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紧握着羽毛球拍无数次重复完成着连续扣杀的动作和防守反击的过程时,你是否曾注意到手腕的不同动作、击球的力度角度乃至发力的轻重缓急都会成为左右输赢的关键?不过,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即便深知这些细节决定着“谁要去弯腰捡球”,也还是不能说明白这记扣杀为何给你的记分板上加了一分。那么,如果把赛后的运动数据通过软件图表展示出来,你还会不知道自己“赢”在了哪么?
和只在材质上进行不断更迭的传统球拍不同,这款名为“活力π”的球拍将芯片加入到了手柄中。通过内置的九轴传感器和存储芯片,它能记录下打球的运动轨迹并简单将例如击球角度、发力曲线、拍面速度等动作进行分类。通过USB连接,还能在PC的软件端显示更为专业的图表数据分析,与内置的参照模板进行对比,给出打球的建议和需要加强的指标。

作为只面向志在提高球技爱好者的一款产品,活力π显然更注重击球时的发力动作。产品经理金晓杰告诉PingWest,对业余球员、爱好者来说,击球发力会比判断落点更重要一些。无论是运动员还是爱好者,以往对击球力度和角度的训练都是通过教练的经验口述和肉眼判断来实现的,但像发力、转臂等专业动作即便是手把手的教提高也并不太明显。但如果将“标准动作”存入系统,通过智能球拍训练并交叉对比数据分析,效率会变得更高。

除了羽毛球,活力π也将同样的产品逻辑移植到了网球上来。虽然两种运动虽有诸多不同,但除力量、角度的算法之外,产品本质并没变。不过,只针对球拍进行“智能化”却并不能完全掌控全场。如何对来球和击球的落点判断与选择也尤为重要,但这正是让金晓杰头疼的问题之一,相比只对球拍“加工”而言,对场地和用球进行“智能化”显然成本更高,能接受的人也更少。不得不砍掉这个更为“专业”的项目。
而针对为何不向“国球”乒乓“下手”的问题,金晓杰也告诉PingWest,乒乓球由于场地的限制和击打的情况,动作识别起来比较困难,虽然目前也在开发着类似的设备,但像乒乓球这类通过摩擦产生旋转的球类运动来说,并不太适合采用如活力π羽毛球、网球拍那样的思路和算法。之前,活力π曾有一款智能高尔夫球杆产品,但由于检测芯片和处理器外挂在了球杆上,没能实现集成,在市场的反响并不如想象的好。所以对于不同的运动项目设备,要有不同的考量。
在金晓杰看来,在产品端消费者目前还并不太认可这种产品,概念很难转变。而对软件来说,标准很难选择——“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面对产品成型后冒出的问题,他也想出了一些解决办法。例如和一些运动员合作,将数据保存在后台,用户想学谁的动作,就内购买下来。他还希望除索尼之外还能有其他科技公司也瞄准这个方向,毕竟转变用户的观念不是一两家公司,三四款产品就能做到的。
在目前的产品基础上,活力π还准备在今后打造一个“球友”的社区,可以把自己的打球数据上传到网络分享,对比。虽然产品分为蓝牙版与普通版,但通过蓝牙在智能手机应用中同步数据的显示效果还并不太理想,所以更适合教学使用。虽然普通版近1700元的售价高出尤尼克斯、李宁的传统球拍不少,但对球类爱好者来说,这也许是个可以接受的价格。
0 条评论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