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网站是有气质的。
打开简书(jianshu.io),你也基本上就能了解这个网站、和这个团队的气质。
一张大大的照片铺满窗口:阳光照进窗台,绿叶在玻璃杯里舒展。侧边几行文字,像是小诗,或是呓语:在这里写作 在这里阅读 在这里,慢下来。

不需要登陆进去,你也就知道它是一个什么样的网站了。用创始人林立的话说,这是一个要“为写作者打造最优秀写作软件、为阅读者打造最优雅阅读社区”的地方,要让人从140个字的信息中,回归真正的“写”和“读”。
简书由两个部分组成,分别是“简书笔记”和“简书社” 。简书笔记是一个精心优化过的写作界面,它最大的目的是要让人“心无旁骛”地写作。为了实现这一点,它支持Markdown和HTML富格式两种模式,且提供HTML代码的编辑功能,让人无需担心排版问题。

此外,它还有“预览模式”和“写作模式”两种界面选择。其中预览模式是双栏结构,从左栏输入可以在右栏实时看到输出效果;而写作模式则会让撰写窗全屏化,摒弃掉外界的干扰,提供完全沉浸式的体验,用简单的配色让用户在一个简洁而清新的环境中专注书写。

林立告诉我,简书还有一个“隐藏”的功能,除去会把内容实时同步到Web端,也会在本地进行保存,这样就真正让写作者无需担忧内容的丢失。
除去写,简书的另外一个部分就是专注阅读的“简书社”了。从设计上说,它尽力还原纸质书籍的排版,并尽可能去除繁杂的功能,只保留了喜欢和社会化分享按钮,同时左边的弹出式边栏,也可以让人舒适地访问该作者的其他文章。

与大部分阅读平台不同,简书完全不去强调个性化推荐。它基本上还是由编辑人工筛选出好的作品,从专题、文章、文集和作者四个维度进行推荐,用户也可以订阅自己喜欢的内容,在“最新动态”页面里汇总更新。
你可以看到,简书社的推荐页里什么主题都有,诗歌、散文、小说、读书笔记、影评、新闻、甚至编程技术和养生,然而大部分都和他们网站的气质相匹配,也许可以反过来说,一旦文章登陆他们的平台,哪怕是转载自别家网站,你也会感觉带上了简书独有的味道。他们团队甚至自己还开了个“人文&科技”的主题,亲自去采访他们眼中跨界的人,写下他们的故事。这样看似“多余”的工作,对于别的只有几个人的团队来说,或许是不可想象的。
对于简书来说,“写”和“读”可以是完全两件独立的事,也可以是个自然融合的行为。作者可以写了不发,把它当成自己的日记本,也可以读而不写,专注在上面找喜欢的文章。但是团队更希望做的还是把读和写打通,让它成为一个高质量的写作和数字出版平台。
从用户的角度看,连接这两者的方式很简单:只需要在简书笔记里点击分享,你就可以将作品发布为可访问的网页,如果文章质量较高,还会在阅读平台上获得推荐;如果你正在阅读,突然觉得自己有篇文章很适合这个专题,就可以点击投稿按钮,把笔记里的内容投递出去。
但对于产品而言,总需要一个中心,简书的写和读究竟哪项才是呢?林立对此的答案也很模糊,他会肯定的说,提供优秀的写作体验会是简书的重点,然而他们又期望依靠优质内容来产生价值——在他们所设想的商业模式里,数字出版和发行将是重点。
简书的产品并不完美,也存在很多需要平衡自家气质和用户需求的地方,比如到底提供多大程度上的个性化设置、阅读他人文章时能不能评论等,甚至包括是否开发移动APP等(当然,他们现在的网站是自适应设计)。但是他们仍旧想把这个产品坚持下去,即使团队现在还得靠外包业务维持收支平衡。
那些认真阅读和写作的人,对他们说,感谢你们做了简书。但是事实上,对林立他们而言,简书也许不过是一点“理想主义”的激情。究竟面向多大的用户群,这个问题或许将决定简书的未来,但我私心地希望它能保持自己的“气质”,因为虽然庸俗大行其道,但小而美和理想主义,也理当能赚到钱。
0 条评论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