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在线上举行“用户使用、算法推荐与信息茧房的关系再思考”主题研讨会,在研讨会上,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研究助理陈绚代表课题组汇报了最新研究成果《破茧还是筑茧?用户使用、算法推荐与信息茧房研究报告》(下称报告)。
报告发现,信息茧房受到个体、技术、场景与社会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用户接触的信息多元化程度受到其与算法互动模式的影响,并不能将对信息茧房问题的担忧简单归责到算法。实证研究表明,从中长期看,个性化推荐算法不但没有导致“信息茧房”,反而可能为个体提供更多元和理性的信息世界。
陈绚介绍,在主观态度调研上,70%的短视频用户对算法持正面接受态度,认可算法是信息过载时代,高效匹配信息、精准推送信息的一种有效策略,满足用户个性化信息需求。在使用调研中,超过90%的短视频用户选择开启个性化推荐算法。
其中,以抖音为代表的个性化推荐机制有助于帮助用户获取多样化信息。“从长期来看,约95%抖音用户倾向于选择开启个性化推荐来获取信息,对个性化推荐算法持肯定态度。”陈绚分析,这是因为抖音个性化推荐算法专门设计了“兴趣探索”机制,每次都会选择用户过去不常观看的内容类目进行一定比例的推荐,也会特别增加随机内容来保障用户可见内容的多样性。
“我们的研究发现,使用年限越长的用户,开启算法推荐的比例更高,并在与算法的互动中不断探索符合自身需求的信息获取方式,从而更可能在使用短视频平台过程中防范信息茧房效应”,而这一结论打破了“使用时间越长,茧房效应越明显”的传统刻板认知。
此前有研究表明,传播结构(水平型抑或垂直型)、用户联结(开放性抑或封闭性)等因素是影响媒介信息茧房的两项关键机制,而短视频APP等有着“垂直传播型”结构的媒介不存在“筑茧”效应。本次报告也发现,抖音等短视频平台逐渐意识到,信息的丰富、多元与用户的留存、停留时间实际上是成正比的,有着追求算法多样性的内在动力。
用户拥有算法知情权和选择权,短视频APP已上线算法关闭选项。短视频用户在个性化推荐算法面前,拥有主动权和选择权,并非完全被动接收信息。根据调研,在少数选择关闭个性化推荐的用户中,43%是因为“比较注重个人隐私”,25%的原因是不喜欢个性化推荐功能,23%是因为他们认为对于信息获取具有较强的掌控能力,不需要依赖个性化推荐功能,9%的原因是不了解该功能。因此,普及推荐算法知识,提高用户对推荐算法的了解和“信任”也是优化个性化推荐的关键一环。
陈绚表示,信息茧房受到个体、技术、场景以及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判断个性化推荐算法是否以正反馈形式强化用户的选择性接触需要建立在科学讨论基础上。
报告发现,用户社会属性特征影响其接触的内容同质化水平。第一,已婚用户基于多重社会身份及关系,接触内容的多样性高于未婚用户;第二,用户年龄与感知内容同质化程度之间呈U型趋势,同质化低点出现在40岁左右。
同时使用多款短视频的用户在开启个性化算法推荐的共同作用下,内容呈现同质化水平是更低的,获取的信息更加多元。课题组分析认为,这是由于不同短视频APP的个性化算法机制不同,给用户展现的信息和内容不同,可以起到互相补充和扩展的作用。因此,总体上来看,使用多款短视频软件,开启个性化推荐,有助于拓宽用户的信息接触面,可以有效避免信息茧房的发生。
就用户使用行为而言,课题组研究发现,用户在使用短视频过程中,具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用户个人需求、用户兴趣广泛度以及用户使用时长能够显著降低信息茧房效应。
比如说用户观看视频的兴趣越广泛,关注收藏浏览的类型越丰富,用户接触信息同质性也会随之下降。此外,用户使用时长越长,信息茧房效应有所减缓。“这也说明算法推荐只是中介变量,用户主观能动性是影响用户获取信息多元化程度的主要因素,如何利用算法、满足什么样的需求、获取什么范围和什么程度的信息,主动权和选择权仍然在用户手中。”陈绚说道。
如何破除可能存在的“信息茧房”?报告建议用户提升媒介素养与辩证认知能力。在技术角度,算法推荐应融合个性化、多样化、人性化等价值要素,促进更多信息偶遇,助力用户与算法良性互动。社会应加强科学宣传,鼓励用户更多参与信息分享,增加接触异质性信息的机会。
0 条评论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