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玩

科技创新者的每日必读

打开APP
关闭
电影

比黑镜更炸裂,今年最容易错过的悬疑科技神片!

你们天天生活在一起,却对彼此一无所知。

邢逸帆

发布于 2018年9月23日责编 : 光谱

不知道各位小伙伴们听说没有,最近,又一部亚裔主演的电影在美国口碑炸裂了!

由《星际迷航》里的亚裔老熟脸,“韩国周杰伦”约翰·赵 (John Cho) 领衔主演的电影《网络迷踪》(Searching),早在 2018 年就在圣丹斯电影节拿下 3 项大奖,公映后也在烂番茄上保持了 93% 的新鲜度。

这部没什么当红影星、也没什么大场面的小成本电影,当初被索尼以五百万美元的白菜价买到手,上映仅三周,全球票房就冲到了 4700 万美元,约合三亿人民币。索尼真的捡到宝!

而《网络迷踪》最神奇的地方在于,整部片子都是通过手机或者电脑等电子屏幕的视角呈现的。

看完后硅星人不禁跃跃欲试:给我一台 MacBook,给我一个 iPhone,我没准也能在家拍出这个么片儿来……

但恰恰是这种看起来省事省钱的制作方式,结合《网络迷踪》的剧本,最终呈现出的效果就只有一个词可以形容:炸裂!炸裂!!炸裂!!!

其实《网络迷踪》讲的故事,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高中生女儿突然失踪,苦逼爸爸抽丝剥茧发现“乖乖女”的惊天秘密。

《网络迷踪》的故事发生地就在硅谷核心地区圣何塞,故事的呈现方式也是各种社交网络平台:Facebook,Twitter,Tumblr,YouCast,还有 Venmo。随着时间的推移,主角的电脑操作系统也从 Windows XP 换成了苹果 OS。

 

剧情:亚裔爸爸找女儿

约翰·赵饰演的 David 是个典型的亚裔父亲,对女儿 Margot 的爱深沉,却不知该如何表达;对青春期的女儿的社交生活感到好奇,却不知该如何开口。

尤其是在 Margot 的妈妈因淋巴癌去世后,父女两人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父亲以为只要闭口不提,自己和女儿就会渐渐把伤痛忘掉,回归正常的生活,但女儿却一直没从妈妈去世的阴影中走出来,变得愈发孤僻内向。

严肃笨拙的爸爸,勤奋内向的女儿,这对父女互相依赖,却不曾真正了解彼此。

被压下去的父女矛盾在一个节点集中爆发:在期末考试结束的晚上,女儿 Margot 突然失踪了。

于是,这部电影的主旋律就有了:从物理到精神上,找回女儿。

David 开始利用各种网络工具搜索女儿身边的一切,却发现网络上的 Margot 和自己从小宠到大的那个“乖乖女”简直判若两人。

自己的贴心小棉袄竟然在互联网上自拍、直播、和小混混“调情”,这简直是一个互联网时代父亲的噩梦啊!

随着逐渐深入女儿的社交网络,David 发现,女儿从不愿跟自己提起的心事,却能讲给网上的陌生人;女儿在现实中没有朋友,却在网上有频繁交流的网友

Margot 到底去哪了?电影院里的所有观众都像是被导演牵着鼻子走,完全沉浸在剧情里。而这种让观众头皮发麻情绪紧绷的体验,可以说是悬疑惊悚片的最高追求了。

 

拍摄手法:屏幕摄影

产生这种奇效,《网络迷踪》的“屏幕摄影(Screenlife)”形式功不可没。

《网络迷踪》整部电影都是通过电子设备屏幕的视角呈现的。观众跟着剧情的节奏,视角在电脑屏幕、监控录像、手机摄像头之间移动,通过各种细节来捕捉角色的情绪变化。

David 一边开着 FaceTime,一边搜索女儿的 Facebook
David 一边开着 FaceTime,一边搜索女儿的 Facebook

比起传统的电影,《网络迷踪》的形式甚至能更有力的调动观众的情绪。

影片的前五分钟,观众通过妈妈电脑里的一个文件夹看到了 Margot 第一次入学、第一次上钢琴课、第一次登台演出的照片和视频。

琐碎的生活场景、细心的妈妈、可爱的女儿,每一个文件都还原出了这个家庭曾经的温暖。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我们看到主角在 Google 日历上加入“第一次手术”,“第二次手术”,“妈妈出院”的日程提醒。接着,又把“妈妈出院”推迟到下一周。最后,鼠标在这项日程上徘徊良久,点击了删除。

这个家庭遭遇了什么,不言而喻。从 Google 日历这个小小的侧面,每一个观众都感受到了那种微妙的悲伤。

David 非常敏感,小心翼翼地避免提到过世的妻子。他在日历中删掉妻子的生日,把妻子的照片和视频放进隐藏文件夹。

隐藏文件夹好像是一个互联网时代的隐喻:不舍得删除、无法忘却、却又不愿再提起。

类似的细节还有很多。

在女儿不回电话短信后,David 发了一条长长的信息,质问女儿“为什么偷偷摸摸不去上钢琴课?为什么撒谎说自己晚上在同学家?为什么没去学校?为什么不回电话?”然而在打完这一长串之后,David 犹豫了一下,又把信息删掉了。最终发出去的是,“尽快回话”。

而现实中的观众恐怕都做过同样的事。

我们都曾在表达自己的情感时字斟句酌;

我们也都见过那个“正在输入…”的小标记出现现在聊天屏幕上,许久过去了却没有收到任何消息;

面对不讲道理的老板,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删掉了泄愤的文字,最后只发出了一个👌的表情。

正是通过这种在智能手机的时代人尽皆懂的小套路,导演很巧妙地唤起了观众对于 David 那种找不到女儿焦灼状态的同理心,并且随着片子的进行,不断强化这种感觉。

在讨论剧本写作时,契诃夫曾说过,“不要告诉我月光很亮,要把碎玻璃上的反光展示出来”。

在这一点上,《网络迷踪》的制片人 Bekmambetov 和契诃夫英雄所见略同。

 

叙事:大量运用科技产品,满满熟悉感

除了险象环生不停反转的剧情之外,《网络迷踪》另一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是:纯粹依靠对科技和互联网产品的重度使用,就完成了这部电影的叙事。

而且效果之赞,令人惊讶。

如果是一部正常的,普通的悬疑电影,会怎样讲故事?根据知乎作者星夜行的总结,悬疑电影的叙事手法无非这几样:非线性叙事结构、记忆梗、时空梗等等。

比如,《蝴蝶效应》(Butterfly Effect) 可能是很多朋友看过的一部科幻悬疑片,采用的就是时空梗,主角通过回看日记可以返回过去修改历史;

诺兰的神作《盗梦空间》则是采用梦境和时空融合的结构,逐渐深入对手的潜意识,改变其心理,最终实现商业目的。

然而《网络迷踪》完全放弃了所有前辈搭建的台阶,自行构筑了一套崭新的、却又让绝大多数观众都格外熟悉的叙事手段。

正如前述,片子重度依赖 iMessage 聊天、FaceTime 电话、浏览器等软件服务来推动剧情进展。

这些常见的互联网产品,带出了本片最大的破案线索,那就是:

社·会·工·程·学

如果只看片子的前三四十分钟,观众完全会觉得 David 真的是史上最烂爸爸:不但对女儿过分严格,甚至根本不知道女儿都有哪些朋友可以联系。

然而越往下看,越发现这个爸爸好像有点厉害……

在镇定思绪之后,他很快就开始了调查。他想方设法打开 Margot 的电脑(Margot 的密码找回邮箱是已经去世的妈妈的邮箱,又是一个泪点),登录女儿的 FB、Instagram、Venmo(美国的一个转账软件)等各种账户,试图发现 Margot 失踪的线索。

David 用 FB 上的好友列表进行排查,再把这些人的表述和他们在其他软件上的表现进行交叉比对,果然找到了可疑之处。

这不就是“人肉”嘛!

在现实中,人肉搜索总是和窥私、网络暴力联系在一起。比如好奇网恋对象的真实长相,或者搜索“网络喷子”的真实姓名和住址……

但我相信唯独在一类场景下,人肉是可以被鼓励的:自杀和确认的失踪。

就拿《网络迷踪》的背景来说。在美国,未成年人失踪都是由警方来进行调查。失踪者的家人朋友除了提供线索之外,通常不会被邀请参与调查。

而 David 认为自己有能力来进行调查。因为——谁都知道——警察没有那么先进,为了一个小小的失踪案,不会有人会想到利用互联网产品,更何况小小的一个当地警局,又怎么可能有所谓的网警负责上网搜集线索。

事实也证明,他的努力为调查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结果……

除了刚才介绍的这些,《网络迷踪》还有很多跟使用电子设备和浏览器的小习惯有关的,会让观众感觉十分熟悉的叙事的方式和技巧。

而考虑到片子的画布全程都是电脑画面:看的越久,观众的代入感越强。

看着看着,我发现自己已经变成了 David Kim,盯着屏幕,试图从电脑画面里发现 Margot 失踪的线索……

看完心都还在跳。

要知道 David 为什么这么厉害,我们不得不说说片子里利用到的科技和互联网产品。

影片开头,很多镜头给了大家最熟悉的操作系统:Windows。由于从 Margot 出生一直讲到长大,操作系统也从 Win95 一直升级到到 XP。但是没有到 Win8 以及后来的 Win10,因为一直在用 Windows 的妈妈过世了。

这一家人特别爱拍视频……所以老古董 Windows Media Player 也有不少戏份:

都爸爸后来一直在用 OSX 或者 macOS(从壁纸来看应该是 Yosemite 或者 El Capitan?)爸爸和女儿都在用 iPhone,所以他们才可以跨屏用 iMessage 和 FaceTime。

片子的背景是在旧金山湾区的南湾,也就是咱们都知道的硅谷。这已经从一方面解释了 David 的社会工程学功力为何如此之强:他是个工程师。

如果有眼尖的程序员朋友看了这部电影,应该发现了一个超兴奋的细节:David 上班的一幕短暂了出现一个 Ubuntu(或者极其相似的某个 Linux 发行版)的桌面:

在搜寻女儿的过程中,David 几乎翻遍了女儿用过的社交服务,包括并不限于:iMessage/FaceTime、Facebook、Instagram、Tumblr、YouTube 等等。

电影出现里还出现了一个名叫 Youcast 的直播软件,看起来跟 Periscope 之类的直播软件差不多。

对了,除了社交软件之外,电影也高效利用了转账软件 Venmo 和 Bank of America 的银行账户页面来推进故事的进展(某一瞬间还以为剧情会发展成洗钱。)

最后,不妨讲讲我们在观影时候发现的彩蛋:

1)女儿失踪之前,David 一直在约会 (pao);

2)画面里很多内容都是和剧情有关联的,但是只作为背景,从来没有出现在前台,比如 David 的炮友着急找他,他的妈妈着急来美国,以及老板同事着急他之类的。

后来才知道主创精心设计了这些“无关角色”的支线,最后的剧本容量是比原剧本的 25 倍。但大部分观众看第一遍观影时真的注意不到。

3)电影里 YouTube、Twitter 或者新闻网站的页面上都会有一些新闻的链接,其中组成了一个很可怕的支线故事,大约是从 NASA 发现天空中有异样,开始,发展到怀疑外星人降临,最后到 NASA 一名员工被杀之类的……

4)电影里某个很可疑的角色曾经表示过自己最喜欢的宝可梦是变隐龙 (Kecleon)。这个宝可梦的特殊能力是:

(看了对主创的采访之后,才发现这帮人设计了数量多到可怕的彩蛋在里面……)

这不是逼人二刷/三刷/买 DVD 么!

 

下载品玩App,比99.9%的人更先知道关于「电影」的新故事

下载品玩App

比99.9%的人更先知道关于「电影」的新故事

iOS版本 Android版本
立即下载
邢逸帆

资深作者 联系邮箱:xingyifan@pingwest.com

取消 发布
AI阅读助手
以下有两点提示,请您注意:
1. 请避免输入违反公序良俗、不安全或敏感的内容,模型可能无法回答不合适的问题。
2. 我们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大模型问答服务,但无法保证回答的准确性、时效性、全面性或适用性。在使用本服务时,您需要自行判断并承担风险;
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该功能目前正处于内测阶段,尚未对所有用户开放。如果您想快人一步体验产品的新功能,欢迎点击下面的按钮申请参与内测 申请内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