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最近在家办公的原因,我们也尝试了不少在线开会的软件。
实话说他们并非完美。一开始尝试软件A的时候,发现超过语音电话超过9个人不能接入;一开始尝试软件B的时候,语音信号断断续续,反馈之后发现他们才开始为疫情期间爆发的在线会议需求紧急扩容。那些大厂的一些软件功能都不错,第三方插件的功能很多,但看起来又很复杂。
这也带来了一定的学习成本。可能我们只是想用一个稳定的语音交流环境,一旦一个软件太过于复杂,多少会有些劝退。
这也是过去几个月Zoom股价先大涨起来的原因,它在好用和功能之间做到了不错的平衡。Zoom拥有简单的操作逻辑,没有那么多复杂的功能,上手极易,并且视频和音频讯号稳定,支持更多人的会议。过去几个月在不同类型的企业之间,Zoom也展现出了极强的兼容性。在最严重的疫情期,Zoom市值逆势上扬,相比去年IPO已经翻了两倍。
但这一切又因为Zoom爆发的安全问题戛然而止。安全问题包括“Zoom轰炸”(Zoombombing),入侵者可以随意闯入人们的视频会议,然后用一些垃圾信息(色情/广告)轰炸正在上网课的学生。另外,Zoom的用户数据使用方式并不透明,iOS版Zoom应用会在未经用户授权的情况下,向Facebook发送分析数据。

反而Google第一个伺机而动,主打的正是安全。4月中旬,Google宣布,将原本需要付费的企业或教育用户才能使用的Google Meet免费开放,拥有Gmail账户就可以独立发起视频会议,最高支持250人。Google承诺持续加强安全性,以及不会将使用者资料用于广告活动。同时,Gmail和Google日历都可以和Meet联动。
Facebook搬出了一个Zoom的“复制品”。有媒体爆料称,Facebook内部已经在测试Messenger Room。据称,这款产品将提供最多50人和不限时长的视频会议。受邀请人无需注册Facebook账号也能快速接入会议。但Facebook着重强调了一个隐私安全功能,创建房间的人可以将房间上锁,借此阻挡无关外部人员的加入。

源自Zoom的安全隐患,巨头们的挑战在升温。
不论是Microsoft Teams,Google Meet还是Facebook Messenger Room,抛开用户体验和功能本身,其实可以看出,他们最基本的声明还是信息安全。
企业用户们开始明白:流畅的沟通之外,其实是更安全稳定的环境。
追求效率本身
回归到本质:在线办公其实是一个追求效率的过程。
对于一个在1月份之前还从未使用在线办公软件的用户来说,从加入到使用到离开,效率本身很重要。
Zoom基础软件免费,而且界面设计极其简单,通过一条分享过来的链接点击就可以加入会议。不需要那么多多余的操作,你就可以在线上见到可爱的同事们了。
功能设定本身也重要。共享屏幕和分享PPT是一个在线下开会就要用到的必备功能,在此之外,什么功能常用,什么功能会被搁置墙角是一个在线办公软件需要考虑的前提。
自从在线办公的概念在互联网上风靡以来,众多玩家们切入的角度也不同。
Gartner 2018年就把这个正经历着巨变的市场定义为企业级社交软件及协作,包含了通信、会议、文件共享、工作流管理等细分领域。
从全球市场来看,在线办公不缺平台级玩家。Google早有Docs,其实是云文档协作的雏形。在国内,类似的产品有石墨文档等。
生产力“鼻祖”微软凭借着Office 365(现Microsoft 365)以及Windows用户的累积早已推出了Teams,Teams也可以和Microsoft 365和Azure联动,借此来巩固“生产力”这一领导地位。
国内巨头们也早就看上这个机会。像腾讯在疫情期推出了“云办公全家桶”,不光有腾讯会议,包括此前的微信依托社交推出的企业微信,类似于Google Docs的腾讯文档,还有腾讯乐享、TAPD腾讯敏捷写作平台和腾讯微云等办公协同产品全部被打包成全家桶产品。
在线办公这一赛道玩家众多。但回到开头提到的安全性本身,一般来说还是大厂会更有经验。
阿里巴巴打造了专门针对领导者管理氛围的钉钉,头条的飞书则是主打平衡沟通和团队协作的场景。
百度在疫情期间将旗下在线办公品牌“百度Hi”对外开放,并免费给湖北等疫区企业提供服务。4月,“百度Hi”升级为新品牌“如流”。在概念上,“如流”相比其他更新颖,它被定义为“新一代人工智能办公平台”。
“如流”的选择
前面谈到了在线办公的不同领域,其实对于企业用户们而言,在安全之上,最容易抓住用户的往往是那些功能简单又安全可靠的大厂产品。
新兴产品往往会采用不同的战略寻求机会,但在安全战略上是一个长久补足的过程。而互联网巨头往往拥有算力更大的保障,更高标准的安全可靠性以及企业内部本身技术的加持。

“‘如流’要助力企业办公如行云流水一般更加顺畅、高效。”
“如流”依托百度业界领先的人工智能技术和20年知识管理能力积累,未来主打的功能包含企业通讯、协同办公和知识管理。
而在实际体验过后发现:“轻”,确实是百度“如流”给我们的第一感受。
PingWest品玩尝试注册了一个企业用户,“如流”界面很精简,在功能上有会话、日历、通讯录、会议和应用中心等常见的功能。
而企业管理者管理用户也很方便,目前企业注册仅需通过官网注册,在官网邀请成员加入和管理。“如流”⾼清⾳视频会议目前⽀持最多520⽅稳定接⼊,⽀持屏幕共享。值得一提的是,“如流”支持外部⼈员⽆需下载app即可通过浏览器加⼊视频会议。
人工智能,仍然是“如流”的标签之一。百度依托在语音、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AI领域的优势,将AI能力深入到“如流”的各种应用场景。比如百度语音识别技术支持中英文混合的语音输入;协同机器翻译技术,实现聊天对话中的非系统语言的自动翻译;在聊天降噪上,技术可以显著去除会议中常见的键盘敲击、桌面响动、翻书、关门等噪声,提升通话质量。
安全机制也引入了人工智能。不光在基础通讯上,信息通过加密通道传输和落盘,保证数据传输安全;在企业安全方面,支持双因素认证方式,结合人脸、指纹和短信进行多重认证,全面保护企业信息安全。
除此之外,知识管理才是如流下一步重点发力的关键能力。这也将成为百度“如流”在在线办公领域的最大差异化功能。
知识管理的未来
知识管理是什么?
在企业管理中,知识管理一般是隐形资产。
知识管理并非是数据管理。过去我们经常会谈到一家公司拥有什么样数据和技术,但不同公司却可以在这些技术和数据上产出不同产品。在这其中,就有知识管理的过程。
知识管理类似于一套方法论。就拿媒体举例,一个事件,每家媒体采访的角度不同,成文不同,都是基于采写人员,编辑人员甚至是从业公司的风格导致。每一篇有风格的稿子背后,其实都有一个老笔杆子的影子。
知识管理的核心是复用知识。企业员工每天都会挖掘、创造和应用各类文档、报告和新闻等。而如何把这部分知识聚合起来,并且高效的与企业内部系统结合,就是企业基于知识管理的业务创新。
所谓知识工作,工业时代对人的体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有了机械自动化。而数据和分析决策在如今知识管理数据的年代对人的智力和经验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有了知识管理。
而对于知识密集型行业(如互联网、传媒、金融、法律、教育等)来说,企业往往需要提供知识生产、组织、获取、应用四大环节知识信息服务。这类企业的知识管理就尤为重要,而“如流”将为企业提供知识全流程管理以及智能搜索、智能推荐等服务,将企业知识资源引入到日常沟通和协同办公中,全面满足企业知识管理需求,帮助企业沉淀知识,盘活智力资源。
在知识管理领域,百度有天然的优势。百度本质上是一家信息聚合类的互联网公司:百度以搜索为根基,创造出了百度百科,百度文库和百度网盘等信息产品入口,其也一直是企业办公协作必备的产品。所以,提供知识类信息管理其实也是在线办公产品的延展。
作为知识密集型的高科技公司,百度早已将其20年的经验、知识,借助“如流”沉淀、融入到内部办公场景中,借助“如流”平台上的企业云盘、舆情管理、行业观察、HR/财务/IT共享服务等功能,实现知识的高效流转,服务海内外数万名员工。
(图片引用自网络)
0 条评论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