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玩

科技创新者的每日必读

打开APP
关闭
城市新景

央视时隔14年首次播出日本动漫,满口得劲儿的东北话

央视中配版《工作细胞》,你看了没?

第三方认证作者

刺猬公社

发布于 2021年3月3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刺猬公社”(ciweigongshe),作者:世昕


你见过红细胞说东北话吗? 就是你血液里的那个红细胞。

点开视频,明显的日本动漫画风,屏幕上动画人物“红细胞”张口就是一句:“大妹子,你咋造这(zhen)埋汰呢?”,弹幕一片“开口跪”。
 

这其实是中配版日本动画《工作细胞》中的一段画面。2月28日,这段视频直接把话题#当工作细胞说东北话#带上了微博热搜,有网友在微博评论里称“大早上的给我笑精神了”“东北红细胞都是活雷锋”,还有很多人发出了迷惑的声音:“央视也能看《工作细胞》了吗?”。

没错,《工作细胞》登上央视了,而且已经在CCTV6电影频道播放完了第一季。不少老“二次元们”感慨,时隔14年,终于又可以在央视追番了,“爷青结”,啊不,“童又回”(此处应插入哭泣表情)。

更引人注意的一点则是“国家队”的出马,动画译制水准得到了极大地保证,这才诞生了“红细胞说东北话”的名场面,从而引发了互联网的一波大讨论。

《工作细胞》破圈火了,是中国方言的“泥石流”东北话带给它的“魔力”吗?

说东北话的细胞们

现在点开#当工作细胞说东北话#话题,已有1.7亿的阅读量,3万多的讨论,并且话题热度还在不断上涨。

一切开始于一个月前。1月23日,央视电影频道在官方微博发布消息:从2月13日上午开始,日本动画《工作细胞》将在央视电影频道播出。

这并不仅仅是播出一部动画那么简单,从2006年起,央视已经14年没有播放过日本动画,此次的《工作细胞》终于打破了这一局面,不少80后、90后童年回忆里的“央视追番”回来了,并且是在“不走寻常路”的电影频道播出。

“六公主”的名号天然自带一波流量。但更多人疑惑的是,啥是《工作细胞》?为什么是它,打破这个“记录”呢?

《工作细胞》其实是一部相当知名的日漫IP,它改编自清水茜2015年开始连载的同名漫画,于2018年在日本首播,一经引入国内便大获成功,成为当时B站播放量最高的动画之一,并为二次元领域生产了众多的梗与话题。

为何《工作细胞》那么火?首先是题材的新颖,《工作细胞》的世界观很独特,它的故事发生在我们的“体内”,而主角们则是人体内的各种细胞。到人体各处运送氧气的红细胞、与病毒癌细胞战斗的白细胞、修复人体创口的血小板......

动画将一个个生物学概念拟人化,并赋予了他们人一样的情感,在动画中,细胞们会尽心尽力的工作,为了保护人体牺牲自己;每种细胞还存在着不同的性格特质,比如白细胞很冷酷、血小板很可爱等等。

萌倒一片的血小板

独特、有趣的设定题材本身就为《工作细胞》在市场上占据了独特的优势,而优质的科普内容则是它致胜的王道。

《工作细胞》最大的目的就在于科普,动画中拟人化细胞的工作日常就脱胎于人体细胞的运作,还在其中加入战斗、情感、责任等元素,让观众们更深刻的体会到细胞们工作的重要性。无数观众在番剧评论区大呼“以后一定注意身体,要不然就是对不起体内可爱的细胞们”,其传播效果可见一斑。

优秀的内容有目共睹,《工作细胞》第一季不仅取得了爆炸式的人气,其豆瓣评分还高达8.9,今年播出的衍生系列《工作细胞BLACK》更是取得了9.3的高分,观众十分买账。

《工作细胞BLACK》,值得单独写一篇的神作

而老少咸宜、寓教于乐则是《工作细胞》受到央视青睐的重要原因。在播出消息的文案当中,央视6频道表示:“希望不管是大朋友还是小朋友在看过《工作细胞》后,能够加深对自身的了解,在疫情期间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疫情时期的健康传播需求,也让它进一步出圈。

《工作细胞》在央视播出后,也获得了广泛好评,不少家长在评论区表示“和孩子一起看,老老少少都看的津津有味”,而不少资深动漫爱好者则因为中文配音版的高质量而直呼“央视出马,一个顶俩”。

众所周知,我国观众在观看外国影视时,一般都信奉“原音”至上原则,一方面,听“原音”更能贴近到角色的情绪与性格,更浸入式的体会剧情与人物,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此前国内配音产业的不完善。在前些年,“配音尬”、“人物说话生硬”等评价,多次出现在中配版动画的评论区,尤其以日本动画为首,出色、自然的配音一直是观众重要的需求点之一。

而随着近几年国内相关节目、内容的火热,国内配音产业开始稳步发展,并获得了一定的认可与成绩。

这部《工作细胞》就是例子。翻开工作细胞的中文配音团队,可以称得上“豪华”两字,优秀的配音演员带来的是优质的情感体验,中配版在B站上线后,弹幕上“尬”的评价明显不多,“中文版配的很自然”“很有感觉”等评论成为了主流。

而东北话的出现则让中配版《工作细胞》彻底出圈了。在央视播出的《工作细胞》第十三集中,主角红细胞在失血性休克的“寒冷大雪”中晕倒,一醒来,面前是通过“输血”而来的一群陌生红细胞,他们口中说着东北话,在一阵“咱们工人有力量”风格的发言后,东北红细胞们毅然决然的投入了工作之中,抵抗“失血”。

讲东北话的日本动漫人物实属罕见,就是这段剧情引发了全网热议,然而这其实是中文配音团队的二次创作的成果之一。

在原作之中,此处出现的红细胞说着日本东北仙台地区的口音,大概意味着输血的血液来源是仙台人,央视团队则将其类比成了东北人,魔性洗脑的东北口音就这样出现在了一群细胞之中。

这样的改编无疑是成功的,网友们纷纷表示 "东北话的《工作细胞》真带劲",其中一条评论更是获得了上千的点赞:“不出半个月,这人体内的红细胞就都是东北口音了。”

东北话+外国动画,这样的组合擦出了绚烂的火花,其背后是央视中配团队优秀的本土化改编,但你知道吗,这样的组合其实一直存在。

翻译过来是东北话?自“古”有之

说东北话的外国作品,《工作细胞》肯定不是头一个。

外国电影的译制腔一直是中文互联网的一个长青“梗”,无论什么内容,只要加上几个特定的词汇,话剧舞台般的说话方式,就成了所谓的“译制腔”,“嘿我的老伙计” “小心我用靴子狠狠踢你的屁股” “哦,我的上帝呀” 这一套下来, 外国味儿直接拉满。


这是我国电影制片厂制作译制片留下的遗留问题,但新中国成立之后最早推出的译制片是东北味儿的。

1949年,新中国推出了第一部译制片,苏联电影《普通一兵》。本片的翻译及配音工作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担任,由于缺乏经验,配音演员还没有经受专业的发音训练,该片配音全程使用东北话,非常接地气。

“我觉(jio)着我啊,是入党最相当不过的一个人(yin)了”“得了憋说了” 苏联人民一口东北话,跟你楼下的东北大爷一模一样,西伯利亚成了铁岭,节目效果相当爆棚。

60年后,这段有趣的历史被互联网挖掘而出,《普通一兵》的片段被上传到了B站,像如今的《工作细胞》一样,#东北话译制腔#也登上了热搜榜单,网友们的“哈哈哈哈”占满了屏幕,也有不少人表示“比翻译腔舒服多了”。

东北话带火作品的话题实在太多了。你可能没看过《乡村爱情》《刘老根》,但你一定看过用东北话配音的各种动画和影视片段,从《猫和老鼠》到《小猪佩奇》,东北话配音总能在各种方言中脱颖而出,拔得流量头筹。

《大侦探皮卡丘》就是鲜明的例子。2019年,美国电影《大侦探皮卡丘》宣布中国内地上映,依托“精灵宝可梦”这一金字IP,获得了全网级别的关注,片方更是找来了雷佳音为“皮卡丘”配音,并全网力推。

但其中配版本身评价一般,但一条花絮一般的预告片却火了,其内容就是雷佳音用东北话为皮卡丘配音。操着东北话的萌神皮卡丘,连经典的“皮卡皮卡”都有股大碴子味,然而观众非常买账,评论区纷纷表示“希望可以出东北话版本”,东北话就是有这样的魔力。

在动漫领域,东北话的出现也不是头一次了。

就在去年,有一部漫画在二次元圈小小的火了一次,其本身只是一部简单的恋爱喜剧,但漫画汉化组的二次创作为它在中国的火热提供了机会。

这部漫画名叫《北海道辣妹贼拉可爱》,听名字就“有内味了”。漫画中的“北海道辣妹”和“北海道口音”被汉化组改编成了“东北味儿”,日式画风配上东北味的配字,让阅读者“见其字闻其声”,汉化组的本土化改编,为其在国内的观看量立下了汗马功劳。

魔性洗脑的口音为内容传播提供了养料,易懂易学的特性又让其感染力十足,所以东北话几乎成为了我国语言市场上的“顶级流量”,尤其在喜剧效果上,几乎无“人”可出其右。

但回顾来看,这些搭上东北话“快车”而火爆的作品其根本还是在于质量的上乘。扎实的品质保证或IP效应,再配合接地气的译制与“二次创作”足以让其直接“起飞”,运用互联网营销界的术语来说,这就是“赋能”。

而“赋能”的根本不在语言本身,而在“接地气”。

优质内容+“到群众中去”=爆款

优质影视作品的重要因素一定有一条,那就是贴近受众的生活,互联网时代的传播原则有时非常简单粗暴:好看+有共鸣,你就能火。而达到这种效果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从语言“下手”。

近两年来,国漫依托网络环境得以飞速发展,其中有一部作品不得不提,那就是《一人之下》。这部讲述中国本土超能力者“异人”故事的作品一经播出,就取得了超高的人气,除了引人入胜的剧情发展与精良的制作,方言的运用也为《一人之下》的火爆助力甚多。

这部作品世界观庞大,出场人物涉及全国各地,于是方言成为了展现人物性格的利器,女主角“冯宝宝”的川普、人气角色“王也”的京腔,都对其形象的塑造产生了巨大的作用,方言中蕴含的独特意味让动漫角色“活”了起来。

国内市场早已开始重视方言的“力量”。

单从动漫产业来看,《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太乙真人的川普,《大护法》中的粤语,都让作品增添了更多魅力。除本土作品外,对外国作品的本土译制化也成为了推广传播的致胜法则之一,“接地气”的方言让文化之间的壁垒降低,观众代入感更强。

比如《工作细胞》中把日本仙台方言翻译成东北话,就让观众更能具象的理解日本人眼中的地区概念,“共鸣”随之产生。另一方面,这种尝试打破了传统的引进译制片的刻板印象,给人造成反差与惊喜共存的体验感。

但同时这种方式也催生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对方言运用的“刻意”。
 

《工作细胞》的评论区下还有另一种声音,东北人觉得这样的配音太“东北”,与自己生活中的真实情况并不相同,“东北人不是都这样说话的”,为了渲染搞笑气氛,突出反差,在地域话题敏感的互联网环境下,过度的夸大方言等地域概念,不仅会引起争议,还会造成刻板印象。

另一方面,近两年广大文艺工作者们吃到了“方言红利”,“滥用方言”强造笑点也成为一种现象,在观众看来,如方言等“接地气”元素的运用,还是要与作品内容更加贴近。

总而言之,“优质作品+到群众中去” 的《工作细胞》火了。值得一提的是,在它的中配版登上热搜那天整整一个月前,《工作细胞》的漫画正式结束了6年的连载,而其最新剧场版动画《工作细胞:细胞大作战》也于近期确认内地引进。

如果你也在看《工作细胞》,那可一定要保护好身体,别为难你体内这帮“活雷锋”。

下载品玩App,比99.9%的人更先知道关于「城市新景」的新故事

下载品玩App

比99.9%的人更先知道关于「城市新景」的新故事

iOS版本 Android版本
立即下载
刺猬公社
第三方认证作者

互联网内容行业观察与研究。

取消 发布
AI阅读助手
以下有两点提示,请您注意:
1. 请避免输入违反公序良俗、不安全或敏感的内容,模型可能无法回答不合适的问题。
2. 我们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大模型问答服务,但无法保证回答的准确性、时效性、全面性或适用性。在使用本服务时,您需要自行判断并承担风险;
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该功能目前正处于内测阶段,尚未对所有用户开放。如果您想快人一步体验产品的新功能,欢迎点击下面的按钮申请参与内测 申请内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