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站观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跳海大院”(meerjump),作者:院办肠仔
和wikihow的相遇,始于一张不记得从哪里看来的缺德插图。
太过于自由的姿势和悬崖上的俩迎客松还有不知道是海绵还是云层之上的海拔,都让人思索这到底算不算互联网现代主义绘画的杰作。
后来找到相关条目之后我好歹判断出来这应该还是个海面,因为这是个海崖跳水的正经教程。自此,我和wikihow这个不问动机只管教学的万能点子王网站结下了不解的孽缘。
Wikihow总是混杂在各种以wiki为开头的网址里面,显得很不起眼,但是当你点开这个充满着神奇图片的网站,能让你体会到小时候第一次翻开那套死贵死贵的百科全书,一整个生龙活虎的世界在面前徐徐铺开的感觉。
如果要我找一个对wikihow的形容,那一定是超市。相信不止我一个人热爱在啥都不用买的情况下逛超市,特别是那种大型仓储式超市,简直就是最好的游乐园——而且wikihow还不用买年卡。
琳琅满目,就是wikihow给我最直观的感受,不同的条目并无高低难易之分,整整齐齐排列在一起就能给你过山车式的冲浪体验,甚至都不用点进去就能获得无限的快乐。
它们有的很具象,能提供给你前所未有的完备执行方案。
有的很抽象,感觉没点儿慧根大概很难参透。
有的条目会让人惊呼“这还用问”。
有的条目会让人惊呼“这都能答”。
有的合理考虑到你的压力,实行良好的做五休一观看顺序。
而那些全人类都会关心的问题,比如说在赚钱相关的条目下面,你就会感觉回到了那个成功学泛滥的时代,不能说没有道理,只是点进去都是一些正确的废话,一如很多付费知识课程,这样看来wikihow还是很良心的。
在里面点击高达两百九十万的最受欢迎条目“如何快速赚钱”,院办现在就可以给大家念一遍:卖二手,摆小摊,做家政;打零工,填问卷,跑出租;街头卖唱,美院人模,借钱透支搞抵押,最后还友情提示记得翻翻衣服口袋,不要指望“搞投资”一夜翻盘。
我寻思这应该不叫赚钱,准确来说叫应急,实用是实用,就是有点标题党的意思了。
每个人都会有一点儿觉得自己才会在意的小问题,这个时候多逛一下wikihow,说不定就可以和你的命定答案不期而遇。
Wikihow的分区看上去中规中矩,无非就是衣食住行,但是其中有几个分区一看就特别诱人。
打开人际关系区,那些日夜缠绕你的问题得到了具象化,从出轨到出柜,从恶心前任到挽回前任,从克服社恐到坦然接受社恐,从如何不聊天就能吸引女生到如何让别人的男朋友爱上自己,全世界悄悄搜索自己小毛病的人在这一刻汇聚起来,一起眼神躲闪地聆听wikihow的指导。
让我们随便点开一篇开始学习。
这个条目前面看着还是蛮正常的,比如说了解你的敌人,怎么避开对方,无视对方,或者在群体之中寻找庇护,怎么样搞小恶作剧等等,越往下越进入真人快打的范畴,简明扼要地教你怎么进攻和防守,怎么站位和逃跑。
又或者是这篇劲爆内容。
就,怎么说呢,无需多言,院办带头冲锋了。
另一边,青少年区简直可以说是美国初高中生博物馆,每一个条目都能让你想到美国肥皂剧里面的小屁孩们。
它会详细教导你怎么惹老师生气。
我一直觉得捣乱课堂这种东西属于智慧与胆识的个人发挥,够勇就可以征服全场,还有执行标准我是没想到的,虽然看起来缺乏一些野性,但是害挺有参考意义。
这篇指南分为做什么和说什么,后半块儿的说什么更像是懂哥指南,看得人血压上涨。
另一个我重磅推荐的就是青少年区的扛把子条目“如何假装鬼上身”,在左右条目夹击中过于显眼,让人一见难忘。
做戏做全套,不仅是行为上的改变,鬼上身的人自然要在外表上也接近鬼,全套的鬼上身妆教程奉上,在校生也能简单操作。
这个网站的slogan是“你可以信赖的万事指南”,但是有时候你真的不知道应不应该信它,比如宗教区。
就很难分辨第一行第三个到底是吉良吉影还是川普英国分普鲍里斯
这个区域值得细细品味的条目,是介个:
在这个条目里面,作者头头是道地分析了人类之所以为人类,到底是因为什么,比如说,人类对空气有着绝对的要求,人类会吃饭会喝水,会寻找庇护所和同类,寻求关系和爱,等等等等,基本上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金字塔构造。
关于到底什么生物需要阅读本篇指南,作者也是有预判的。
虽然看上去很不正经,但是这篇指南有让我想起来那个一直觉得自己是蘑菇而蹲在墙角不肯进食的精神病人的故事。
故事的后半段,是一个医生跟他说,我也是蘑菇,蘑菇也是要吃饭的,蘑菇怎么就不用吃饭了blablabla,好歹把人给喂上了。鬼扯是有点鬼扯,但是和这篇指南有异曲同工之妙,说不定就是写给觉得自己不是人类的人类看的(比划)。
这个网站的前身eHow在上个世纪末就已经出现,有很多东西都有着互联网初期那种过时又生气勃勃的痕迹,比如说每一篇写到wikihow的介绍文章都会提到的插图。
这种图片偶尔会让我想起小学二年级参加的电脑兴趣班,我唯一的爱好就是打开2000版本的word,在自带图库里面观赏那些名为剪贴画的图案。
剪贴画这个名词手工感就很强烈,wikihow上面的插图也有着同样粗糙的手工感,虽然在比较官方的采访中,这种做法被称为一种风格,但是本质上是每个干媒体的人每天都要面对的问题:版权规避。
很多插图看起来就是由照片加工而成,毕竟wikihow志愿者再多也没法给每个答案画插图,也不是每个作者都敢把自己拍摄的露脸照片就这么放在上面。这种生疏的描线和填色透露着一股努力的味道,虽然看着很好笑,但是也给前来围观的网友提供了不少乐趣。
Wikihow曾经因为这种插图的风格被围攻群嘲过一段时间,至今在reddit上还有专门收集wikihow上神秘的插图配字做meme的版块,类似于微博上的日式冷笑话tag。
网站的总编认为这个网站是互联网地球村守望相助的象征,在一开始曾经因为插画被做成meme而抗议过一段时间,后来也就放弃释然了,自我开解说,这大概是因为大家都很爱来访问我们的网站吧。
当初,地球村的概念由互联网而生,现在嘛互联网是没死,但是总感觉手拉手全球化都快要变成一个入土的概念了。
前段时间的东京奥运,无数人一边看比赛一边怀念08年的北京奥运。那个时候,全球化的浪潮汹涌,群星高歌“北京欢迎你”,我们在英语作文里熟练地阐述地球村有多理想,我们说global village,说Internet brings us together,说friend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时至今日,all over the world这个词组依然萦绕在我贫瘠的英语表达当中,作为全球化这玩意儿在我心中留下不散踪影。
好好回答别人问题,无论主动被动,这些年确实是越来越难了。
这种时候,wikihow上面那些显得“愚蠢”的问题,怎么扮鬼,怎么惹老师生气,怎么开始做脱衣女郎,甚至于怎么成为人类……对这些问题的认真回答反而很有分量,有种收敛的尊重,让wikihow看着就像你小时候认识的特别厉害的大朋友,什么都知道,也不介意任何蠢爆的问题。
有问题和喜欢问问题,还有能好好回答别人的问题,希望在未来的人类进化里,不会把这些小小优点给进化掉。
0 条评论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