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玩

科技创新者的每日必读

打开APP
关闭
知网

天价的知网,到底伤害了谁?

中科院因千万续订费停用知网,知网涨价是否伤害了中国科研环境?

第三方认证作者

新智元

发布于 2022年4月19日

*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站观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智元”(AI_era)作者:新智元 编辑:时光 好困


天下苦知网久矣!

4月8日,网上传出消息,中科院因近千万续订费停用知网CNKI数据库。

4月17日,中科院回应:停用知网,续订费近千万,且连年上涨。

4月18日,知网回应:消息不属实。

从内部的邮件来看,将于4月20日停止使用知网,使用万方、维普代替知网。

 图源:新智元
图源:新智元

目前,有中科院在读学生表示,用科技云登录知网,有的文章下不了了。

到底贵不贵?

中国政府采购网信息显示,国内不少高校、科研机构仍在采购知网,其费用也被清楚地标示了出来。

 图源:新智元
图源:新智元

中国政府采购网2022年4月13日发布消息显示,上海师范大学采购中国知网费用为79.8万元,服务时间为1年,即2022年5月10日至2023年5月9日。

 图源:新智元
图源:新智元

中国政府采购网2022年4月13日发布消息,中共宁夏区委党校采购中国知网进行公示,费用为21.9万元,服务期为1年。

 图源:新智元
图源:新智元

中国政府采购网2022年4月18日发布消息显示,甘肃农业大学采购中国知网论文检测系统费用为7.1万元,主要用于本科毕业论文检测。

 图源:新智元
图源:新智元

以上采购信息显示了中国知网的购买价格,具体因每家单位的使用情况不同,价格不一。

其实,科研机构对于知网价格太贵的抱怨早已有之,中科院并非首次发声。

早在2016年3月31日,北大图书馆发布公告消息称,由于「数据库商涨价过高」,图书馆目前正在全力与对方进行2016年的续订谈判。

 图源:新智元
图源:新智元

根据北大图书馆后续发布的消息进展,并未看到停用的消息,而是「全力与对方谈判」,争取更合适的价格。

与此同时,北大还提供了十分丰富的其它数据库资源,维普、万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等等,这些数据库与中国知网功能类似。

到底值不值?

除了机构采购,个人购买情况如何呢?

笔者注册个人用户,就AI主题去中国知网搜索论文,随便点击一篇今年发表在《管理工程学报》的论文,按页计费,这篇论文14页,共7元。

 图源:新智元
图源:新智元

同样,笔者为了搜集到AI的更多资料,去MIT的《斯隆管理评论》官网查找到了一篇论文。

 图源:新智元
图源:新智元

点击这篇论文显示,要获得PDF电子版,需付费6.95美元。

 图源:新智元
图源:新智元

7元和6.95美元,看上去差不多的数字,但因为计费单位不同,后者是44.284元,实际花费相差6倍多。

如此看来,倘若你绕开中国知网,去获取英文期刊,可能还需要付出高得多的成本。

那么,这样的价格为什么大家会抱怨贵?

抛开收入差异不谈,整个互联网的趋势本就应该是开放免费的。

由此,也诞生了不少免费的学术资源网站,比如Sci-Hub、OpenAlex等。

就拿Sci-Hub来说吧,它包含的8834多万篇研究论文的数据库中,大约80%的文章是发表在期刊上的研究文章,6%是会议的论文集,5%是书籍和著作的章节,其余的是则其他类型的文章。

目前,Sci-Hub数据库的总大小约为100TB。

 图源:新智元
图源:新智元
 图源:新智元
图源:新智元

在涵盖论文的学科分布上,Sci-Hub数据库中的大多数研究文章(约 2500 万篇)来自医学和健康方面的期刊,接下来是化学、生物学、人文社会科学、物理学等领域。

今年2月的统计显示,中国的学者在Sci-Hub的下载量位列全球第1,一个月下载了3.66亿次。

 图源:新智元
图源:新智元

相比而言,知网在期刊方面,共收录了国内8625种学术期刊,文献总量6000多万篇;会议方面,共收录国内外论文集40953本,累积文献总量超过356万篇。

此外,还有报纸1000多万篇,学术论文539万篇,等等。

 图源:新智元
图源:新智元

伴随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速度加快,中国学者的视野更加放眼全球,而不仅仅局限于国内,因此,众多的科研人员尤其是自然科学工作者,他们更加依赖于国际学术资源。

当然,最核心的质疑,恐怕是针对中文学术期刊质量,而这是中国知网的主要内容来源。

中国众多期刊正是在与数据库的合作中繁荣起来的。期刊不仅通过发表学术论文赚取版面费,还可通过为数据库提供资源赚取知识费用。

然而,学术考评往往以提供知网检索作为重要依据,尤其是当下兴起的学术检测,知网数据库更是重要的查重比对数据库。

这样高额的查重检测,美其名曰科研诚信管理,实际上却给毕业学子造成了重大的经济负担,一篇十万字的博士论文,每查一次耗去数百元。

 图源:新智元
图源:新智元

学术检测影响到全国众多高校毕业生,而最终受益的却是几个数据库检测商。

是否伤害科研环境?

前有89岁中南财经大学退休教授起诉知网收录自己100多篇论文,不仅未经同意,更没收到报酬。

后有中科院因千万续订费用而停用知网。

这段时间的知网,再次被推到了网络舆论的风口浪尖。

针对知网涨价是否伤害了科研环境」的讨论,也在微博上引起了热议。

有网友认为,这似乎成了额外收取的科研税

 图源:新智元
图源:新智元

也有网友认为,知网的涨价底气源自缺乏竞争,形成一种垄断地位。

 图源:新智元
图源:新智元

还有网友认为,知网不应只是享受高额回报,更应侧重知识分享的公益性和服务性

 图源:新智元
图源:新智元

学者论文发表后,都会被上传到知网,而各大高校使用知网却需额外付费,这是众多高校、科研机构对知网不满的主要原因。

学者论文无论被下载、引用次数多少,几无受益。

对于当下知识管理该如何改进,欢迎广大网友积极留言。

*参考资料: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28599350

http://www.ccgp.gov.cn/cggg/dfgg/cjgg/202204/t20220413_17767526.htm

https://s.weibo.com/weibo?q=%23%E7%9F%A5%E7%BD%91%E6%B6%A8%E4%BB%B7%E6%98%AF%E5%90%A6%E4%BC%A4%E5%AE%B3%E4%BA%86%E7%A7%91%E7%A0%94%E7%8E%AF%E5%A2%83%23

下载品玩App,比99.9%的人更先知道关于「知网」的新故事

下载品玩App

比99.9%的人更先知道关于「知网」的新故事

iOS版本 Android版本
立即下载
新智元
第三方认证作者

重点关注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前沿领域发展,关注人机融合、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革命对人类社会与文明进化的影响,领航中国新智能时代。

取消 发布
AI阅读助手
以下有两点提示,请您注意:
1. 请避免输入违反公序良俗、不安全或敏感的内容,模型可能无法回答不合适的问题。
2. 我们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大模型问答服务,但无法保证回答的准确性、时效性、全面性或适用性。在使用本服务时,您需要自行判断并承担风险;
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该功能目前正处于内测阶段,尚未对所有用户开放。如果您想快人一步体验产品的新功能,欢迎点击下面的按钮申请参与内测 申请内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