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玩

科技创新者的每日必读

打开APP
关闭
新加坡

【独立日纪念】56岁新加坡:今非昔比,扭转乾坤

今日,新加坡迎来了第56个生日。

第三方认证作者

颛顼

发布于 2021年8月10日

*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站观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企航新加坡”(BusinessSingapore),作者:企航新加坡


56年前的今天,新加坡在一片质疑声中正式宣布独立。在短短半个多世纪里,这个国家从不被看好的弹丸岛国一跃成为全球关键的贸易、金融、科技和创新枢纽。这些年来,新加坡都孕育了哪些商界瞩目的新秀?又是如何成功打造了举国亲商和创新的氛围?值此机会,企航新加坡带您一探究竟,领略传奇风范,重走崛起之路!

图片来源:Unsplash
图片来源:Unsplash

今 给世界的礼物

独角兽乐园

作为东南亚第一、亚洲第二的科技中心,新加坡拥有东南亚一半以上的独角兽公司总部,是名副其实的“独角兽乐园”。除了雷蛇(Razer)、冬海集团(Sea Ltd,东南亚电商巨头Shopee虾皮的母公司)、来赞达(Lazada)、Grab、Trax、Bigo Live、Acronis这些家喻户晓的企业以外,今年又有3家初创企业,即智慧芽(PatSnap)、汽车销售平台Carro和跨境汇款平台NIUM加入了新加坡独角兽家庭。截至2021年8月,已经有10家独角兽于新加坡萌芽发展。

其中,科技创新情报SaaS(软件即服务)服务商智慧芽是新加坡本地初创企业,其创始人兼CEO张济徽(Jeffrey Tiong)从新加坡国立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毕业后,在新加坡政府的支持下创办了智慧芽公司,并于2021年3月17日完成3亿美元的E轮融资,成为新加坡第5家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独角兽企业。

智慧芽公司创始人兼CEO张济徽(左)和公司亚太区副总裁关典(Guan Dian)(右)图片来源:联合早报
智慧芽公司创始人兼CEO张济徽(左)和公司亚太区副总裁关典(Guan Dian)(右)图片来源:联合早报

而另一家初创公司Carro也于2021年6月宣布完成由软银愿景基金2(SoftBank Vision Fund 2)领投的C轮筹资,筹得3亿6000万美元,成为东南亚第一家经营网上汽车市场的独角兽企业。公司还计划未来赴美上市。软银投资顾问公司的管理合伙人Greg Moon表示,Carro正在改造东南亚的汽车行业,为消费者和汽车经销商提供无缝隙的交易体验。

Carro团队,图片来源:Tech In Asia
Carro团队,图片来源:Tech In Asia

中企出海热门目的地

新加坡不仅颇受独角兽企业青睐,中国企业也纷纷来此大展身手。其自身优越的商业环境和与中企亲密的合作关系,使得新加坡成为众多知名中企国际化的首选目的地与出海的“桥头堡”。如今,不仅中国互联网巨头“扎堆”新加坡,更有平安集团、澎思科技等行业知名玩家深耕于此。

上世纪于深圳成立的平安集团是当今全球领先的金融集团,近年来大力发展科技业务的它过去10年在科技领域投入超过500亿元人民币,而新加坡作为亚太地区的金融之都,以及令人瞩目的科技创新枢纽,自然成为了平安集团的出海首选目的地。2018年,平安集团的联营金融科技公司金融壹账通在新加坡成立了东南亚区域总部,通过新加坡深入东南亚市场,而集团旗下的平安好医生则另辟蹊径,与东南亚最大的O2O互联网公司Grab成立合资公司,借助后者在东南亚的广泛网络,将线上医疗惠及整个东南亚。

金融壹账通品牌标识
金融壹账通品牌标识

另一边,总部位于北京的澎思科技是一家专注计算机视觉和物联网技术、深耕智慧城市等垂直领域的人工智能企业。2019年7月,这家深耕于AI、已经完成A轮融资的新锐人工智能公司宣布其新加坡研究院正式揭牌——这是澎思科技的第一个海外研究院。在成立不到一年时间内,该研究院便斩获13项计算机视觉技术相关的世界冠军,这与新加坡的科技生态赋能企业不无关系。澎思科技CEO马原也表示,新加坡拥有全球领先的科技研发环境,在人工智能发展的技术创新与市场实践中拥有巨大的潜力。

澎思科技新加坡院 图片来源:澎思科技官网
澎思科技新加坡院 图片来源:澎思科技官网

创投活力,一览无余

独角兽的崛起和中企的聚集背后正是新加坡生机勃勃的初创生态系统和创新环境。从政府政策的扶持,到为初创企业量身定制的创新平台,新加坡从各角度、全方位展示出了其充满活力的商业环境。

时至今日,新加坡已经是世界公认的商业绿洲。但任何成果都不是一蹴而就,56年来,新加坡虽然经历过困难与弯路,但最终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就。为了打造良好的初创企业氛围,政府、高校等各方人群都付出了万分的努力 。

昔 从“不准掉头综合症” 到商机聚集地

不准掉头综合症

(No U-Turn Syndrome)

新加坡企业家沈望傅(Sim Wong Hoo)率先提出的概念,在他的著作《千禧年后之狂想曲》(Chaotic Thoughts From The Old Millennium)中,他举例说明,“新加坡的驾驶员在没有路牌标明可以掉头的路段时是不可以掉头的,而来自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驾驶员面对同样的情况时,通常会有截然不同的习惯 —— 在没有不准掉头路牌的情况下,掉头是没有问题的。”

“不准掉头综合症”概念提出者沈望傅 图片来源:联合早报
“不准掉头综合症”概念提出者沈望傅 图片来源:联合早报

这种心态在21世纪初席卷了新加坡,并一度影响了新加坡人的创业精神 —— 当时几乎没有人想要创业或成为一名企业家。2000年的全球创业观察(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调查显示,新加坡成年人中仅有2.1%的人最近参与创办或已经在经营自己的初创公司。到2003年,至少有五名国会议员将“不准掉头综合症”视为新加坡培育企业家精神的最大阻碍。

为了改善这种令人沮丧的状况,新加坡各方都付出了诸多努力,以期掀起创业的浪潮。2001年,新加坡国立大学启动了新加坡国立大学海外学院项目(NUS Overseas College),将他们的学生送往世界各地的创业中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时的新加坡缺乏创业方面的导师和榜样,因此新加坡国立大学希望学生能够学习到别国在创业上的先进经验,这同时也是项目建立的初衷。项目参与者,同时也是房产交易网站99.co的创始人张翼(Darius Cheung)曾这样形容他的感受 ,“我们去了一个比新加坡还小、人口也不比新加坡多的地方。而在这个小小的地方却诞生了英特尔(Intel)、惠普(HP)、雅虎(Yahoo)和谷歌(Google)。”

新加坡国立大学海外学院项目培育了下一代创业者 图片来源:新加坡国立大学海外学院项目官网
新加坡国立大学海外学院项目培育了下一代创业者 图片来源:新加坡国立大学海外学院项目官网

虽然该项目对当时的新加坡来说是一次大胆的冒险,但收效显著:项目催生了超过800家由新加坡国立大学海外学院项目学生和校友创办的初创公司,它还孕育了一批新加坡知名的消费应用,二手交易平台Carousell、电商平台ShopBack、软件公司Zopim、房产交易网站99.co等。更重要的是,这个项目以及它培育出来的成功案例,使新加坡人对创业重燃信心。

与此同时,各大学纷纷推出一系列举措来培育初创企业,并帮助他们将创业成果商业化。南洋理工大学(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资助了新加坡上市公司Nanofilm和媒体公司Our Grandfather Story等初创企业。而新加坡管理大学(Singapore Management University)则想要打造新加坡版的“沙山路”(Sand Hill)—— 美国加州一条通往斯坦福大学的公路,也是许多风险投资公司的聚集地。

在培养本国的创业新秀之余,新加坡也以积极开放的态度迎接来自海外的创业人员。新加坡政府成立的佳孵蚪伴(Joyful Frog Digital Innovation)是一个为期90天的先锋加速器项目,其为海外创业人员提供了发展的热土。政府笃信市场主导型的创新方向:市场的一端是科技初创企业和创新型中小企业,另一端是大型公司和政府,它们基于市场或自身的需求而做出购买决定。

2011年,新加坡国立大学企业机构(NUS Enterprise)、新加坡电信投资公司(Singtel Innov8)和当时的新加坡媒体发展局(Media Development Authority of Singapore)将一栋原本要拆除的工业建筑改造了初创企业的聚集地,并只征收价格实惠的写字楼租金。在这里,无数的新加坡初创公司将梦想变为现实,而新加坡也不再被“不准掉头综合症”所困扰,自此成为生机勃勃的创投基地。

创投资金 —— 择良木而栖

除了一系列对创业精神的鼓励,新加坡政府在牵头吸引创投资金方面也付出了诸多努力。早在1999年,新加坡政府便宣布投入10亿美元来吸引风险投资基金,然而这笔巨大投资的回报率并不高。尽管该计划募集了超过400亿美元的私募股权基金,但只有不到2%的资金被用于新加坡本地的投资项目。当新加坡国立大学海外学院项目的校友Royston Tay在 2007 年创办 Zopim 时,他们来说几乎不存在风险投资这码事。“在海外筹资是徒劳的,因为根本没有人听说过新加坡的初创公司,更不用说成功的初创公司了,”他说。

图片来源:Unsplash
图片来源:Unsplash

2008年,新加坡迎来第二次吸引风险投资公司的机会,当时国家研究基金会(National Research Foundation)推出了早期阶段风险基金(Early Stage Venture Fund),并为投资于新加坡初创企业的种子基金提供了1000万新元的配套资金。国家研究基金会还同时启动了科技孵化计划。

这一次,新加坡各方的努力推动了本土风险投资公司的崛起,国际基金公司也对新加坡开始产生兴趣。数据服务商Preqin的数据显示,新加坡初创企业获得的投资从2010年的38宗交易,1亿美元交易额增长到2020年的257宗交易,38亿美元交易额。

如今,新加坡已经成为风险投资公司的大本营。诺顿罗富布赖特律师事务所(Norton Rose Fulbright)新加坡合伙人Stephen Woods表示:“新加坡的稳定性及其可靠的商业和法律框架,减轻了投资者直接向海外投资时的担忧。”

不仅如此,新加坡对科研领域也十分重视,新加坡的研发之旅始于 1991 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oard)成立,以制定和实施长期的研发战略,将新加坡转变为世界级的创新驱动型经济体。2020年底,新加坡公布了“研究、创新与企业2025计划”(Research Innovation and Enterprise 2025,简称RIE2025),旨在巩固新加坡作为全球研发中心的地位。经过三十年的不断耕耘,新加坡如今已建立起充满活力的研究与创新生态系统。

事实上,在充满活力的新加坡商业生态系统之外,整个东南亚都是一片机遇无限的蓝海。新加坡初创企业的蓬勃发展,很大程度上依托于东南亚移动时代浪潮的到来。在这样一个人口多,平均年龄较低,互联网渗透率高的地区,蕴藏着无数互联网经济之下的商机。谷歌-淡马锡(Temasek)-贝恩(Bain)公司的报告显示,2025年东南亚的互联网经济将达到3000亿美元,以电商、金融服务、交通和外卖配送为增长主力。多年来,新加坡一直作为东南亚的门户和企业进入区域市场的跳板,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企业家来此利用区域网络优势,实现宏图大业。

图片来源:Unsplash
图片来源:Unsplash

新加坡56年来的今与昔,变化的是从无到有的初创生态系统,不变的是对创新与科技的投入和专注。独角兽企业层出,海外巨头争相前往,日新月盛的创新平台帮助了无数怀有创业畅想的企业家,生机勃勃的商业生态孕育了数不清的业界新秀……加入新加坡的创投乐园,在东南亚蓝海中畅游,属于你的机遇,就在当下!

您是否还对新加坡的崛起故事意犹未尽?下篇独立日专题,企航新加坡将为您带来更多新企源远流长的成长之路,宏图大展,不见不散!

参考文章:

新加坡企业发展局官网:Build it, and they will come: How Singapore forged a startup ecosystem from scratch

https://www.enterprisesg.gov.sg/media-centre/news/2021/may/build-it--and-they-will-come--how-singapore-forged-a-startup-ecosystem-from-scratch

下载品玩App,比99.9%的人更先知道关于「新加坡」的新故事

下载品玩App

比99.9%的人更先知道关于「新加坡」的新故事

iOS版本 Android版本
立即下载
颛顼
第三方认证作者

这家伙很懒,什么也没留下,却只想留下你!

取消 发布
AI阅读助手
以下有两点提示,请您注意:
1. 请避免输入违反公序良俗、不安全或敏感的内容,模型可能无法回答不合适的问题。
2. 我们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大模型问答服务,但无法保证回答的准确性、时效性、全面性或适用性。在使用本服务时,您需要自行判断并承担风险;
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该功能目前正处于内测阶段,尚未对所有用户开放。如果您想快人一步体验产品的新功能,欢迎点击下面的按钮申请参与内测 申请内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