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一开始,发下国际化大愿的滴滴就打了一套灵活多变的「组合拳」。短短一个月,滴滴在巴西收购了网约车领军品牌 99;在香港启动原快的到滴滴的品牌升级;在台湾则通过本地伙伴正式以独立的滴滴品牌迈出海外市场第一步。上周五,台湾乐迪科技在台北召开新闻说明会,宣布独家代理滴滴出行在台湾的品牌和软件,首期推出滴滴计程车、滴滴顺风车,计程车业务也已经上线试运营。

事实上,自 2017 年 12 月中旬乐迪在 Facebook 曝光滴滴司机招募页面,岛内民众的反应就颇为活跃,不少台湾网友留言表示期待。说明会刚刚结束,已经有台媒抢先试用,并陆续刊发了乘客和司机的使用体验: 14 秒叫到车、第一天就接了不少单、司机期望获得更多陆客客源等等。据乐迪透露,周五 APP 正式上线后,顺风车车主注册人数也每日翻番。
台湾媒体对滴滴在台首发做出如此之多的正面反馈,还是相当令人意外的。这恐怕与滴滴采取的合作策略和台湾科创生态的变化有着密切关系。

2013 年,Uber 进入台湾市场,就强推私家车运营并与当局激烈对抗,后期更有传言 Uber 动用美国国务院势力,对台湾立法进行干预,引起民意反弹。相比之下,滴滴和本地伙伴对台湾交通市场进行了研究,选定计程车和顺风车作为市场教育和建立信任的起点,其策略更值得玩味。这恐怕跟滴滴在国内靠出租车起家,于前期无法可依的状况下,逐步在发展中争取建立信任、「守得云开见月明」的经验不无关系。
滴滴得以生存发展的大背景,自然是内地创业创新大潮的兴起。过去五年,中央政府着力支持互联网新经济的发展,用新技术支持第四次工业革命。2017 年,中国正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科技专利数量最多,科创投资规模最大的国家。就网约车行业而言,虽然目前滴滴仍在和地方新政不断磨合,但中国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在中央政府层面将网约车合法化的国家,从监管和行业两方面,都可以说是理想的开放性结果。

相比而言,作为曾经的亚洲「四小龙」,台湾政局动荡影响了投资环境,监管日益保守,创新产业缺乏动力。去年,关于台积电传奇创始人张忠谋退休的新闻,激发了岛内「台湾创新向何处去」的大讨论。学界和产业界纷纷呼吁,向大陆取经,主动拥抱新技术、新业态,为吸引创新力量创造有利条件,才是台湾振兴经济的必由之路。对于此次滴滴在台上线,台湾交通主管部门通过媒体表态称:新产业来台若能运用科技提供民众叫车、提升服务品质,只要合法,会「乐观其成」。虽有所保留,但也可以一窥岛内对于追赶大陆科技创新所感受到的压力。甚至有台媒评论,滴滴来台预示着「台湾共享服务时代将来临」。
对于乐迪在台湾展开业务,滴滴表示希望通过本土团队,将先进的智能交通技术引入台湾,激发本土创新,让大中华地区成为未来世界数字经济的新中心。据悉,试运营稳定后,两岸三地有望在春节前,实现滴滴出租车业务漫游服务。只有当技术变革切实地改变衣食住行的日常体验,「大中华数字经济」才不会只是一个抽象的名词。
0 条评论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