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速上让汽车自动驾驶解放你的双脚,在停车场里让汽车帮你自动泊车......或者,车内中控主动推荐你想听的音乐或是你经常去的那家餐厅。这些功能其实都属于汽车智能化的范畴。
随着汽车的电气化程度越来越高,汽车内部电子架构得到升级,移动互联网生态内容和汽车有了快速融合。越来越多的汽车厂商推出智能汽车——尤其是具有中国互联网特色的智能汽车。
10月25日,小鹏汽车互联网中心副总经理刘毅林在PingWest品玩科技创新者大会TIC 2019 PRO上发表了题为《小鹏汽车的智能创新》的演讲,从几个方面来阐述智能汽车智能化创新。在这些方向里面,有一些比较有趣的思考。
“在汽车行业里面,功能往往意味着一个配置表。”刘毅林认为。
他认为,尤其在豪华汽车里面,存在着非常多很昂贵的传感器。豪华汽车往往塞入了非常多的传感器,然后做很多的设计冗余来保证用户安全。“但是实际上有些应该可以提供的功能在实际场景其实是不可用的。”
比如说一些豪华汽车品牌的自动泊车功能。刘毅林曾经和一位朋友开着一辆豪华品牌的汽车尝试自动泊车功能,在地库折腾了将近45分钟后,自动泊车连车位都没有找到。

作为产品,这引发了他对于产品功能和结果论的思考:汽车提供的是一项功能,但用户只在意结果是否满意。他认为,“我们要从执行开始,从传感开始,把这个东西形成一个整体去思考。因为从体验的角度来说,我只会看那个结果,而不会去思考原因是什么。”这或许更多源于他之前所在设计行业的互联网基因。
所以小鹏汽车的自动泊车真正的从实际场景开发。他提到,小鹏汽车真正的把车研发过程当中,开到广州地区非常多的停车场,大大小小的停车场,各种各样的横的、竖的、角落的车位一个个去试。真正的从使用场景里面去理解这个功能是什么。
为此,小鹏汽车也塞入了更多的传感器,并且尝试做一些多传感器数据的融合。“从视觉的感知到语音,然后再到一些服务,我们尝试把它们串联起来。”比如小鹏汽车和阿里巴巴的小程序做了一些尝试:当汽车知道你是疲劳状态的时候,是不是能够主动给你推荐类似于像代驾这样的服务。检测到用户的状态直接呈现一个结果,而不是提供给用户一个不太会用的功能。
产品功能由硬件定义,而软件则依附在硬件之上产生内容。刘毅林认为,从互联网的角度出发,只看硬件迭代和软件迭代是不够的,这里面还有比较有趣的蝴蝶效应。

“从2007年初代iPhone到2018年的iPhone XS,如果把在软件功能上的迭代拿出来,你会发现这两者之间会有非常深的契合关系:包括Siri的产生,无线耳机,都跟硬件有很大的关系。”他说。
他进一步解释蝴蝶效应:把这两个时间线跟手机地图的使用率以及微信整个的活跃用户数量放在一起去看,你会发现在iPhone的发展过程当中,手机地图的爆发也是从2012年左右开始的。同时也是微信最著名的那些漂流瓶、附近的人、摇一摇,导致它爆发式增长的功能所发布的时间点。
刘毅林认为,人们单单去看一个硬件的迭代的时候,只能看到具体的功能。“如果我们把所有的这些汽车上面的传感器,还是非常单一地连接在一起的时候,可能就没有办法去思考这个问题,没有办法产生这种蝴蝶效应。”
小鹏汽车的智能化不仅仅是将智能的硬件和连接在一起,而是希望更多地把这两者融合在一起之后,看看有没有更多的化学反应出来。

谈及现在如何捕捉智能汽车用户的需求,刘毅林认为用户会同时需要两类功能。
一类是真正的传统互联网里面高频刚需的那些功能:比如说充电路径的优化,充电能力的提升等,这些是用户高频刚需的一些需求。
另外一类是尝鲜体验式的功能:不仅仅限于车机游戏,阿里巴巴小程序等。刘毅林认为小程序后期会是非常刚需的功能,因为它背后有很多的基于位置的服务,这类尝鲜的功能实际上是让用户对于新鲜的事物有更深的更多维度的了解。“包括像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它的使用率不一定很高,但大家乐于尝鲜。”用户需要是一方面,能够抓到用户眼球也是一方面。
他提到,在探索智能汽车领域的过程中,可能想法也会发生一些变化,但这可能也是这个行业当中比较有趣的点。“探索的过程当中,可能有很多的错误,正确的答案也不是唯一的。”
0 条评论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