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音频博客电台“日谈公园”创始人李志明,艺名叫“李叔”。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北京人,在70年代末出生,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关于电台的故事。
因为我自己的人生基本上是由音乐和文字两件事情串起来的,所以我今天用了一些歌词来分享我今天的主题,首先大家看到的这张专辑是1995年老狼的专辑是《恋恋我心》,这句话“有没有听到那个声音,它来自我的心”是来自这张专辑中歌词。

我1995年上高中,那个时候北京广播电台有一个叫“校园民谣”的节目,主持人叫郑扬(音)。基本上什么样的音乐类型都会在这个节目里出现,但基本上还是偏向于独立音乐。最开始,我对李宗盛、罗大佑,对台湾那一代很厉害的有人文精神的音乐人的了解,都是从那个节目了解到的,那个时候我在心里种了一个种子,以后有机会去当一个主持人,像郑扬一样在每一个深夜给大家做一个陪伴,分享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好音乐。
这个故事的结尾是我上了大学,成为一个工科学校的工科生,学的是自动化专业。非常巧的是在我上大二、大三的时候,我的电台偶像郑扬跑到我们学校主持一个歌友会,发现她就是我们大学的师姐,她学的是材料专业,我很开心,是不是我有机会了,我跑到后台跟她聊,我说我希望能当一个电台主持人,她说你不行。我说为什么不行?她说你声音不行,咬字不清,大舌头,给了非常专业的意见。我当时倍受打击,觉得这件事情恐怕离我有点遥远了。那个时候我想说既然电台这条路走不通了,我是不是有其他的方式可以去接近我当时非常向往的世界,特别是和音乐相关的。
大学毕业之后我花了五六七八年的时间去串了很多行业,以媒体行业和音乐行业为主,做的事情基本上也都是和音乐相关,比如在媒体的时候负责音乐方面的报道,直接参与创刊的报纸包括《北京商报》和《新京报》,我都是最早的一批音乐作者。我参与过音乐公司、演出公司、唱片公司,做过企划、宣传、市场、经纪人。那个时候也的确合作了很多非常优秀的音乐人,比如有一个男歌手,名字我就不说了,2005年时,我们一起做一张唱片,我是他的唱片企划,他拿这首歌的小样到我们公司。我们内部开会的时候,听了一遍老板说不太行,歌词有点颓废、有点负能量,就把这首歌丢进了垃圾箱。我当时提出一个想法,觉得这首歌还不错,旋律蛮好的,也许能火,要不然我们让他改改歌词,但是我觉得他可能不太会改,因为他当时是一个非常愤怒的摇滚歌手。结果没过多长时间,这首歌,歌词也改完了,新的DEMO录出来了,我们一听觉得能火,但是后来没想到火到这个程度,到了今天歌坛一哥的地位。
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的职业生涯的确有点怒放的感觉,或者觉得很自由,打交道的基本上都是我上学的时候最喜欢的音乐人、创作者,我最开始是以媒体人的身份报道他们,后来以音乐工作者的身份在幕后帮助他们实现音乐梦想。但是后期,我也会有一点点不满足,觉得自己始终是站在后面。我就想这辈子有没有机会站在前台做我想做的事情,因为那个时候我基本已经把报纸、杂志、网站、电视台我所能想到的媒介形式都转了一圈,唯一没干过的就是电台。
2013年,我做了我的第一个网络电台。2016年,我做了现在的节目,“日谈公园”,到现在整两年时间。网络电台也叫音频播客,它的整个形式跟传统电台有点类似,但是略有不同。我们实际上就是一个杂谈类的或者趣谈类的一个状态,有人叫我们是青春版的“圆桌派‘’,从主持人到听众正好比窦文涛的“圆桌派”年轻十岁左右。到目前为止,我们做了150期节目,都是泛文化话题,包括了我最爱的音乐、电影、美食、旅行、生活方式等等。
我们请来的嘉宾和我们的主播也都是非常厉害的,比如这两年非常火的上海彩虹合唱团,他们的指挥和作曲家金成志(音)是我们的主播,还有《新京报》的老同事潘采夫老师。嘉宾里面请到了梁文道先生,还有我非常喜欢的国内音乐人都来过我们的节目。同时还有影视行业的导演,基本上我们节目有一个说法,谁来谁火,金马奖导演得了金马之后就来我们这儿聊一圈,国内的音乐人来我们这儿聊几期节目就可以拿金曲奖,因为这些原因,我们的节目在前段时间相当于是天上掉一个大馅饼,上上周苹果的发布会,里面提到了最新一次版本升级,升级以后有专门一组页面介绍这个产品在这个上面的使用方法,里面的事例用的都是我的电台“日谈公园”,很多人说你C位出道,给了苹果多少钱?真的没有,以至于当时有媒体说我们是苹果最爱的华语电台。一方面觉得能够得到认可我个人觉得肯定是受宠若惊,但是从我们这两年对电台付出,做出来的事来看,我们也是觉得理直气壮。
当然,这个电台对于听众的价值绝不是这些大牌明星,我们最大的明星就是我们自己很多的主播。在音频播客这样有异于传统电台里面分享大量的人生,这是之前传统电台不太能够被允许做的事情,之前很多听众留言说听这个节目有三年五年,之前听过“横穿美国”,结婚怀孕生小孩整个的过程都是在你的声音陪伴下,做了很多的胎教。有人说听了你的节目失恋、婚变,疗伤,在我最灰暗的时候节目给了我很多的安慰。
到最后我们跟听众之间的关系是彼此的相互陪伴,这种关系其实蛮难得的,因为它是非常强的情感连接,我们做线下活动的时候会讲我们三五年前讲的一个很冷的梗,他们会替我记得,到最后我们之间实际上已经成为线上线下的虚拟的朋友。这种虚拟朋友关系在一些接触之后,就会变成一个真实的朋友关系。
在去年7月份的时候与稻草人旅行合作了一个旅行团,去约旦。之前有点忐忑,因为单人客单价在三万左右,十天的行程,想没有人来怎么办,结果不到十个小时报满了,这个事情给我很大的惊喜,原来我们的听众对我们的信赖程度是到这样一个地步的,可能也是我们在节目里和大家掏心掏肺,使得大家愿意相信我们。
我前两天想了一个特别无厘头的Slogan,有点文化有点难,“带你称霸朋友圈”。跟我们去日本绝对可以在朋友圈称霸,或者用一个比较文艺一点的形容词,就是触手可及的诗和远方,因为生活当中大家一提到诗和远方,就会和眼前的苟且相对立的,但是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大家可以去到,而且去了以后是跟我们生活不一样的地方,比如说约旦,有死海、红海。我们电台跟听众的关系就是大家是一种相互陪伴的关系。
2016年,梁文道第一次在我的节目里面录音,那期节目的标题是“世界是噪音的花园”。正好那时候梁文道出了一本书叫《噪音太多》,后来改名《噪音》。我们对于这个世界有一些共同的认知,特别是这两年特别火的内容付费。我最近可能也会接触一些投资方面的朋友,大家聊到我们做音频播客时,会问,你们一定会做知识付费吧?我说我们不做那种知识付费。
因为接下来可能跟梁文道会有深入的合作,我俩昨晚聊到很晚,聊到底什么是知识付费,因为现在很多的音频内容客观讲是把自己包装成一种技能付费或者是课程付费这样一个形式,他们可能觉得这个名字不太好听,就改成内容付费。我一年可能也花小几千块钱买很多很多的课,相信在座的大家可能也有这样的经历,但是有多少内容是大家真的能够听完的?没有听完的原因是因为自己听不下去,还是因为它的内容做得可能没有他们宣传的那么好,我觉得这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包括是不是音频内容,只有这一种形式才能够进入到市场?我前两天跟一个音频平台的朋友聊天,我说:“你们音频付费、知识付费,我们是不是可以合作一下?”他们说:“可以,聊什么呢?”我说:“音乐的话可能有版权问题,我们聊个电影。”他说:“怎么聊?”我就说了一下想法,他说:“你这怎么听都是影评节目,影评节目说得再好,我们不认为它是知识。”“什么是知识?”“比如你讲一讲十部电影给你讲一个人生道理,这个是知识。”我说:“你直接说我看完这十部电影给你涨工资好了,这很直接,大家要的不就是这个东西吗?”
我觉得这有一点畸形,也就是说大家现在对于知识付费,特别是音频领域知识付费的理解已经有点偏差了,可能有些人在反思大家的付费没有以前那么踊跃了,因为已经被收割很多次了。接下来我们会做一些我们认为有价值的音频内容的尝试,大家可以期待一下。
我们刚刚获得了杭州一家基金的天使轮投资,接下来对“日谈公园”这样一个音频电台来讲,我们要做的事情不止于音频节目,所有跟青年文化有关的事情我们都会做一些尝试。
0 条评论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