和低口碑的倒挂的窘境也是司空见惯了(有兴趣可以看看《建国大业》的豆瓣评分)。我们对《中国游记》折扣的期待值,将不会影响其强势的市场表现。而对这种电影而言,其重点诉求也不是艺术或市场,毕竟,“风物长宜放眼量”。
《中国游记》并不是终点,Viy系列电影的独立官网显示,中俄印投资的续集《印度游记:不朽的顶端》(A Journey to India: On the Cusp of Immortality)已经开拍,将于2018年上映。就中、俄、印的电影票房体量而言,中国市场仍是主场。而《印度游记》的命运如何,就得看《中国游记》的表现了。
0 条评论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