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玩

科技创新者的每日必读

打开APP
关闭
科技创新者大会

圆桌对话:人工智能之后,超级人类之前

未来的教育应该更着重培养人类所应该具有的东西。

钟文

发布于 2019年10月25日

周舟:优达学城中国区总经理

张予彤:金沙江创投基金合伙人

吴小毛:粒界科技创始人

王飞:PingWest品玩 高级主笔 

王飞:感谢各位的时间来参加我们TIC的大会,我是PingWest品玩的作者王飞,今天我们大会的主题是科技创新,可能上午有很多很硬核的AI案例,包括产业转型的案例,下午我们的主题可能稍微有点开脑洞,有点轻松一些,就是人工智能之后和超级人类之前。人工智能之后,大家可能都比较了解了,就是在说人工智能现在的发展,超级人类之前,可能是希望我们去展望的一些未来的包括AI进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我们的生活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首先请各位嘉宾介绍一下自己,我是谁,公司主要是干什么的。

周舟:大家好!我是周舟,来自优达学城中国区,我们是一家来自硅谷的在线教育公司,致力于人工智能,包括很多的科技教育。

吴小毛:大家好,我叫吴小毛,是粒界科技的创始人,我们在做游戏影视和数字智慧城市,AR这些技术非常底层的渲染引擎,是从游戏引擎发展过来的。我们的团队有来自17个国家的核心技术骨干在攻克非常难的难题,谢谢大家!

张予彤:大家好!我叫张予彤,来自金沙江创投,我们是一家专注中国的早期科技的投资公司,我们早期投资的案例是在衣食住行方面,相信大家有所了解,比如滴滴出行、饿了么、去哪儿、小红书,都是金沙江早期的机构投资人。2017年以后我们也增大了对人工智能和企业服务等领域的关注,我们大概在这些领域投资的数量和金额占到整个基金的一半。

王飞:第一个话题是AI离我们有多近,我自己理解可能人工智能是一项技术,技术被赋能在产品上,产品可能是触手,触达我们的用户。对普通人来讲,人工智能就是智能音箱、智能电视,可能我们在看到某个人不认识的时候,对电视说这个人是谁,然后它会反馈给我们一个结果。今天我们有来自于教育产业的,有技术产业的和投资的,这个话题我不知道大家有什么感觉。AI离我们的生活有多近,从张总开始,您应该看过很多人工智能的项目,有没有一些感触?

张予彤:我觉得比较强的一个感受是,未来我们在见到新的创业公司和创业项目的时候,大家不会说我们是做人工智能的公司。因为在任何一个产品、技术和公司里面,我们现在发现它都有了人工智能的模块,它已经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了。比如大家可能每天都在看抖音,都在看今日头条,所有这些推荐引擎,决定了我们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做购买的决策。在这些模块里面,其实已经都有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存在。

我们在这两年也看了很多的人工智能相关的项目,包括用人工智能算命,用人工智能去打扑克,看是不是可以赚钱。任何我觉得大家用人和专家做的事情,现在的创业者都在思考,怎么能够用AI把它重新建筑一遍。在这里面,我觉得人工智能的决策,不仅会影响我们衣食住行的决策,比如未来我们在哪里工作,我们和什么样的人约会,其实人工智能的算法都会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的各个部分。比如说我们投资的有一个公司是在用计算机视觉鉴定说,我比如买了一个奢侈品,这个二手奢侈品是真的还是假的。包括我自己最近刚刚去京都旅游,我发现京都每一个旅馆都用了翻译器,用翻译器就可以和来自全球旅行的游客无阻碍沟通。所以我觉得在大家的衣食住行中已经充满了人工智能的因素,未来我相信随着计算成本的越来越降低,人工智能技术性能的提高,人工智能会成为一种隐性的低成本高效率的基础资源,有可能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

王飞:我比较好奇算命的项目,这种无厘头的项目比较多吗?

张予彤:我觉得什么样的项目都有,因为我们每年可能会看几百,甚至有时候会看一千多个项目,我们每个投资人一年可能只投一两个项目,大家看的广度非常广,大家都非常有想象力,很多事情一听可能是靠谱的,或者一听就是不靠谱的。但是不同的尝试中你会发现一个新技术的出现,到大家怎么去找到怎么应用这个技术去解决问题,可能会有两三年的过程。

王飞:我再追问一个,因为今年环境的一些原因,在人工智能领域,今年有没有一些侧重的方向?

张予彤:我们其实不会把人工智能单独作为一个比如平台性的技术或者是基础技术来看,我们会去看这个公司具体解决了什么样的问题,服务了哪些客户,创造了什么样的价值。有一个比较重要的领域,我们现在关注的是企业服务的方向。如果大家去对标中国和美国的市场,我们会看到我们的消费互联网已经非常先进了,在各个方面。从基础设施,我们有移动支付,从上层应用,我们有移动的OTO,移动游戏,已经远超过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如果我们去看企业服务这个领域,美国今天百亿美金以上的企业服务公司,可能有近50家,但是今天中国还是没有,这个数字今天还是0,所以我们觉得这里面存在着巨大的机会。随着云计算的普及,人工智能技术的演进,我们觉得在企业服务的领域,会有一个非常大的影响。

王飞:周总怎么看这个问题?关于人工智能和生活。 

周舟:人工智能,今天大家感觉还是离我们很遥远的东西,但是实际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无处不在。举个例子,我们刚才嘉宾在聊天室里面开玩笑说,杭州的交通很糟糕。但是杭州很多人知道它在应用城市大脑,后面是机器学习算法,会监测每个路口的摄像灯自动调度交通信号灯来实现城市交通的调度。比如马上“双十一”要到来,大家马上要血拼,支付宝的人脸支付后面就是计算机视觉的技术。再比如说女生们都很喜欢用的美颜的修图软件,后面其实是深度学习的卷积神经网络的技术。所以这个例子可以告诉我们,今天我们已经在使用的很多生活中的应用,都已经有人工智能的存在。

因为优达学城的课程比较有特色的是敢实战项目相结合,所以我可以举一些例子,大家从这些实战项目当中就可以感受到具体的科技技术,是怎么样落地,然后在生活当中、产业当中落地。比如说我们的机器学习课程里面,它有一个项目叫做情感分析建模,这是什么意思呢?你会拿到很多的关于电影的评论,然后你会利用这样深度学习的情感分析技术,来分析你到底是喜欢这个电影还是不喜欢这个电影,这个大家就可以去想象,比如今天我们在淘宝上你推很多个性化的产品给我,但那个标签是基于产品的,你的情感分析是基于这个用户的。所以当这样一个技术在一个复杂的推荐机制里面去应用的话,其实有很大的商业价值。

再比如说金融上面,我们有门课叫AI量化投资,里面有很多项目也是同样,会用情感分析的技术去分析股民是怎么看的,市场是怎么看的,包括你通过机器学习来生成很多量化的交易信号,告诉你应该怎么样做股市的决策。这也是很典型的AI技术在金融领域当中应用。

再比如说医疗,我们的创始人在2017年的时候在Nature杂志上发表了一个东西,说用AI怎么来诊断皮肤癌。皮肤癌在早期诊断出来存活率是90%以上,晚期检测出来存活率会降到15%所以可以用AI的技术大大提升皮肤癌检测的成功率,这在我们计算机视觉的课程当中,他自己也会来讲课,也有一个项目,这就是很形象可以告诉大家这些技术会怎么样来落地。 
    
王飞:您没有提到车,优达学城是很强的技术公司,我一开始了解你们这家公司的时候,当时人工智能特别火,我去上面看过一些课,包括阿波罗的实践理论,所以我知道无人车跟人工智能的关系是非常大的,在你们的人工智能项目里,有很多的标签,比如说无人车,无人机,这种例子能不能帮我们多举一些?

周舟:优达学城的无人驾驶课程是非常知名的,比如无人驾驶课程里面第一个项目,你如果要从事这个行业,现场比如有小鹏汽车的朋友,最基本的一个概念是这个项目你去识别车道线。对于无人驾驶来说技术层面就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你处于什么样的环境,车道线怎么样,测算出汽车弯度,车要怎么转向。第二件事情是要控制车辆,这个例子里面,可以看见我们的项目当中,我们会给你一个虚拟平台,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有条件真的去控制一辆无人车,或者是有测试场去做这样的测试。那你在这个虚拟平台里面可以控制你的车辆,看你的车辆怎么样来识别环境,然后可以控制它在路上行走。王飞提到的飞行汽车也是,包括无人车,也是控制这样的飞行器在空中怎么样做路径规划,怎么样控制它,包括还要考虑空气动力学,更复杂的一些物理因素。所以这种课程,我们也会给你一个模拟环境,你可以感受你的飞行器怎么样在空中来做。这个东西离我们并非那么遥远,因为现在很多人也有争论,学界说多少是无人车更早到来,还是飞行汽车更早到来。像波音、空客这些公司都已经在飞行汽车这件事情上有很多的战略投入,所以有比较普遍,包括我们创始人个人的看法,飞行汽车可能会比无人车更早到来。 

王飞:前段时间有新闻,Maymo也说他们要把车上的安全员拿掉,吴总对这个话题有什么见解?

吴小毛:我对AI整个的看法或者说体验,从我的生活开始,比如你早上起来,你打开手机,在床上看新闻的时候,你新闻的推送,很多是已经由AI推送了。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新闻客户端不断给你推送重复的内容。所以我现在的做法,我是在新闻阅读上是反AI的,因为它会让我的阅读面太窄,我反过来不去找他推荐的内容。你打开手机开始输入字的时候,讯飞的语音输入法,大量的AI在后面计算,帮你模糊地打出你需要的字,或者是语音识别,这是第二个你体验到的。

然后你起来之后,比如你拍张照片,现在很多摄像手机后面有AI算法支撑你,让你拍出更好的照片,包括美颜。应该说AI技术已经渗透到你生活的每个角落,但并不是非常惊讶的体验方式。比如有的电话已经是AI拨打了。我昨天被一个电话迷惑掉,我忘了是携程还是哪个公司给我打电话说吴先生你的卡快没钱了你赶紧充值,我说我昨天才充了,然后就没话了。但是前面的交流非常自然,所以我感觉AI离我们非常近,这是生活的角度。

比如导航,这个路线,明天会不会堵,我们政府部门在管理整个城市的时候,是有大量的AI算法在后面支撑的,目前大家不会感觉到,但是如果没有这些算法可能会更加拥堵,你会不小心进入非常拥堵的路段。

还有一个是从我们专业技术人员的角度,AI对我们的影响,首先大家可以看到我们的游戏,它的AI算法越来越强大,AI的算法最早是始于游戏的,大家还不知道AI是什么东西的时候,AI最简单的二维的游戏,吞吃蛇或者其他下棋游戏,后面都有AI算法支撑。只是当时的AI算法没有这么复杂的形式,现在游戏越来越难玩,也是算法在不停地升级。包括我们做的图形学的打关和渲染的算法,也越来越用到AI,特别是计算机视觉和图象处理,比如淘宝里面很多的图象识别,还有物品推荐,所以其实它跟我们的生活非常紧密。但是那种让你突然很惊讶的东西,通常发生在比如围棋比赛、象棋比赛,人机游戏对战,这种人你觉得哇,它们居然可以做这种事情。这种惊讶,会在你不经意间发现它们在改变你的生活。 
    
王飞:我知道吴总做的事情,把实体画面变成虚拟的画面,这对计算性能和硬件有非常大的要求,包括要渲染,这里面有没有一些人工智能的技术?或者说以后电影或者游戏的CJ的制作过程当中,会不会用到人工智能?

吴小毛:刚才王老师提到三个领域都会受到AI的影响。第一个是游戏,第二个是影视作品,第三个是数字化。而且这三者其实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先讲游戏,其实游戏现在还是跟玩家对抗,但是接下来的游戏,我觉得它会参与游戏的创作,游戏里面首先很多的建模工作,比如让AI辅助,因为你会有大量的模型库,你云模型库是画很多草图,AI就能帮你把模型建出来,然后根据你的意图来修改。第二个是动画也会被AI化,游戏里面很多动画,要么是手工去做帧,要么是运动捕捉来获得动画。理论上这步并没有进展到我所期望的阶段,现在全球的动画库完全可以支撑,不需要动画师去手工创建这些动画。我们把工具开发出来,跟AI结合我觉得至少还要2年或者5年的时间,这是在游戏领域。

在电影领域,首先演员会越来越被数字化,演员自己也有被数字化的要求,因为他不希望这里跑一下还要跑另外一个国家,然后他的年龄是会变老的,他希望保留某个阶段年龄的拷贝,我们如果要看某个演员某个年龄的数字层,也可以调出来。然后在影视里面的打光,根据某种导演的风格来设置镜头,这些都可以被AI所辅助。 

最后一个是非常重要的数字化,我们现在有数字城市,还有数字小区、数字生活等等,这里面就涉及到我们要把这个场景,我们要全部都做数字化,这样如果我们有AR眼镜,我们可以在现场模拟出一个让你完全感觉不到真实或者是虚假的场景,这个时候我需要把所有的物品,包括人全面数字化,这种这么大规模的,如果要做到实时,就要通过AI再加模型库,再加我们的算法,才有可能会实现。但是我觉得这天的到来也不会太久。 
    
王飞:我觉得这个话题比较有意思,吴总之前还说过一句话,他说我们的终极娱乐和生活是不可分割的,以后游戏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游戏,生活和游戏是完全无缝对接的,没有任何区别。我自己觉得这句话蛮有相信空间的,我自己翻译了一下,以后虚拟就是现实,现实就是虚拟。可能这个世界还是挺遥远的,这可能跟我的第二个话题有关,AI如何影响人类生活的智能进化。这个话题也挺大,但是这个话题肯定关乎几方面,一个是我们自己的一些行为的变化,就比如说我们之前可能用手打字,现在智能手机是用手触屏,以后语音时代,可能是我们说得更多一点,用语音来控制。然后我们的产业可能也有一些升级,可能有些工种被淘汰,或者说我们这些创业的项目,可能每一年都会有一些趋势的风向变化。从技术的角度来看,我们人工智能会有一个怎样的趋势和发展,请吴总先开始。 

吴小毛:我对人工智能,我觉得有两个派,一个是非常乐观,AI会不断地帮助到我们,它也会发展非常迅猛,大大提高我们的生产效率。另外一种是有恐惧感的,会不会把我们干完,导致一些很负面的东西。我是持比较中间的态度,我觉得这个事情要看你怎么看待。刚才两位都提到,现在AI是在落地的阶段,AI和AR或者VR有非常不一样的特点,VR是突然一下起来,然后一下子降到了冰点。但是AI你可以发现,一开始很猛,但它还在平稳发展,它并没有降到冰点,因为它还有很多被使用的场景。所以第一个阶段,以国外的算法为主导,以像中国这种大数据、有大量实验场景的场地来落地的这么一个过程,现在就在进入这么一个过程。

第二个阶段,我猜测,会以中国为主导,出现一些新的算法,可能会反超欧美的算法。因为真正的落地必须在中国,国外毕竟研究了这么久,但是中国现在需要有更多自己创新的技术,它又要有商业落地的场景,大家可以牺牲一部分的隐私来换取大数据的测试和支持。所以我觉得会出现以中国有自主知识产权的AI算法和应用场景,这是第二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会进入到您说的,我觉得是平行的世界,我们也不用太久,10年之内你可能会体验到一个雏形,它是这样的,那个世界我觉得更多的是AI创建,而不是人创建。我们现在和阿里等其他合作伙伴做数字智慧城市的过程当中,发现这么大的数据体量,如果没有AI的参与,几乎不可能去把整个世界数字化。所以这个世界主要是由AI来创造的,里面生活的人主要也是AI,我们人其实是进入了一个AI的世界。我们现实的场景,在数字化之后,AI也可以进入我们的世界。我们最起码有两个身份认证,至于会不会有多种世界,我还不知道。但是两个身份证,你如果进入虚拟世界,要出仕你的身份证,两个可以融合。媒介就是我们的AI眼镜,VR是中间一个过渡的状态,AI可以包含到VR,很多大厂已经往这方面进军。 

王飞:张总怎么看?今年什么样的项目投,什么样的项目不投? 

张予彤:大家对新技术的出现有接受过程,包括技术本身也有不断成熟和应用落地的过程,我觉得这里面,一方面是有很多的好的可能,一方面也是需要逐步进化的过程。我们对比今天的AI,比如互联网发展的时候,1994年和1995年,那时候互联网技术刚刚开始上行,但是拨号上网非常慢,对外只支持一些静态网页,我们上网发现功能非常少、用户也非常少,包括当时在互联网里面可以做什么事情呢?大家也不知道,大家就觉得我把现实生活中的事情在互联网都做一遍,而且全都免费。包括后来用用户的数据不断地匹配内容,衍生出广告的商业模式,都是过了几年之后大家探索下来延续到今天,成为互联网生态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商业模式。我觉得今天的AI会给我这样一种感觉,它虽然已经走进我们生活的很多部分,但是技术本身还有一定的局限性。然后AI的商业模式,同时也不是特别清晰,因为AI和软件还是有些区别,软件是所见即所得,即插即用。AI需要有爬取过程,模型调参和落地的过程。

我们今天人工智能里面看的企业一定是能够有让AI和产业深度结合的能能,包括团队本身是要具备这样的know how怎么样提升具体某个产业中的环节。包括吴总提到数字孪生概念,我觉得是非常有意思的。我们可以想像我们是生活在一个物理世界,但是这个物理世界是可以通过传感器和AI实时同步地去生成一个虚拟的世界,在这个虚拟世界里面,可能不断的再有AI在里面生产、迭代,形成高质量的决策。高质量的决策又可以反哺回现实世界,影响我们在现实世界的决策。这是原子和比特的量子纠缠。我觉得所谓平行世界的大脑和一个行业的大脑,其实是一样的,我们也在各个行业里面去寻求未来AI去应用的机会。比如说我在制造业里面,我是不是能够通过一个数字的工厂,就发现我这批制造工艺有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问题,产生问题之后我怎么溯源,怎么解决我的问题。包括像一些健康的生命管理理念,也可以做很多要比物理世界快很多的模拟和迭代,然后形成高质量的决策来影响我们的生活。我觉得这会是未来一个很有趣的方向。 

王飞:周总是教育方面人才的角度,你觉得哪些行业更需要AI的人才? 

周舟:目前我们看,特别是从很多的企业客户的分布,我觉得很能够说明哪些行业可能对于AI人才的需求特别旺盛。我们看它的分布非常广,除了互联网企业,以我们在中国为例,腾讯、京东或者是蘑菇街、唯品会这种电商,大家很容易理解。很多的传统行业,包括奥迪、奔驰这种传统汽车制造业,比如说很多金融行业PWC、ATNT、通用电器这些能源,包括通讯行业,大家都在经历数字化转型和传统人才的技能需要,全面向AI人才提升。所以我们看上去在几个行业当中,应该是非常有机会,一个是安防,一个是金融,一个是医疗,无人驾驶,包括传统的制造业。AI的商业化落地,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它带来一个非常巨大的商业价值。

而这些领域,它们都有一些共同点,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它们都会有一些单一的子任务,其实是单一重复的,就比如说安防,如果你今天安防员要去做一个监测,你要比对好几个摄像头的影像。包括金融交易员要做一个决策,要看大量的数据,或者说医疗上面的皮肤科医生、放射科医生也要做大量的检测。这些简单重复的工作,常常是对于人类而言,人类是很容易疲倦,而且也很容易出错的。这个地方恰恰是我们常说的弱AI更擅长做的,所以在这个部分,我们完全可以看见有这样的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弱AI未来会代替人类做很多简单重复的工作。当然人类也有更多的时间解放出来做更有创造力的工作。

王飞:本质上人工智能还是解决效率和预测的问题。 

第三个话题是关于进化到超级人类之前,AI需要面对哪些挑战。刚才也说人工智能是解决效率的问题,想问一下有哪些工作是AI不能做的?比如从我个人的例子出发,像之前我们跟微软小冰聊的时候,他们也跟一些企业有合作,包括一些金融行业的财报,其实是机器人写的,写特别快,比我们快很多,基本上财报发出来的时候,采访已经写完了。现在我们拼财报拼不过它们,更多写一些评论的东西,这个观点大家有没有想说的?人工智能在各个行业有哪些工作是不能替代的?

周舟: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去年我们的创始人和李开复博士一起做了一场对谈,因为二位都是中美AI界的传奇。当时对谈的话题是未来人类的工作会怎么样,是不是很多工作会被替代,大家感兴趣也可以去腾讯视频上搜“优达对话李开复”,未来5-10年,一半的工作会被人工智能取代。有意思的一点,我们今天可以想像或者已经看见的电话客服、货车司机、工厂里面的操作员,这些简单的劳动力工作,我们可以想象这个肯定会被机器取代。但是还有很多传统印象当中,我们觉得很专业、很稳定、很高薪的工种一样会消失,比如放射科医生、皮肤科医生,信贷员、财务分析师、税务分析师、同声传译等等。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本身也是一个母亲,有的时候会去想这个事情挺有意思,未来我的孩子们会生活在一个对于我来说,我今天完全没有经验,也很难想象的一个世界,他们可能需要一些非常不一样的技能。所以回答王飞的问题,哪些东西是AI做不了的呢?更多的是一些创造力、情感力、沟通力,包括一些人与人之间共情的能力,这些都是AI所没有的,也是我们看未来的一些教育的时候,我们今天传统教育比较忽略,但是未来的教育应该更着重培养人类所应该具有的东西。 
    
王飞:吴总怎么看这个问题?

吴小毛:我觉得刚才周总说的非常有意思,包括从情感。总的来说,我觉得人都不理解的东西,就很难被AI化,因为AI算法毕竟目前来说还是由人类主导的,但是我不排除到了某个阶段,AI可以自己来创造它的算法,那时候是一个临界突破间。我们谈的更多的是前面的阶段,就是AI在我们人类都无法理解的比如说情感,让机器人能够读懂我们面部的表情,跟我们进行有效的沟通是很难的。 

还有一种是非常复杂的,比如技术工人,很多管线的,要在下面操作,有很多手要协同的非常复杂的场景,就是需要大量的非常精准的视觉和图形识别技术。还有一种是他对自己的认知,让AI有对自己的认知,我是AI,我要怎样跟人类去交流,我要注意什么,有他的自我意识的时候,这个很难。

第三个,因为我们脑部的工作是非常复杂的,我们连人都搞不清楚大脑是如何,去一步一步推理形成我们的情感,产生心理问题,具体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并没有了解得很清楚,所以这个问题也是AI很难解决的。

我来会场的路上突然想到,人类跟AI,我觉得会产生两股力量,就是说人类会有很多的人去专门设计算法去保护人类,因为他们也要考虑AI会不会反过来,利用我们人类的某些东西,这个我觉得会有很多人去从事这个工作。AI部队里面,也会有很多说我们怎么来防止人类共创。这是一个很有意思,非常open的话题,我觉得我们在有生之年,可以看到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发生。 
    
王飞:有请张总。

张予彤:技术取代人类的工作这件事情,我觉得我们可以看,比如说农业社会的时候,那时候可能80%的人都是从事农业。但是后来就出现了工业革命,有了机器,然后自动化,然后取代了很多工作。但是那个时候就会发现一点,农业的人口今天可能降到了全世界整个人口的20%,当然更多的人,一部分人涌入了工业,还有一部分人涌入了之前没有的第三产业,就是服务的行业,因为更多的人居住到了城市里面,整个社会结构产生了变化,产生了新的行业和新的工作。我觉得这是永远社会在不断过程当中的趋势。我们今天看到有一种新的生产力出现,我们会看到它取代了一些今天效率比较低的方式。同样我们也会出现新的方式,同样我们的工作时间也会变少,原来我们一周工作6天,现在我们一周工作5天,未来我们可能会更少时间工作,更多的时间去追求自己的爱好,有更多的时间去娱乐、陪伴家人。我觉得会给我们生活带来一些好的影响。

其实今天的AI,一部分的事情是非常强大的,大家看到的比如2016年谷歌用阿尔法go下了一场围棋,挑战了所有的人类选手。因为围棋是完全信息规则非常明确的游戏,今天AI在处理很多问题上,它的性能跟我们人类的神经网络比较,是要差得很多的,因为今天的AI都是建立在大量的数据基础上。如果我们观察一个小孩的成长过程中,可能不需要给他看几百万张图片,他才能告诉你这是猫,这是狗,还有迁移学习,换了一个环境,是不是还同样能够识别出,换一个角度是不是同样能够识别出物体。今天AI识别和生产效率,在某些程度上还没有那么高,且一切都是基于有样本数据的基础上,未来像一些小数据的AI发展,还有真正的强人工智能的发展我觉得还要经过更长的时间,这个我觉得我们可以有更多的耐心去看技术的不断变化。

王飞:最后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因为刚才我们聊了很多,我其实对吴总的数字乌托邦的概念觉得挺有意思的,你们觉得未来或者说很远的将来,这个东西会存在吗? 

吴小毛:这个东西近在眼前,我们的发展分好几个阶段,我认为第一个阶段是我们有很多的项目还没有公布的,我们会把一些商场或者是一些场景数字化,数字化之后,你戴上AR眼镜以后,第一是可以在里面玩游戏,像口袋妖怪之类的。然后你可以看商场里面有没有你的朋友,你可以去找他。然后你可以在找商场里面有没有跟你气味相投的男朋友/女朋友,很多事情都可以在这里发生。而且你戴上AR眼镜之后你可以看到很多现实里面没有的场景,比如海市蜃楼,你厌恶了现实的地板,你可以进行虚拟切换。极端情况下你可以把所有东西全部切换掉,我觉得AI落地场景里面有一个虚拟会谈,比如我现在要从德国飞过来,这两位要从北京或者其他地方飞过来,这在一个虚拟会谈的情况下完全没有必要,因为我用我的数字,或者我坐在德国的办公室,就可以跟大家这样进行交流,而且灯光效果、现场效果完全没有关系。比如我跟王老师握手的时候可能是一只机械手伸过来跟我握一下,但是我的体验完全一样。这一步也不远,依赖大规模的图象采集技术,还有实时的渲染技术,还有云端的AI计算,加上轻便的眼睛。第三步是比较吓人的那一步,你可以随时随地走开这个舞台进入另外一个世界,你想不想回来是另外一回事,你家人能不能找到你,你的数字在什么地方,能不能找到你都很难讲。这是第三步的。我觉得在我的有生之年,这个事情是完全有可能发生的,而且我们公司在为这个方向做很多贡献,只是有很多技术工作在做,我们也在比较低调地收集大量的数据,比如渲染的灯光,美工要调很多参数,让AI去,比如给它一张图,就自动把灯光设好,符合我要求的图。还有一个是能不能快速的用一个单目的相机,把现场所有东西数字化,而且是秒级范围内。这些关键性的技术,是完全依赖于AI的,人不可能做到。还有云端的计算。

王飞:吴老师讲得很high,不知道两位对数字乌托邦的概念,觉得成立吗?

张予彤:我觉得一个是我们畅想未来,看未来会怎么去变化。我觉得至少在今天,有一件事情已经非常明确了,对我们每个人来说,今天数字世界是你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数字世界有时候可能比物理世界我们花的时间更多。比如今天大家都在会场里面,但是我们花了多少时间在跟你周围的人说话,还有多少时间在跟你微信上的人说话。对于每个人来说,现在的生活,我们已经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数字世界里面。包括未来,我相信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之间的融合,以及互相的增强,肯定会变得越来越多。

还有另外一个角度我们可以去想的是,比如刚才我们谈论了很多,AI和人之间的关系,但是我觉得未来可能也有一个趋势,AI和人也会相互融合,我们可能成为一个新的物种,我们可以活得更长,我们的智力、体力都得到增强,这也是一种新的可能性。

周舟:我觉得这是特别好玩的话题,当我们说数字乌托邦的时候,很多时候大家心里面可能会想,因为大家也看了很多科幻片,看了《西部世界》这样的美剧,这一天会不会到来,AI会有自己的意识反过来控制人类。从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这个还是比较不太可能,因为今天整个AI的学习方式还是基于数据。我知道今天在座有很多浙大的同学,我举个例子大家就懂了,今天AI还是像一个考试之前去背大量真题的记忆力超强的学生。但是它的推断能力是很小的,它背大量的真题也可以考得不错甚至考得非常好,但是推断力很少。如果在AI的学习方式没有进一步突破之前,我们觉得AI拥有意识,真的超越人类这件事情的可能性很小。 

但是从另外一方面来说,还是有些事情,我们觉得是一定会发生的,比如说刚才大家谈到的飞行汽车这件事情一定会发生,无人车一定会发生,弱AI会取代掉一半的人类工作,这件事一定会发生。包括在更广的领域,我们能够看见AI技术在基因上面的突破,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提升,提高人类的免疫系统,帮助人类寿命延长,这在我们有生之年都可以看到。在这之下我们完全可以想像,这个世界已经跟我们今天生活的世界完全不一样,它可能会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事情,也完全可以想像会带来很多的灾难,就希望人类也可以有办法可以很好地控制这些灾难。 
    
王飞:感谢各位的时间,我们今天的圆桌讨论就到这里,谢谢!

下载品玩App,比99.9%的人更先知道关于「科技创新者大会」的新故事

下载品玩App

比99.9%的人更先知道关于「科技创新者大会」的新故事

iOS版本 Android版本
立即下载
钟文

这家伙很懒,什么也没留下,却只想留下你!

取消 发布
AI阅读助手
以下有两点提示,请您注意:
1. 请避免输入违反公序良俗、不安全或敏感的内容,模型可能无法回答不合适的问题。
2. 我们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大模型问答服务,但无法保证回答的准确性、时效性、全面性或适用性。在使用本服务时,您需要自行判断并承担风险;
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该功能目前正处于内测阶段,尚未对所有用户开放。如果您想快人一步体验产品的新功能,欢迎点击下面的按钮申请参与内测 申请内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