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玩

科技创新者的每日必读

打开APP
关闭
打工人

这届打工人,被周报逼成了“作家”

周报是否用,与个人的工作方式和思考方式有关。

第三方认证作者

颛顼

发布于 2021年9月28日

*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站观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南都周刊”(nbweekly)采写:静思 编辑:林意欣


如果我们能换个角度看待工作周报,不是把它视作麻烦,而是一次和上司沟通的重要机会,从上司那里争取资源和帮助,展示自己工作价值、为自己争取加分,也许我们就能善待周报。

最近,一则热搜引起了打工人的强烈共鸣:写周报!

这话题一出,不少在网友在网上哀嚎:“现在的打工人真是被周报害惨了。”

有人被周报的形式主义——评价好坏主要看字数多少——快要逼成了“作家”:

@绅士的旺仔牛奶:“日报、周报、还有月报轮番轰炸,写少了还说你咋写这么少,态度不端正,可又驺不出来那么多字。”

@奶爸交易员:“一天都在搞周报,各种数据,几千字。下午还开会碰一下。耽误干活。”

有人在本就庞大的工作量中还要分身完成周报,搞得自己疲惫不堪:

@暗夜蝴蝶8512:“今天在外面非常忙还得赶回去交周报。”

@机智的爪bobo:“每周五要写本周周报与下周计划;周一要写上周数据;每个月要写月报;每个季度要写季度报;半年要写半年数据分析;全年要写全年年报。最近公司还增加了一项,每天下班要写日记。我一个设计创意主管,每天都在写报告。”

还有人觉得周报不仅耽误重要工作,还让老板对周报的原本意义产生了理解偏差:

@妖精de铃铛:“想起以前的销售公司,每周PPT总结、下周展望、各种表格、程式化的东西压着你,根本没时间让人动脑子去想怎样提高销售。”

而网友 @植物人史军 觉得,老板对周报的期望——掌握每一个项目的进度,存在的问题,督促员工完成任务,最好能不断有新点子出现。员工对周报的期望——项目在进行中,项目在进行中,项目在进行中,你真的想看这个?他认为,说到底,考核方式和实际工作错位才是问题关键。

周报是否用,与个人的工作方式和思考方式有关

通过“民愤”,我们可以看出当代职场人对周报最难以忍受的一点是它的形式主义太严重。

攀比谁周报字数多、谁周报写得大而全、将工作成绩夸大的风气让大家叫苦不迭;但周报又是职场的固化流程、通用仪式,大家躲不起也惹不起,只能疲于应对。最终,周报不仅没有成为帮助我们思考的工具,反而成了大家不胜其烦的负担,变成“职场生活中最反人类的一项任务”。

不知道是不是“民怨”太大、效果拉垮的缘故,前段时间,阿里终于取消了周报,还在网上引发热议。

客观公平地讲,周报是否用,其实与个人的工作方式和思考方式有关。

就拿我个人来说,我是不喜欢写周报的。我的工作方式是每天开工前先按照工作紧急和重要情况列出to do list;喜欢向上司积极汇报进展、和同事同步工作进展;遇到问题或困难时不会自己憋着,喜欢第一时间寻求帮助。

这种工作方式让我能比较高效地完成任务、上司也清楚我的工作进展,所以不需要通过周报来体现。

如果让我写周报,大多时候我就是把每天的必做清单做一个汇总,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能想起多少就写多少,周报对我来说就是纯粹的形式主义。

但每个人的工作风格和思维方式都不同,有些人确实能通过周报获益。我的两位前同事就对写周报这件事很推崇。

同事A是思考力很强、喜欢通过文字梳理自己思路的人。她认为,写周报不仅能帮助自己看清把一周的工作时间都用在哪里、以此来提升工作效率;还可以让上司清晰地知道自己在当周的工作内容和成果,并帮助自己对接下来的工作形成一些预判。

周报对她而言就是一种思维整理术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之前和之后的工作、对上司也对下属。

同事B因为从写周报中获益匪浅,现在直接改写日报了。

作为公司的中层管理者,她的角色需要她对上司和下属有清晰的交代和计划;而她的工作内容也能通过写周报和日报得到更好的复盘和反思,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为下一步行动做好准备。

所以,比起讨论“周报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如何应付周报”这种话题,更重要的是先了解清楚自己的工作和思维方式。

因为周报的最终目的是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工作,而非成为浪费时间和精力后编纂出来应付交差的文字。

 如何完成一份高质量的周报?

而从老板、上司的角度来看,他们不可能去参与到下属的每一项工作中,所以只能通过周报、月报、年终总结这些书面化的东西来跟踪下属的日常活动和工作进展、并依托这些报告来评估大家的表现。

仅从这个角度来说,除非企业能够找到更好的沟通方式、汇报机制、绩效评定方法,否则周报等书面总结很难全面取消。

既然如此,我们与其应付,不如想想如何完成一份高质量的周报?

周报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并没有通用的指南,因为它针对的群体、工作内容、甚至书写的目的都不同,比如有人偏重于汇报工作、有人偏重于反应问题寻求帮助、有人可能是要为企业内审查该周报的人提供的关键绩效指标,所以周报很难有固定的“套路”。

但对于没有身兼要职的普通员工来说,一份好的周报至少不能缺失这三部分:

过去。对已完成的工作任务的总结。(简洁、数据化)

现在。实现了哪些目标、结果,或者简单地展示目标的进展,以及自身/团队遇到的任何困难。(详述)

未来。下周的计划或分配的任务。(简洁)

这三部分至少能够让上司对你的工作进展和预期有一目了然的了解,同时也能较为清晰地评估员工的表现,比如周报里显示了问题或挑战是如何解决的,并对团队的优势和劣势进行了总体概述,这些都能反应个人能力。

另外,周报真的不必写的过于详细,长篇大论的流水账不仅让自己痛苦,也会让读周报的人有负担。

周报应该是双向反馈机制的,阅读周报的上司应该给出反馈,通常他们会把着眼点放在你遇到的困难和寻求帮助这部分,所以这是我们需要重点书写的地方。不要让过多冗长而无用的信息淹没掉你的重点。

其实,体制和培训健全的工作都有自己的“周报体系”,也就是所谓的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意思是年度目标与关键结果考核。这是一套不同于KPI的对员工工作的考核方法,由英特尔公司发明,在谷歌、LinkedIn、脸书等硅谷科技公司中普遍使用。

以谷歌举例,从CEO到任何一位员工,在Google Docs上每个人的周报你都可以随意翻阅,完全公开。每一位员工都可以看到同事、上司、CEO的工作目标,以及衡量自己工作目标是否达成的核心指标。而且在多数外企巨头工作,周报也是提倡精简、凝练,能够在周五下午提交、耗时不超过20分钟(或一页纸之内)为佳。

如果我们能换个角度看待工作周报,不是把它视作麻烦,而是一次和上司沟通的重要机会,从上司那里争取资源和帮助,展示自己工作价值、为自己争取加分,也许我们就能善待周报。

下载品玩App,比99.9%的人更先知道关于「打工人」的新故事

下载品玩App

比99.9%的人更先知道关于「打工人」的新故事

iOS版本 Android版本
立即下载
颛顼
第三方认证作者

这家伙很懒,什么也没留下,却只想留下你!

取消 发布
AI阅读助手
以下有两点提示,请您注意:
1. 请避免输入违反公序良俗、不安全或敏感的内容,模型可能无法回答不合适的问题。
2. 我们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大模型问答服务,但无法保证回答的准确性、时效性、全面性或适用性。在使用本服务时,您需要自行判断并承担风险;
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该功能目前正处于内测阶段,尚未对所有用户开放。如果您想快人一步体验产品的新功能,欢迎点击下面的按钮申请参与内测 申请内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