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站观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虎嗅APP”(huxiu_com)作者:王小鱼
今年,汽车行业的“寒冬”来得比往年更早一些。在第三季度,受到芯片短缺、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疫情等不稳定性因素的持续影响,“金九银十”成色明显不足。大多数车企的销量出现震荡,同时收入规模也因此受到了较大的牵连。
12月9日,理想汽车发布2022年第三季度财报。面对宏观环境挑战和成本上涨的多重压力,理想汽车依然交出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第三季度季度交付量达到26,524辆,同比增长5.6%;
第三季度实现营收93.4亿元,同比增加20.2%;
第三季度研发投入再创新高,达到18亿元,同比增长103.1%;
截至2022年9月30日,公司现金储备达558.3亿元
在财报发布同日,理想汽车还宣布了一系列人事任命,以及组织模式的变革。正如理想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想在全员公开信中写到的:“从今日起,理想汽车正式启动面向千亿规模年收入的全面矩阵型组织升级。”
所谓的“矩阵型组织”,实际上已经帮助理想汽车在迈向百亿收入规模的阶段“小获成功”。在李想看来,“在过去两年,通过IPD(集成产品开发)来验证矩阵型的管理方式。我们不仅仅是让理想ONE的成功成为一种偶然,而是通过这样的矩阵式的试点,把L9、L8和L7的成功变成了必然。”
接下来,李想更重要的任务,就是让理想ONE的爆款模式,不断地被复制。
“冲刺千亿规模年收入”
8月30日,理想L9正式开启用户交付。
理想社区用户“HOUYIN”提车前一晚兴奋得睡不着,早上6点钟就起床前往杭州拱墅交付中心,收到了满满的仪式感:“交付中心的装修风格焕然一新,还为我们准备了咖啡、鲜花、饮料和点心,交付专家小哥哥小姐姐熟练地给我们讲解理想L9的功能,有回家的感觉。”
在接下来的9月,一共有10,123位用户将属于自己的那台理想L9开回了家。正是因为这一万个家庭的支持,使得理想L9成为首个单月交付量过万且售价在40万以上的中国品牌车型,并已连续两个月成为中国大型SUV市场的销量冠军,成为中国大型六座家用SUV的首选车型。
销量的表现,直接反映在了财务数据当中。
财报显示,理想汽车第三季度的车辆销售收入为人民币90.5亿元,同比增长22.5%,环比增长6.6%。官方解释称,车辆销售收入同比增长,主要由于8月底理想L9开始交付提升了第三季度车辆的平均售价。
与此同时,理想汽车的整体收入规模也逼近“百亿大关”。第三季度的收入总额为人民币93.4亿元,同比增长20.2%,环比增长7.0%。
“我们创造成功的产品,会有两个核心的目标。”
在第三季度财报电话会上,理想汽车联合创始人沈亚楠解释道:“其一,面对消费者,我们选择超越用户的需求,而不仅仅是满足其需求;其二,作为企业自身,我们选择获取健康的毛利率,拥有健康的自我造血能力。”
在毛利率方面,在2022年第三季度的车辆毛利率为12.0%,而2021年第三季度为21.1%,2022年第二季度为21.2%。车辆毛利率较2021年第三季度及2022年第二季度下降,主要由于与理想ONE有关的存货拨备及购买承诺损失。除去上述影响,2022年第三季度车辆毛利率为20.8%。
沈亚楠进一步表示,“我们利用健康的毛利率和自我造血能力,持续地在‘研发’和‘能力’的双轮驱动上进行投资。这其中,研发包含了更全面的产品研发、平台研发和系统研发。我们的长期目标是成长为世界一流的科技企业。能力包含了商业能力、供应能力、组织能力。”
在研发上,理想汽车并不是一味地加大资金规模,而是更注重底层的思考与良性循环。因为,在毛利率和研发投入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关系。如果企业只有个位数的毛利率,那么研发只能停留在产品层面,并不能在更深入的技术层面投入更多的研发费用。而理想汽车的毛利率稳定在20%上下,这意味着有更大机会在研发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作为对比,苹果现阶段的毛利率稳居在40%左右,而特斯拉则在30%上下浮动。
理想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想,在财报电话会上进一步拆解了研发投入的“三板斧”——“第一个部分是产品研发,这和其他厂商一样。第二个部分是技术平台的研发,包含新一代增程电动平台、高压纯电平台、智能座舱平台、智能驾驶平台。第三个部分是底层系统的研发,包含操作系统、用于AI的超算平台、云服务、IT系统、计算平台支持。”
财报显示,理想汽车2022年第三季度的研发费用为人民币18.0亿元,同比增长103.1%,环比增长17.8%。值得注意的是,理想汽车在第三季度的研发占总收入比例达到20%。
“从整个投入来看,我们最多的投入其实是平台的研发,再往下是车型和底层系统的研发,这对于我们的产品打造和产品体验是极为关键的。如果再往长远了看,底层系统的研发可能会超过车型的研发。”李想说道。
而在接下来的第四季度,L9和L8的销量叠加,将进一步推动健康的毛利率和自身造血能力。在财报中,理想汽车给出的第四季度新车交付指引为4.5万-4.8万辆,同比增长27.8%至36.3%,考虑到10月和11月的交付量分别为10,052辆和15,034辆,这意味着理想12月的交付量约为1.99万-2.29万辆。
同时,理想汽车预计在第四季度的营业收入为165.1亿元至176.1亿元,同比增长55.4%至65.8%——这意味着,理想在今年的总收入规模将达到400亿。
但是,理想汽车远未巅峰,李想认为:“在从0-1的发展阶段,速度就是效率,垂直型组织的模式帮助我们实现了百亿收入规模,我们做得非常好;而从1-10的发展阶段,质量成为了效率,我们需要用组织升级实现千亿收入规模的突破,向万亿收入规模发起挑战。”
爆款模式,从偶然转向必然
“理想汽车从成立之初就相信我们的目标是成为一家万亿收入规模的企业。其实我们明年就会迈入千亿收入规模。”
从百亿收入,迈向千亿,再到万亿规模,仅仅是依靠研发的投资还不足以支撑企业健康和持久的成长。对于李想而言,“研发”和“能力”的双轮驱动模式,才是理想汽车这家公司最核心的增长引擎。
最容易被忽视的,就是对“能力”的投资。具体来说由三个方面组成,即商业能力、供应能力和组织能力。尤其是组织能力,很难被复制和模仿。
在财报电话会上,李想表示:“从我自己和管理团队而言,都没有从零开始达到千亿收入规模企业的经历。虽然这家企业里有很多在其它的千亿收入规模企业工作过的同事和高管,但是大部分人所在的企业要么有国外的总部,要么在很多年前由其他人来构建了这种千亿收入规模的系统和组织能力。”
经过研究跟理想汽车相似的、软硬件结合的、达到万亿级别收入的企业的管理方式,以及这些企业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规模下所做出的组织升级的具体选择、方法和经验。李想最终得出一个结论:“我们发现,类似的企业在收入规模达到百亿阶段的时候普遍会升级到矩阵型组织的管理方式。”
所谓的矩阵型组织,最大特点是确保全流程的管理质量。李想进而解释到:“由横向团队来规划路、修路和运营路,由纵向团队来造车、开车、运营车。高质量的道路配合高水平的车队,从而持续把我们创造的价值源源不断地运送给消费者,获得商业上的成功,产生良性的循环。”
在此之前,理想汽车内部对“矩阵型组织”模式进行了试点。通过IPD(集成产品开发)来验证矩阵型的管理方式。而L9、L8和L7三款的研发和交付,正是矩阵型组织在内部的一次验证成果。所以,李想寄希望于矩阵型组织,能够将以前理想ONE的偶然性成功,转变为未来更多的必然性成功。
在财报发布同一天,李想在内部信中宣布:
从今天起,我正式宣布,公司全面启动矩阵型组织升级,并在原有的两个横向实体部门(战略部和产品部)的基础上新增五个横向实体部门,支撑公司的全面矩阵型组织升级和流程运营。这五个部门分别是:商业部、供应部、流程部、组织部、财经部。 全面升级流程和组织,DSTE、IPD、IPMS、ISC、BT&IT、LTD、IFS这七个一级流程将会在接下来的三年时间里全面落地,持续优化,形成理想汽车矩阵型组织的最小运营闭环。
除了组织模式之外,李想在内部信中还提到了公司第二个变化,也就是关于公司高层的人事变动:
沈亚楠将退出董事会,其所管理的商业团队(包含销售、服务、充电网络)将交由李想管理。
李想所管理的人力资源、企业系统团队将交给CFO李铁管理,李铁将负责组织与财经群组。
总工程师马东辉将从2023年1月1日起接替沈亚楠担任公司总裁并进入董事会,整体负责研发与供应群组。
高级副总裁谢炎将于今年12月12日升任CTO,全权负责系统与计算群组。
对于这次理想汽车主动拥抱组织架构的变化,李想在总结时说道:“利用健康的毛利率持续对‘研发’和‘能力’进行投资,持续地确保产品成功和商业成功,形成长期健康的发展模式。这个驱动模式是我们从公司创办到今天,以及面向未来都会持续坚持的。理解了这个模式,就理解了理想汽车。”
写在最后
企业在高速增长的过程中,通常会选择性忽略内部组织存在的问题。而一旦出现增速放缓甚至衰退迹象后,再被动地对业务进行调整,这时企业往往已经处在生死攸关的“悬崖边”。
李想则认为,“组织升级是企业进入更大规模和更难阶段最重要的考试题,90%以上失败的企业其实并非是业务出现了问题,业务出现问题只是表象,而本质是组织能力与规模扩大、行业变化无法适配。看清这一企业运营的真相与本质后,全面拥抱我们矩阵型组织的升级,是理想汽车每一位成员的必选题。”
对于理想汽车而言,回答组织模式这道题并不是最终目的,实现万亿收入规模才是最后一道“压轴大题”。
*题图来源:unsplash
0 条评论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