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影迷们快要忘了参加电影节是什么感觉的时候,北京国际电影节春季在线影展在五一期间尝试在线上复刻一场电影节。
这场春季在线影展由北京国际电影节和爱奇艺联合主办,选在了5月1日至5月5日小长假期间举行,共展出32部影片,全部在爱奇艺线上放映,且所有影片均需付费观看。

但其实单就这次影展的规模来说,将之称作是“线上版的北影节”并不恰当——比如2019年北影节的展映时间长达半个月之久,涵盖了200多部影片,有30家影院、58块银幕参与,明显和这次的春季在线影展不在一个量级。它更像是一个舍去了开闭幕式、论坛和颁奖礼等环节的mini版电影节。
除此之外,它都尽量在向一个线下电影节应该有的样子靠拢。比如,这次线上影展效仿以往设置了“浪潮上岸”、“热带季风”、“女性瞬间”、“光影书写”和“音浪狂想”五个展映单元;它甚至还保留了之前电影节的抢票环节——观众需要像去影院买电影票那样在线上购买一部影片,“影票”限量10000张,且只能在固定时间段观看,不可重播。
设想中,这次影展应该如爱奇艺电影中心总经理宋佳所说,“有助于让观众重拾参与电影节激动人心的时刻。”划分展映单元的做法能够很好地帮助观众区别不同风格和属性的电影,进而选择自己喜欢的影片观看。但“抢票”规则的设置,尽管听上去合情合理,可实际操作起来却难如预期。

这次影展实际只有三部独家展映的影片安排了抢票,第一部是今年奥斯卡的热门影片《婚姻故事》,在此之前各种渠道已经放出过“资源”,豆瓣有超过20万人标记看过;第二部是以2008年汶川大地震为故事背景的《一百零八》,属于弘扬主旋律的题材;第三部则是由郝蕾、金燕玲主演的小众文艺片《春潮》。可见不管是哪一部,能够吸引到的观众数量都是有限的。
最终效果也证明了这一点。PingWest品玩观察发现,从4月30日中午12点抢票启动,到影片上映前10分钟,除了《婚姻故事》,另外两部均有余票。事实上,《婚姻故事》的售票进度也很缓慢,并不是预想当中的“秒光”。
这或许和影展前期的宣传情况有很大关系。“北京国际电影节春季在线影展”举办的消息在4月28日宣布,而到4月29日才公布片单,此时距离影展开始仅剩1天时间,基本没有做大规模投放宣传,很多观众可能还没来得及反应就错过了。对比往年的北影节,主办方通常提前半个月至十天就会公布片单中的大部分影片。
某种程度上,这次的影展更像是一次准备仓促且笨拙的营销活动。之所以说是营销活动,是因为它看上去就像是爱奇艺为了集中吸引更多人充值会员而办——除了上述提到的三部独家展映影片,其余29部影片均属VIP内容,无需单独付费且观看次数不限。而且当中的大部分影片原先已经在视频网站上线,甚至已经有很多观众看过。所以虽然主办方整理了一份影片排期表,观众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更灵活地安排观影。
以往北影节之所以能够吸引大批影迷,很大原因在于它所展映影片的稀缺性。影迷能借着电影节的契机在大荧幕观看到很多以往只能在电影资料馆或互联网看的电影,即便需要奔波在相隔几十公里的影院也是一种“美好的负荷”,是对电影艺术的朝圣。然而这次的春季在线影展,基本略去了电影节最宝贵的“稀缺性”,在此基础上的限量抢票也显得脆弱无力,难怪会有观众吐槽:

所以,尽管强调仪式感,但这次影展可能是许多观众参加过的最没有仪式感的一次北影节了。不光是前期的选片、规则,实际的观看体验似乎也不那么尽如人意。
最大的问题在于,独家展映的三部影片均只能在手机观看,不可投屏,在平板电脑和PC观看都不可以。经PingWest品玩尝试,使用手机自有的屏幕镜像功能进行投屏是可行的,但这就需要保持屏幕常亮,意味着中途不能对手机进行任何其他操作。可以理解这是主办方为了保护影片版权做出的决定,但对于观众来说,观影体验未免牺牲太大,可以说观影乐趣失去了大半。
PingWest品玩参与了这次独家展映的影片之一《春潮》的观影,发现观看体验的问题还体现在许多细节上。比如在影片开播前有一个小插曲,19点影片正式放映前有10分钟的预热时间,但很多影片开始后才进入观看观众会误认为影片提前了10分钟放映,使得主持人不得不发通知解释。

放映开始后,即便是将影片全屏放映也会在侧边栏看到主持人发出的通知内容,且无法关闭该功能,很容易影响观影心情。

放映结束后的彩蛋给人的感觉也缺乏惊喜,提前录制好的主创访谈完全可以用直播连线的方式来代替,兴许还可以吸引更多人继续观看。
这些都解释了为什么这次的北影节春季在线影展没能得到本应有的关注度。实际上,五一小长假或许也并不是一个最好的时间选择,有太多的热门综艺和活动扎堆在这个时候放出,观众有太多的娱乐选项,何况还有不少在家待久的人选择了出门看看。
当然,对于这次线上影展,我们其实没有必要太过苛求,观众表现出多少不满,就对重回影院有多少渴求,但愿那一天的到来不会让人等太久。
0 条评论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