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玩

科技创新者的每日必读

打开APP
关闭
创客

未来教育猜想局:科技将怎样影响教育?

卜默吉Bumoji

发布于 2018年9月21日

嘉宾:

李大维,外文科技媒体Pandaily作者

莫书草,Minerva大学东亚区主管 

董进,优必选教育产品副总经理董进 

张亦驰(Pony),00后青年创客 

 

猜想一:未来,虚拟世界成为教学场

外文科技媒体Pandaily作者:李大维 

在座的观众大家好,今天作为一名科技媒体从业者,我想跟大家简单陈述一下我的猜想。可能在座的各位都已经习惯了现在教育机会非常普及的社会时代,让我们回溯一百年或者五十年,甚至三十年,我们会发现其实教育是一个非常奢侈的东西。我个人认为,把这教育这个东西带进每个人的生活里,其中一个很大很重要的因素是科技进步与发展。

给大家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北大、清华这种高等学府以前的教室最多坐30-50人,现在有开放式网络课程,我们只要有一台电脑、一部手机就可以进入这些课程,共享知识,这就是科技创新能给我们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突破。

科技手段日新月异,我们可以预测到,未来世界一定会有更颠覆性的创新以及变革,要让全世界上所有人都享受到这个变革,我认为应该关注三个关键词:普及、创新、引导。 

普及,就是要给所有人,一些缺乏学习机会的人最基本的科技手段,让他们学习,享受教育。只要一台手机或是一台电脑,我们就可以把教育带到世界上各个角落,网线到哪里教育就到哪里,更新的科技产品到哪里,教育就会到哪里,为世界各地孩子点亮一个所谓知识的一盏灯,这就是科技为教育带来的赋能。 

创新,就是在座的各位科技从业者致力于的事业。AR技术、VR、MR技术一定会在未来更成熟,带来更多元化、更个性化的教育内容以及课程,让教育不再是乏味的数字和文字,它会变得更生动,让孩子更融入课程。 

引导,是一种超越科技的人文关怀,有了科技手段以后,下一步是引导学生们好好使用这些科技,让他们面向更正面的内容和知识,避免有害的负面知识。 

所以,我想说教育是改变下一代人的命运的一个重要使命,科技创新一定能够带来更普及、更平等、更有效的教育内容。让我们在座的所有人都能够成为未来教育的见证者、参与者以及改变者。

环节主持人:听完大维的猜想,我觉得他想表达的是未来的教育很有可能通过科技会提升效率,包括降低成本,包括让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不知场上在坐的几位嘉宾对他的这个猜想有没有质疑或者疑惑的地方?

董进:我来自优必选。其实这个话题是我们做机器人教育工作者经常思考的话题,实际上,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某种意义上,通过科技的手段是可以大幅度地提升我们的学习效率的,同时能够让学生掌握更先进的学习方法,这样使得我们的学生在自我发展和培养方面能得到一个质的提升,这个我觉得是未来科技,在教育领域重要的体现,所以我是非常认同这个观念的。 

环节主持人:另外几位嘉宾有想问的吗?如果没有的话我们直接进入下一个猜想。下一个猜想是来自莫书草女士发表的猜想。 

猜想二:未来是哲学王诞生的时代!

莫书草

莫书草:我的猜想是,未来是哲学王诞生的时代。现在的工作可以分成两类,第一类工作是去执行已经被命令的需要去完成的一些任务,而另外一类工作是能够去畅想,能够去做一些决策的工作。随着科技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想像前者的工作会逐渐逐渐减少,剩下的工作就是留给那些让人回到人该做人应该做的事情的工作,就是回到我们应该如何做决定这件事上。

我把未来的教育分成两块,第一块也是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需学习”。在过去的教育,我们可以想像老师是一个太阳,他给予学生知识。现在当我们拥有了这些手机之后,这些死的知识,只要有互联网都可以随手而得。现在作为一个学习者,我们要学到的是如何能够主动参与,如何能用科学的方式学习,包括如何沟通,我如何把我的想法与外界进行分享,我如何通过辩论的方式、交流的方式、写作的方式不断地参与竞赛,这是一种主动学习的方式。 

第二种是“不仅是学习如何去思考,而是思考如何去思考”。柏拉图曾经讲过,没有反思的生命不值得去过。我们需要了解我是如何思考的,二十世纪的认知科学也让我们了解到人脑是如何做决定的,比如说,什么时候用左脑思考,什么时候用右脑思考,什么时候有认知的偏差,什么时候是带着偏见和个人的经历去思考,从而影响个人、限制个人做更好的决定。 

总结来说,未来已经在这里,如果说面向未来的钥匙就在你的手中,你要成为一个善于学习、敢于去反思,并且能够勇敢地做决定,并为你自己所做的每一个决定负责的人。 

环节主持人:谢谢书草的猜想。对于她的猜想,她认为思考,哲学式的思考,包括学会思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点,现场的几位嘉宾有没有想要质疑或者质询的地方? 

张亦驰:人类该做的事情不仅仅是做决定或者是去做一些我们想说thinking这些东西,就是哲学分析的东西,我觉得很大一部分人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下一代,我觉得人类是不是还会介入一些教育方面的东西,具体怎么介入? 

莫书草:人类在思考自己生命最终极问题的时候就需要做决定,需要决定,比如说,是否要成为一个素食主义者,是否要去生育下一代,这些问题,当在思考自己的决定的时候,同时也在想,这些决定对世界、对宇宙所造成的影响,在我看来就是教育所要教的最本质的内容。 

李大维:像你说的这个是属于比较高等的教育,但其实在世界上现在这么多人口,大概60-70%以上的孩子都是没有受到这么高的教育,甚至连小学都不到,请问他们要怎么去享受到你说的所谓的这种教育,因为他们根本不懂,你请他去思考,自己在思考什么,他们在思考的起点上就已经没有做过这个事。 

莫书草:我觉得这就是我们要先从教育者开始,从改变教育政策,到改变每一个老师所教的内容。每一个老师都能够进行反思,想想自己的思维误区在哪里,如何能够更加好的教育下一代,在自己每一天的决定当中,能够做一些反思的思考,如何更好学习的思考,我可以把这里作为起点。 

董进:这个话题其实很重要,这涉及到什么问题?就是作为一个老师或者学校教真正的问题,现在很多学校,K12也好,大学也好,教书的内容更多偏向于具体的学科,语文、数学,包括大学法律,法律又分比如说刑法、民法这样的学习,但是实际上我们没有真正让老师形成抽象性的方式,未来要引导人们如何学习、如何思考,这个可能是我们未来教育工作者或者教育体系改革的方向,会增加一个类似于教学法或者学会让人如何思考的课程或者一个学科,这个学科相对来说具有一个引领性的作用,我们在学习任何一个学科之前,首先要学会逻辑思考,然后再进入一些具体的学科的学习,这样才能实现一个在我们教育界中叫全人的培养,如果缺少这个方面实际上一下子就进入到具体的学科,简单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可能没有办法理解未来的世界,可能是这样一个思路,这是我对从现在到未来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做什么的想法。 

一开始,特别是我们现在过早进行分科教育是不是合适,我们在课程体系设计当中,比如孩子应该通过兴趣,而不是课程方式进行归置,这样失去了创造力,可能会把他的思考逻辑放到具体学科方面,这样可能不利于他的完全培养和成长,这是我的观点。 

环节主持人:我们到底应该在学习思考的方法还是说就学会思考各种各样的问题,你觉得这个方法更重要还是思考更重要? 

莫书草:我觉得思考的内容其实是思考的一种载体。所以我思考的问题不是最重要的,我的目的是为了锻炼我的思考的方法,不断地意识到我在某一个思维的维度上有我一定的缺陷,于是再去增加让那些我自己所缺陷的思维模式能够补上去。 

环节主持人:有最优方法论这么一说吗? 

莫书草:你要以什么做评判呢? 

环节主持人:比附说我的思考能力的强弱。对一个问题思考的深度的深浅,是否会有一些高下的区分,如果有高下区分的话,思考能力特别特别强的话,是不是极少数?怎么样让特别特别强的思考能力做到普遍化、大众化,成为一门学科,让更多的人去学习呢? 

莫书草:思考能力肯定有强弱的,我觉得不一定有正确答案,但是我是如何达到我的路径、达到正确答案,我是用了多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来达到的,这个一定在人与人之间会有不同,我认为这也是看你的思维的不断的强大的训练,如果说我们用的是一些面向过去的教育的话,所有在座的三四百人只是被动接受信息的话,这是非常弱的思维培养,如果我们要进行强的思维培养,比如说现在主持人正在提问题给所有嘉宾,这是更加强烈的一种思维训练的培养。 

环节主持人:我觉得她这个想法是很正确的,像我们现场一样,如果在这里不断地进行讨论,可能我们的思考力就会不断增强了。接下来就欢迎下一位猜想者给我们带来他的思考力的体现,下面欢迎优必选教育产品副总经理董进先生给我们带来他的猜想。

猜想三:未来,AI才不是一门学科,而是一种教学工具

董进:各位来宾好,很高兴今天能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包括我们整个优必选教育、优必选机器人对整个未来教育应该如何发展的思考。我们本身是做AI教育的,优必选有比较成熟的机器人产品线,在这基础上我们就做了一个AI方面的深度布局,所以我的观点就是说未来AI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种教育工具。为什么这么理解这个事情?实际上在世界发展过程中、在教育发展过程中,人是主宰,人会决定怎么学,或者怎么教。新的科学技术,比如AI技术是教学工具,这个是由人来主导前进、后退,人来制定规则,甚至通过人的制定规则或者人对思维的最接形成社会伦理,这是一个大的方向。

说到这里,AI怎么样去结合到未来教育中呢?这是我小时候的一个梦想,简单说,未来我觉得AI是完全渗透到我们的各种教学中的,渗透到我们教学的每个环节,可是不是像现在这样,谈到AI,很多的学校开设一些机器人类的课程,我觉得不是这样的。实际上AI渗透到每个学科,比如在数学中用到AI的工具,在物理学习中,比如体验重力加速度要用到AI工具,如果说在一些你感觉是一些社会科学文科也用到AI工具。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语文,中国有很多很优美的唐诗,有很多著名的在世界上知名的名著,但是我们没有办法在文字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办法通过文字来展现这个意境。比如说我经常用一句诗,两岸猿声啼不住,青舟已过万重山,这样的意境,现在我们在当代社会是很难把握的,我希望做到一点,通过AI这个工具能够把唐诗的意境完美地呈现,让我们的孩子,让我们的学生、让我们的老师能够真正地还原两岸猿声啼不住,青舟已过万重山的场景,这个是一个非常具有工具意义的,推动我们学生去感悟知识点,去学习相关的知识体系,去掌握我们一些古典文化精髓。 

除了这个之外,比如《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首,《红楼梦》有相关的情节,比如黛玉葬花,比如大观园的模拟,这个东西仅仅通过书本的东西是没有办法让大家展现全貌的,很重要的一点通过AI教育渗透到教学当中,把它当作很好的教学辅助手段,我们的老师和学生能够有一个更好的理解,提升学习效率,而且能够更好地对知识点进行把握。这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因为我们未来的世界是AI的世界,学生要掌握一个技能,要掌握一个方法,就是怎么样去合理地、有效地应用我们的AI工具,我是一个工具论者,定位AI就是工具,比如未来有更多的工作或者更多的方式是用机器人完成的,人类作为世界的主宰首先要学会使用它、利用它、学习它的方法,比如现在做的很多机器人的比赛,我们优必选在做,我们人要学会操纵机器人,让机器人完成一些任务,比如说识别颜色、识别声音、命令机器人出去做一些教学活动,我觉得这个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未来世界的发展方向,我们人通过AI工具能够实现更多自己的梦想。关键一点是人要是一个主宰的身份,是一个引领者的身份去使用它。 

环节主持人:刚刚董进老师发言完之后我想做一个小的问题。我听到您说我们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很多课本上的东西,我就想问了,这些工具如果出来之后,教师这个职业到底应该教什么呢?是教大家使用工具吗? 

董进:其实我觉得这个东西是两方面,一方面,老师只有对本身课本的知识进行充分的把握,在这个基础之上才能更好地、更恰当利用这个工具去教学。老师实际上起到相当于一个组织者的角色,因为课程的内容是死的,AI工具也是死的,实际上如何实现有效的结合,让学生更好地去学习,有效率地去学习,归根到底这个主角还是老师。以前老师可能更多的是关心讲好课本的知识点,现在老师除了关心把知识点讲好之外,还要关心一个有效的呈现问题。我还是那句话,它是一个工具,工具本身需要人去推动、去运用的。 

环节主持人:按照董老师的说法就是,它其实还是一个让大家体验感更好的工具,教师还是回到传道授业解惑的本身,对于刚刚董进老师的这一个想法,在场的几位嘉宾有没有质疑的地方? 

李大维:我想问一下董老师,你比较关心的只有AI这一块吗?因为我是一个虚拟玩家,我认为像你刚刚说的唐诗里面的意境,甚至《红楼梦》,如果运用到我之前说的AR、VR,直接带你进入到那个世界,以后的科技发展可以创造出当年写《红楼梦》时候的意境,我可以直接在你面前展现出来,直接进入你的脑袋,这样不是比单单是AI还要更有效吗?我作为一个学生马上就明白,原来当时看到的是这种情景,多么美丽的意境,我一下就可以懂了,我可以沉浸到他的世界里,你懂我说的意思吗?再配上MR跟VR的技术,就是一个有无限可能性的世界了。 

 董进:我再讲一点,这涉及到一个上下位概念的问题,在我理解,AI是上位性的概念,它包括了您说的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的东西,实际上这个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其实AI实现的东西我觉得要远超过这些,在能够让人身临其境之后,每个人也许想象的场景是不一样的,假设我是一个老师,会布置作业给大家,你们想象青舟已过万重山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用不同的工具,比如AR的工具或者VR工具或者其他工具呈现这个场景,这个我觉得AI应该是VR和AR的上位性概念,它涉及的东西更多,我是这么理解的。 

张亦驰:未来知识性的东西就像书草姐姐说的一样,它变成你不需要真正去学的,因为它可以通过记忆植入或者通过现在有的互联网络,你可以把硬性知识全部学到了。但是我设想的未来,这不是一个问题,是一个讨论,我设想的AI,可能不是一个机器,比如今天早上有翻译辩论的,说AI会不会取代人类翻译。AI做出来可能就是一个人,你想让它新增不同的功能只需要植入不同的信息就可以了,比如说我想让它去教我们如何更新语言,比如我让它做翻译,我只需要给它提供新的语言的一些架构或者新的语言信息,它有可能就会完成这些事情。如果按照这么说的话,AI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工具了,它可以完全取代我们人类了,我们已经可以完全不用学习一些硬性的知识,大部分的东西它可以帮我们完成,我们只需要学习如何掌控和操控AI就可以了,这是不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们用AI,不是用AI教学,而是教学怎么使用AI。 

董进:这个话题我也思考过,最近随着AI(人工智能)概念越来越多在各种生活场景反复提及,实际上您讲的问题,人和AI或者AI所带来的机器关系的问题,在这里,我有一个观念可能在这里会被大家吐槽的,就是未来还未来。是这样的,未来还未来,“未来已来”还是“未来未来”的问题,我能看到的未来就是基于现在的这个东西,畅想下一个阶段我觉得是发展到那一步的,您说的那一步我觉得是未来还未来,也许有一天会到那一步,但是现在我只能是在我脑袋的猜想,还没办法在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比如现在存在的一些前提性条件都得以实现,我只能打一个问号,未来还未来,还是未来已来的问题。 

张亦驰:这是未来猜想局,就当作一个讨论,我想问书草姐,如果未来还未来,如果那一天来了的话,AI已经变得可以替代我们现在的很多具体工作,甚至我们可以不去学习一些非常复杂的数学和物理的定式,我们去学习我们的语文课本,我们只需要学习如何利用好这个工具完成我们人类所需要干的任务,我们可以做一些天马行空胡思乱想的东西,作为人真正去走进那个时代以后,它已经不是一种工具了,用不好就是操控我们,把我们变成它的工具,这只是我的想法,我在说人类还是要介入教育的,我们介入多少,怎么介入?包括怎么利用好AI和人类教育完美配合。 

莫书草:如何做决定很重要,这样你就不会被机器操控。董老师讲的这个让我想到尼采说过,一个同样的一个现实,它不断地重复了一千次,所以当未来的未来在回到了现在,未来的未来是什么呢? 

环节主持人:刚刚董老师可能说的是基于现在他所掌握的这些信息,包括这些技术的前提之下,他畅想的明天是怎么样的,除了畅想明天之外,还讨论了后天以及大后天的一些内容。我觉得可能未来的确会有一些沉浸式体验的方式出现,也有可能会像《西部世界》里边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极致的体验,包括到后续可能还会有一些机器人的觉醒等等,但这都是存在很大未知数的,今天的讨论,按照董老师的说法,它可能更偏向现实一些。 

董进:相对来说是下一步,我称为下一步要迈的步伐或者明天怎么样是未来。 

莫书草:我的理解是时间是线性的,有昨天、有今天、有明天,时间轴是不断往前面走,但我们不一定需要这样理解时间,时间有可能是,有可能它是一个旋转性的,我觉得中国的时间是这样的。在讲“未来”这个词的时候,我们要重新定义什么是未来,它到底在哪里。 

 环节主持人:有可能是它在前进的过程中,他想象的不一定就是一切都是往前走,它有可能会往回退。未来有一些沉浸式的体验,包括那些极致的体验,包括有一些书本上说到的特别恐怖的体验,这些可能会给我们感官上带来更多的刺激,但是小学课本里就不要出现这些极致的刺激了。下一位发表猜想的就是今天的2002年生人Pony(张亦驰),让他给我们带来00后对于教育的猜想是什么。 

猜想四:未来,科技越先进教育公平越难实现。

张亦驰:大家好,作为一个00后,我想的更多想的是,我未来会面临什么样的问题。00后将会面临的未来问题可能会拖我们现在科技发展的后腿,这是我对未来的设想。所以首先要想未来教育会变成什么样?我们要先想未来会变成什么样,我们会面临未来什么样的问题?所以咱们先做一下铺垫,因为前十年科技的发展导致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非常特殊的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被科技彻底地改变了。互联网的到来,导致我们人类现在生活在一个非常美好的梦境当中,我们想未来会有AI,未来会有量子计算机,会有核剧变带来的新能源,每天都在想这些非常美好的事情,但有一天人类醒来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身边全部都是问题。这些问题,我们现在在用新科技试图解决它们,比如我们研究新能源,可能是因为我们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已经消耗殆尽,我们研究量子计算机、AI,可能是因为人类的产能和人类的工作能力已经无法满足我们对物质的需求和渴望。我们选择移民火星是因为我们地球,全球变暖已经对生命造成了威胁。

我前两天看新闻,2040年的时候北极圈将全部融化,地球上的饮用水会成为问题,对于很多人来说那一天很远,科学家可能不在了,但是仔细算一下我那一天才38岁了,那一天会是00后面对这些问题,如何面对这些问题?我想就是靠今天的教育做铺垫。我对教育的定义,其实教育就是把新世界带给大众的过程,想一想五年之后,也就是2023年,世界上最杰出的科学家和最杰出的艺术家将合作去绕月球一圈回到地球,乘坐的还是非常具有奇幻气息的宇宙飞船,其实放到两年前这是不可想象的。他们回到地球以后,他们创造的艺术品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事业?他们去看到的东西回来讲述给我们的时候,我们又会有什么样的意识上的更新?我觉得未来教育最重要的两个东西一个就是“看见”,另外一个是“平台”这是两个词。 

首先说看见。释迦牟尼看到了世间的痛苦和残酷才选择出家修行创建了佛教。其次就是马可波罗,马可波罗穿过河西走廊来到中国,把这些信息带回给西方人,西方人才刷新了他们对东方文化和对地理的认知,最后就是达尔文,达尔文到看到了生命的神奇找到生命的规律,才启发他考虑物种起源是什么样的。人类都很短见,我们就是生活在一个飘荡在茫茫宇宙当中一个小石子上的灵长类动物,这个名字还是我们自己起的。 

未来开发什么平台提供给我们?说太空还是太空了,我们还是在地球上,想在北京买一套房多贵?外面有那么多世界为什么不去开发、探索?人类很短见,没有办法确定未来到底是什么样的,也没有人可以具体说未来一定会是这个样子的,不管未来已来还是未来未来,我们都无法想象未来是什么样子的,我相信未来很快将会有教育平台的诞生,这个不是诞生在互联网上,互联网也会变,它将是个性化、多元化的教育,可以通过大数据、AI给每个人提供非常完美的成长道路,我说完美就是比较适合它的成长道路。

前两天我在元阳支教,他们根本不会想AI会不会到来,会不会以后老师不会给我讲课了,或者AI给我讲课,或者互联网平台的诞生,或者现在有网课可以实现平等化教育,他们更多想的是明天能不能吃饱饭,今天我们家的收成是什么样的,他们甚至很小就放弃学业,去到景区卖鸡蛋,因为他正的钱比他再去完成学业挣的钱还多。我们生活在社会非常不平等的状态下,导致我们社会两极分化非常严重,如果不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话,我们很难在推进科技创新和我们未来的发展,想象一下,所有有钱人都移民火星了,地球会不会像电影一样,变得脏乱差破,并不像我们原来想象的那样美好的家园一样。未来这样的教育平台诞生可以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在这个平台上成为一个教育家,教育的可以是他人,也可以自己,我相信未来教育也是对自己的一个意识的更新。 

最后分享一下我昨天晚上的一段话,我昨天晚上还在完成我这个稿子,我觉得未来教育这个话题太大了,想说两天两夜都讲不完,想在这么短的时间讲完是不可能的。现在教育是不是非常需要专业人士从事的项目,或者是这样的一个行业。我们每一个人每一天其实都在多多少少学习和在帮助教育他人,以后这样的平台的诞生可能会让我们在这样的平台上有更多的机会去从事教育的行业,人们在文明的大跃进并不是一天完成的,我们这样的论坛、这样的演讲,每天的猜想,对未来教育的设想和幻想,包括我们科技创新给我们带来的机会,可以让我们一步一步地实现人类文明大跃进。 

最后分享八个字:教育有道,人皆同行,谢谢。 

环节主持人:谢谢Pony,对于刚刚Pony的猜想,现场几位嘉宾有没有想问的问题?

李大维:我觉得Pony的猜想多多少少跟我有一致的地方,我们觉得教育应该更普及化,让所有人受到教育,在这之前谈VR、AR、MR都是天方夜谭。同时我也觉得,其实我们也可以往比较正面的方向看,看你怎么看这个问题,我个人还是比较乐观一点,因为未来还是充满各种不同的可能性。一定会有问题,问题不可能得到完美的解决,但是我们还是会进步,我们还是会往前走,我觉得科技的创新一定会在某种程度上给我们教育带来创新,在这方面一定能够达到普及,你说的那些社会的问题、其他的问题虽然不能全部解决,但多多少少一定会有进步。 

张亦驰:其实是这样的,我对未来的猜想可能更多的是说未来还未来的状态下的猜想,往远一点的未来猜想,所以我们可以天马行空地猜想。我这几天在读骆轶航的一本书《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想象一下,如果记忆可以移植的话,我们还需要上学吗?我们可以把上学所有学到的知识打包移到大脑里,这样我们就可以解决我们的社会问题了,社会的问题,法律制度的更新、社会底层的扶持,因为我去支教的时候,我听他们说最重要的是扶贫先扶智,扶智的过程其实就是教育的过程。想象一下,有一天我们不需要学习课本知识的时候,我们那时候去学什么?我们那时候干什么?那个时候我们可能会有一个,我所谓的教育平台已经不是像我们现在想象的互联网平台,上学是网站、交流,或者发微信,这样的教育平台可以完全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就跟我们最近看的《头号玩家》一样,到虚拟世界有自己的身份、有自己可以感的事情,你有自己的朋友在这里面,和外界的朋友完全不一样,这样的平台可能就会是人类在里面休闲和干事的场所,已经不是现在的世界,现在的世界充满问题。 

莫书草:我特别想问Pony一个问题,如果你可以有选择的话,二选一,你会选择搭建平台,整合资源,还是选择为人类的认知拓宽边界,帮助人类去看见? 

张亦驰:我会选择帮助人类看见。我觉得作为一个00后,我有比大家更不可思议的梦想,因为我觉得人类意识的更新和人类文明的跃进,是建立在人类看见不同世界的基础上。其实平台的作用就是为了辅助这个的实现,而不是说先要看见我们再去建平台,再去说让人类交流,我们现在其实已经生活在巨大的平台上了,你打开手机就可以知道美国的人,原来还需要写信或者是通过别的方式接触到世界另外一端的人,我们对世界的每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有不同的认知,我们想到任何一个地方,我们虽然人生路不熟,我们可以打开导航,我们其实已经生活在世界给我们创建好的巨大的社会平台上,我们把它叫作互联网,有一天互联网会变的,假如说有一天咱们移民火星了,我们怎么跟火星上的人交流?我们发一条信息过去,光速过去,二十多分钟再回来,这是我们想要的一个未来吗?所以让人类看见的工作我觉得是更重要的,因为只有他们看见不一样的东西以后他们才会想象不一定以后平台是未来,我只是说我现在看到的东西我觉得平台是未来,他看到不一样的视野以后,可能有资源和很牛的人会觉得,我觉得可能这样是未来,他可以按照他那条路去走,我觉得我们现在已经在濒临让人类意识更新各人类文明跃进的边缘了,也解决这几年或者是十年之内。我觉得很重要的就是让人类能看见不一样的东西。 

莫书草:作为现在和未来的教育工作者,什么样的教育能够帮助你看见? 

张亦驰:这是非常好的问题,现在我们的体制教育在干什么?我们是在给人类编程,从小学一年级、幼儿园开始给每一个人编程,我们希望他们成为同样一个体系里出来的人,然后再通过考试这样的竞技方法,去分出三六九等,我们把最低等的放到社会底层,中等的放到中产阶级,上等的放到社会的最高层。

什么样的教育才能帮助我看见,应该是个性化的教育,就是说每个人可以选择不同的教育制度,虽然现在选文科、理科不是不同的教育制度吗?但是我觉得这并不是不同的教育制度,还是要选文、选理,还是要活在人给你画的框的制度之内,你要想好我未来干什么、从事什么样的事业,从一年级开始为这个事业努力。我想成为一个教育学家、生物学家,一年级开始我就开始做生物学家的研究,我可以抛弃我不擅长的东西。 

品玩CEO骆轶航:上台之前我不知道大家会讲什么,书草得到最受欢迎奖我也非常不意外,很欣喜的一点,大家基本上都超脱了AI或者人工智能作为工具给大家带来的享受。00后的一个小孩,允许我这么叫,如果你38的话,我就58了,所以我可以这样叫的。这么一个小朋友没有因为自身现在,因为Pony去过很多国家,自己也去支教,自己成长在相对比较优越的环境里面,没有因为自己的成长环境比较优越,没有认为这就是我理所应当的,世界就是这个样子的,它能够想到如果技术的革新和发展,让我们看到更多的东西,从而遮蔽了另外一个人的眼睛,怎么让技术实现更多的平衡,越来越的小孩开始意识到通过技术或者好的生活环境带来的变化,不应该成为一种固化的常态,而是应该人更多人体悟到这些东西,通过技术优化教育,进而实现人和人的平等,这一点是我们今天真的是特别特别大的收获,包括我们怎么回到这样一些对于人的发展最根本的问题上去,我特别谢谢谢谢Pony。 

张亦驰:00后值得受到大家的认可,因为很多像我一样的人,他有很多声音,但他没有舞台把它表现出来。我也非常感谢PingWest能够给我这样一个舞台。 
 

 

 

 

下载品玩App,比99.9%的人更先知道关于「创客」的新故事

下载品玩App

比99.9%的人更先知道关于「创客」的新故事

iOS版本 Android版本
立即下载
卜默吉Bumoji

这家伙很懒,什么也没留下,却只想留下你!

取消 发布
AI阅读助手
以下有两点提示,请您注意:
1. 请避免输入违反公序良俗、不安全或敏感的内容,模型可能无法回答不合适的问题。
2. 我们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大模型问答服务,但无法保证回答的准确性、时效性、全面性或适用性。在使用本服务时,您需要自行判断并承担风险;
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该功能目前正处于内测阶段,尚未对所有用户开放。如果您想快人一步体验产品的新功能,欢迎点击下面的按钮申请参与内测 申请内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