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玩

科技创新者的每日必读

打开APP
关闭
中国电影

《八佰》这么努力,请你们高抬贵手

它让人感到一种难以释怀的沉重

李禾子

发布于 2020年8月22日责编 : 水水

《八佰》终于上映了。

这里的“终于”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这部本该在去年7月上映的电影,可算和观众见面了;另一层是关了大半年的电影院,终于因为《八佰》的到来,重新变得热闹起来。

从8月2日宣布重新定档,到8月21日正式上映,《八佰》给观众的反应期只有半个多月,看起来十分仓促。不过想想,观众实际已经“反应”了一年多,而且比起其他同样经历过撤档风波的电影,人们对《八佰》的感情和期待,可不是一星半点。

 

超高票房的点映奇迹

点映成绩,能反映出《八佰》在观众心目中的位置。8月18日起,《八佰》点映三天,票房首先超过1亿元,成了影院复工以来,首部票房破亿的国产新片。8月20日正式上映前一天,点映票房又破了2亿,刷新了内地市场点映票房纪录。

近期没有哪部国产电影,能像《八佰》这样达到点映高票房" alt="近期没有哪部国产电影,能像《八佰》这样达到点映高票房" width='1080' height='1920' />
近期没有哪部国产电影,能像《八佰》这样达到点映高票房

虽说这有疫情的影响,在家憋了大半年的观众,去电影院享受生活的愿望非常迫切,可如果换做是其他新片,未必能像《八佰》这样火爆。

通常来说,一部电影在点映期吸引的都是核心观众,比如是管虎的影迷,或者是一直很关注《八佰》的观众。有时候点映成绩好,不一定代表最终票房好,总票房取决于这部电影有没有出圈的潜质和实力。

《八佰》是一部没有主角的电影。每一个鲜活的人,都是主角" alt="《八佰》是一部没有主角的电影。每一个鲜活的人,都是主角" width='1080' height='693' />
《八佰》是一部没有主角的电影。每一个鲜活的人,都是主角

一般规律是,粉丝化程度越高的电影(比如idol向的),后期票房增长越有可能乏力;如果粉丝化程度不高,点映还能有非常强的表现,那么后期票房将可能远超点映票房,点映期积累口碑的作用会更明显。

现在看来,《八佰》明摆着很有进一步出圈的希望。

当然了,数字和理论都还是太抽象,所以我决定亲自去电影院探个究竟。

 

太火了,差点没抢着票

说真的,如果不是电影太火 + 任务在身,作为一个连玩游戏都喜欢《糖豆人》的女生,我大概率不会买票去看这部电影。如果说《八佰》有圈的话,这个圈就是战争和历史题材,而我就是一名圈外人士。

我买了周一的点映场。这有点临时起意,我想着反正迟早要去看,不如就趁工作日,人少位置不会差。然而当天下午我却惊讶地发现,距离我家最近的三个电影院,上座率都达到90%,好位置根本没有。

什么情况?大家周一都不上班的吗?
 

塞爆,彻底塞爆" alt="塞爆,彻底塞爆" width='750' height='948' />
塞爆,彻底塞爆

我又犹豫了一个小时要不要改天?在这个过程中,我眼睁睁目睹了加映场也被卖光的过程。我想到第二天还有活动要去参加,第三天还要赶稿,最终还是下定决心,在“最轻松”的周一去看。

于是,我很幸运地抢到了劲松电影院19点40分那场的最后一张座位。

我承认是冲着便宜去的,在对影片没有过多期待,且影院距离相同的情况下,劲松电影院29.99元的特价票,比合生汇寰映78元的票价便宜了将近50块啊。

原本有点担心便宜没好货,我也做好了观影体验会很糟的准备,但当我来到劲松电影院,奇迹般地发现这家影院的质朴、十分old school的设施,竟然和今天要来看的电影有某种契合。

我查了一下,劲松电影院是1983年建成的,我所在的有690个座位的1号厅,是它最大的影厅,然而它有舞台、有二层观礼台的布局,倒更像一个剧院,在这里看电影反而有种仪式感。以及,这是我见过唯一一个在影厅里放十几年前港台流行做背景乐的电影院。

我所在的“死亡视角”。真心不推荐太偏的位置,画面边缘会被遮挡" alt="我所在的“死亡视角”。真心不推荐太偏的位置,画面边缘会被遮挡" width='750' height='563' />
我所在的“死亡视角”。真心不推荐太偏的位置,画面边缘会被遮挡

这也是自电影院复工以来,我见过的人最多的影厅,如果按690个座位允许50%上座率且都坐满计算,和我一起看这场《八佰》的居然有300多人。

从我所在的位置向后望去,我甚至有种回归疫情之前的感觉,除了大家都戴着口罩。整个影厅人虽然多,但不会有喧哗之感,更多是低头看手机的人,包括因为座位太多而迷失的人,还有像我一样拍照的人。

我不得不感叹,《八佰》真是威武。

 

它让人感到一种难以释怀的沉重

那么,影院重启后的第一部国产大片,开始了。

147分钟的电影,大概才开始30分钟,我就听到后排有观众在啜泣。慢慢在剧情进展激烈悲壮之处,有更多人开始发出微弱的抽泣声,我不自觉环视了一下周围,看到前排一个带小孩的男士,摘掉眼镜偷偷抹了抹眼泪。

可能是隔座的原因,也可能是看得太专注动容,观影过程中很少能听见观众的说话声,好像所有人都沉浸在一种悲伤之中。直到快结束的时候,我才听到后排的一个男生在问他的同伴:现在还有没有这个仓库?

《八佰》的故事并不复杂,历史依据是1937年的四行仓库保卫战,发生在淞沪会战的尾声,也是抗日战争中的一段历史。剧情时间横跨四天四夜,电影场景设置也只是聚焦于一条河和几幢建筑,没有绝对的主角,更多是刻画战役期间的人物群像。

我想,对于很多像我一样的90后来说,已经很难被一些非常宏大的文艺题材所感动,《八佰》的题材也一度成为我走进影院的阻碍。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作为历史、战争片的几乎绝缘体,我确实有被《八佰》的一些情节打动。

我试图给自己的这种转变找原因,可能是原本就没抱太多期待,也可能是因为整个观影氛围的浸染……不过,当我回忆剧情的时候,发现最打动我的其实是角色——如果你不把《八佰》看得那么宏大,而是把它当做一部讲“人”的片子,就会很有共情。

电影里有个情节是这样的,几个日军俘虏在四行仓库面临被处决,欧豪饰演的湖北兵端午,情绪激动地端起步枪想射杀其中一个,但枪拿起又放下,他既想给死去的同伴报仇,面对一个鲜活的生命时,又下不了手。

这种刻画,《八佰》做得很到位" alt="这种刻画,《八佰》做得很到位" width='750' height='481' />
这种刻画,《八佰》做得很到位

这种真实的纠结和感情,填充了每一个可能不会被历史记住的小人物。

看着看着,我会想起这次的疫情,发现电影和现实非常神奇地形成了一种互文。如果没有经历过疫情,看《八佰》时也不会有那么多感触。甚至,与其说《八佰》让我感动,更恰当的说法应该是:它让人感到一种难以释怀的沉重。

管虎在首映会上说得挺好的:

“在中国电影受疫情冲击这么大的前提下,我们第一个走上来去面对……这其实也有一点我们当时说的,在绝境里描写底层普通士兵、那种小人物在面对死亡恐惧的瞬间,他怎么去克服,如何逼出我们古人身体里的血涌,如何逼出人性的光辉,我觉得都可能赋予电影以外的意义。”

我突然想到之前看到的一些评论,大意类似于下面这种:

在过往的阅片中,我也是个剧作至上的人,但《八佰》是个例外。看一部电影,很多时候其实很难脱离现实背景,后者也应该包含在对一部电影的评价中。

就像电影里的士兵在拯救国家一样,《八佰》也是在拯救千疮百孔的中国电影市场。它鼓足勇气第一个出场了,可能不算完美,但是已经做了它该做的最大努力,这并没有什么好苛责的,不是吗?

那些拼了命给《八佰》挑刺的人,请你们高抬贵手吧。

下载品玩App,比99.9%的人更先知道关于「中国电影」的新故事

下载品玩App

比99.9%的人更先知道关于「中国电影」的新故事

iOS版本 Android版本
立即下载
李禾子

品玩作者,关注技术和内容的结合,负责报道有趣。欢迎关注「22世纪漫游指北」公众号,线索采集微信:lhz_940107。

取消 发布
AI阅读助手
以下有两点提示,请您注意:
1. 请避免输入违反公序良俗、不安全或敏感的内容,模型可能无法回答不合适的问题。
2. 我们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大模型问答服务,但无法保证回答的准确性、时效性、全面性或适用性。在使用本服务时,您需要自行判断并承担风险;
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该功能目前正处于内测阶段,尚未对所有用户开放。如果您想快人一步体验产品的新功能,欢迎点击下面的按钮申请参与内测 申请内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