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比亚迪海洋系列,诞生在e平台3.0的首款智能轿跑海豹正式上市。四款新车的售价从20.98万-28.68万元。这意味着,在20万-30万区间纯电动车市场,比亚迪已经布局了包括汉EV和海豹两款车型。
在汉EV已经稳定在月销过万,销量仅次于Model 3的前提下,海豹也将在下个月开启交付,比亚迪的这组组合拳,或许将狠狠落在Model 3身上。
比亚迪对20万-30万区间下了狠手
海豹是一款强调运动性能的车型。它除了是比亚迪e平台3.0的首款轿跑车型,更首搭了比亚迪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
CTB技术,是车身与电池系统高度融合的一项技术,电池直接成为了“底盘”,这样不仅提升了车内空间利用率,比亚迪还通过刀片电池的蜂窝结构,在节省材料减轻重量的同时,提升了结构强度。虽然是车身电池一体化,但是CTB电池包在测试中可以经受住50吨重卡的碾压,也通过了针刺实验,拥有可靠的安全性。
更重要的是,对于一款强调运动性能的车型来说,CTB电池包还可以将车身的扭转刚度提升到40000N•m以上。

配合海豹首搭的比亚迪自研的iTAC智能扭矩控制技术(后续会在e平台3.0的高性能车型上搭载),后驱/四驱动力架构以及前双叉臂后五连杆悬架,不仅能够实现扭矩响应速度提升,还可以实现零百加速3.8秒,百公里电耗12.7度。
可以说,顶配的四驱版+iTAC选装,能够将海豹的运动性能发挥到极致。
同时,海豹全系标配全速自适应巡航系统、紧急制动、车道偏离预警、DiPliot智能遥控驾驶、3D全系透明影响系统、手机NFC钥匙、无线快充;除最低配的车型外,其余版本均配备抬头显示功能。
三个动力版本分别搭载了150kW后驱电机、230kW后驱电机和前160kW+后230kW双驱动电机,其中四驱版0-100公里/时加速3.8秒。
海豹的续航同样分为三个版本,分别为标准续航后驱版( 550公里)、长续航后驱版(700公里)和四驱性能版(650公里)。

从续航到性能再到定价,海豹几乎是围绕着Model 3开启了全维度的攻击。
在海豹的发布会上,比亚迪并没有演绎科技范的算力大战,或是大谈智能驾驶。相反,这是一个产品优势十分聚焦的发布会,在比亚迪没有完成充分的智能化转型之前,电动化核心技术与用户实际需求的结合,对于比亚迪来说是更稳妥的产品策略。
纯电动车开启主流市场替代阶段
广义上对标Model 3的比亚迪海豹,其实又与旗下汉EV的定价区间高度重合,但是比亚迪几乎并不担心自我冲击。因为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对燃油车市场开启的全面替代阶段,在每一个细分市场不断扩大市场份额,才是比亚迪产品战略的核心。
所以说,如果说海豹仅仅是针对特斯拉那也有些狭隘了。毕竟从销量来看,比亚迪已经成功碾压了特斯拉。
或许我们更应该理解为,这是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车的一次正面较量。这是掰腕子的第二层含义。
一段时间以来,智能电动车型市场热度都在被高端车型抢占,这两年终于有回归大众需求的迹象了。
15万-30万区间开始扎堆的推出纯电动轿车,小鹏P5、零跑C01、长安深蓝SL03以及比亚迪海豹,越来越多的新能源汽车在不断试探。
国盛证券的数据显示,今年A级新能源车型以及价格区间在10万-20万区间车型占比提升明显。今年上半年,A00、A0、A、B、C级车占新能源车比重为23.3%、9.6%、33.5%、23.4%、10.4%,相比2021年全年提升分别为-6.8%、2.3%、4.0%、-0.6%、1.3%,其中A级新能源车型的涨幅最大。
过去新能源汽车加速市场化的十余年以来,高成本、高技术壁垒一直让纯电动车型在中端车型市场缺乏绝对的竞争力。
不过这两年可以看到,不同定位、不同核心技术的15万-30万中国品牌电动车开始崛起涌向大众市场。与此同时,市场结构也悄然发生变化。

今年上半年,豪华品牌A级车市场开始出现下滑,传统的主力车型宝马3系、奔驰A级、奥迪A3均有不同程度下滑。
这是入门级豪华车目标用户群体转移的一个信号。
而当比亚迪在20万-30万区间开始多维度布局,通过汉EV及海豹,形成的是家用+运动的双线组合,也将加剧整个细分市场的转变,豪华品牌入门级市场,主流B级车市场都将成为新能源汽车吞噬的细分市场。
有意思的是,海豹上市当天,长安深蓝官微也发来在线“祝贺”,两大自主品牌在一周之内先后上市了同级别车型,成为被比较的重点。

与其说是内卷,倒不如说,中国品牌已经站在了拥有先进的自主平台技术、更强的产品定义能力,整体更具竞争力的新阶段了。
所以说,真正应该颤抖的究竟会是谁呢?
0 条评论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