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产能爬坡后,smart首款车型smart精灵#1在今年一季度的交付量超过1.2万辆,紧接着,上海车展上,smart又亮相了第二款车型smart精灵#3,如今smart稳定的保持一年一款新车的节奏。

虽然首款车型超出了市场预期,但是smart第二款车型,正撞在了国内各个品牌开始卷性价比、掀桌子的火热竞争中,尤其是smart精灵#3,被看作是撞到了刚上市的极氪X的枪口上。
smart如何迎接市场挑战,就成为行业最关心的话题。
在本届上海车展上,品驾与smart品牌全球公司销售、市场及售后副总裁张明霞进行了一次对话。
对于上海车展前期就开始的一轮又一轮卷杀,张明霞认为,有些品牌在市场上的打法会激进一点——提供满满的配置,也有一些精品小车的做法,是聚焦在性别上,甚至是标签上的打法,smart更强调根据目标用户的需求做取舍。
实际上,在市场竞争之下,smart也在适应新的游戏规则。张明霞说,smart精灵#3会在6月上市,上市即开启交付。紧密的上市交付节奏,说明smart感受到了行业竞争压力。
smart来自于燃油车时代的精品小车品牌,如今,它在中国重新转型,并要进入主流电动车市场,夹在新老势力之间,smart如何完成这一转型,也十分关键。
这种转型首先体现在张明霞身份的变化上。
“每次smart的活动加上一个全球,我都有一点小小不适应,但同时还有一种责任感,要把这个事干好。我一直认为,中国的站位是具备全球视野的,在产品的定位上尤其是这样。”
完成smart今年的品牌焕新和建设,也是张明霞最重要的工作。据悉,今年,smart在营销层面,将更加聚焦服务品牌建设,并启动了出海计划,除了进入老家欧洲市场,还有计划进军东南亚市场。

以下是品驾与smart品牌全球公司销售、市场及售后副总裁张明霞的对话:
提问:行业都在讨论极氪X和smart的竞争关系,现在的细分市场都是看价格的,价格的重叠度越高的,竞争的环境越明显。smart怎么理解和极氪X的竞争?
现在三元锂的价格,包括电动车的成本都在往下降,很多车企都在打价格战,电动车价格体系往下降了以后,我们的品牌如何保持自己新奢的感觉?
张明霞:首先,极氪X的上市,再次证明了紧凑型市场大家还是很看好的。或者说在这个市场,客户会有更多的需求。这里面的需求,不仅追求体量,更追求个性化。所以除了极氪X还会有其他一些竞争者,对smart来说,是我们的smart精灵#1和全新smart精灵#3,进入到了这个细分市场。而且smart精灵#1去年已经上市了,我们马上会发布全新smart精灵#1,所以深耕细分市场领域这一决定,我们当年的选择是对的,进入的时机也是好的。
第二个,做精品小车不容易,进入新能源市场更具挑战,因为尺寸、定价就放在那里,所以才一直会有一些灵魂拷问。包括在燃油车的时代也会有一些灵魂拷问,比如说如何做取舍、如何做平衡。实际上,大家都在强调品牌调性,就是要找到一个平衡的点,明白自己需要取舍的是什么。有些品牌在市场上的打法会激进一点:提供满满的配置;也有一些精品小车的做法,是聚焦在性别上,甚至是标签上的打法。
对smart来说,从燃油车到现在一直坚持的是:做好平衡。全新smart精灵#3整体设计和性能非常前瞻。从整个车身、中控到氛围灯等细节,全新smart精灵#3采用了更大胆、更动感、更激能的“新奢运动美学”,内有功能强大且丰富的配置。
另外,在科技上,我们追求的是更有温度的科技。因为成本不是无限制的,大家会根据真实需求有不同的选择。所以我们更想知道:我们的都市密友,如果只有一块钱,他更需要与想要的是哪些方面的选择?而smart的选择,是将这一块钱全部用在都市密友身上,因为大家希望看到的也一定是有诚意的产品。所以,我们强调密友自定义,包括设置、空间的定位、以及材质的选择等。
所以您提出的问题,对smart来说也是一个警醒。战略就是做取舍的过程,这个取舍需要更加的走心,更加深刻的灵魂拷问。我们研发部每一周都有例会,我们将各种各样网上的评论,都摆在那里讨论与思考。当然,最终的这些是要反映在产品与定价上的。就是做好smart想要的“平衡”,做好取舍,这个取舍是更均衡的。
提问:我有两个问题,刚才您说到了服务品牌,针对现在的智能电动车时代,你们做服务品牌,会有怎样的特点?
张明霞:smart的服务品牌叫“smartcare”,品牌口号是“你的托付,由我smart care”,就是不要过多的压迫感,也不要过多的距离感。和smart密友之间有这么一种“懂你”,又给大家一点自己的距离感和空间感。这是我们线上、线下包括售后,想打造的一个服务态度和承诺。
举个小例子,我们前天收到上海一个用户,写给我们上海服务团队的感谢信。这个信很长,但有一句话说的特别好,他说从下单到提车的两个多月,smart的服务团队很贴心,很暖心,提供了精准的服务又没有感觉到被打扰。当他有问题时,smart服务团队可以给他专业的建议和讲解,而且在关键的时间点smart服务团队去提前提醒他。这种拿捏在方寸之间的服务火候,就是smart想要达到的境界,也是我们不断努力的方向。
再举一个售后端的小例子。新能源汽车有很多的数据,包括通过数据系统发起预警电话或者救援等服务功能,我们都探讨过。如果半夜12点一个电话进来,我们本能的第一个动作应该是什么:是先和客户通话?还是先通过其他方式确认车的状态。因为这是在半夜的12点,在这种情况下怎样对密友进行最贴心、最可靠、最专业的服务,这是我们想要找的一个度。
我们在中国已经有了157个线下渠道网点,覆盖超过40座一线、新一线、二线城市及三线城市,拥有二万多辆的交付……希望今后的用户可以不断给我们反馈,和smart一起寻找一个适需恰当、刚刚好的服务理念和态度。
提问:对于新势力,smart如何看待?
张明霞:在新能源市场,其实分了两个阵营。一类是传统厂家,很多选择创立一个新的子品牌或一个电动品牌,还有一类就是新势力品牌。对此,我特别喜欢说差异化。
差异化怎么看?smart站在中间看。
第一,smart是传统燃油车品牌第一个全面转型电动化的品牌,燃油车叫smart,全面转型后还是叫smart。所以这个品牌既有焕新,也有传承。smart在25年间,发生并见证了这么多感人的故事,我们不能忘记,这是一个差异。
第二,和传统势力比,smart精灵#1是我们纯电家族矩阵的第一款车,全新smart精灵#3是第二款,我们一直在以硬实力得到用户认可。我们的smart精灵#1得到了包括很多专业测评机构在内的很多奖项,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对比老牌企业,我们转的更快,更决绝。对比新势力,我们已经有25年的积淀,全球有数百万的粉丝(中国接近20万)。要先把品牌的故事讲好,同时还要有能力,有实力去做好产品和服务。
提问:您对今年上海车展的感受如何?因为都说它很卷,不管是技术的层面,还是其他层面,都有很重的火药味。
张明霞:首先,上海车展是业内的一个盛事。
对smart来说的话,我们是一个全球化品牌,但我们现在总部在中国。我们第一款车已经交付了,第二款车刚刚全球首秀。我们此刻就站在中国这片热土,中国是我们的大本营。另外,我们同时在布局欧洲市场,目前已经在欧洲13个国家开设了近300个销售服务网点,其中德国已经开启交付。
而且在欧洲,我们依托奔驰集团的销售网络,来做产品的陈列和售后服务。所以smart在欧洲不是从零开始的,而是源于品牌本身的历史积淀。
其实,作为一个本土职业经理人,我从事汽车行业20多年。每次smart的活动加上一个全球,我都有一点小小不适应,但同时还有一种责任感,要把这个事干好。我一直认为,中国的站位是具备全球视野的,在产品的定位上尤其是这样。
提问:smart做为“中欧双核,全球布局”的一个品牌,在这个定位上,您对海外和欧洲市场的布局,包括车辆的布局有什么考量?
张明霞:首先,欧洲13个国家今年确实会逐步展开上市和交付。德国是第一个,之后还有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葡萄牙等。
第二是“中欧双核,全球布局”。其实欧洲的业务对smart来说更难点:第一个是smart品牌在欧洲的积淀非常强,欧洲人民需要出色的电动化产品,而他们没有很大胆地表达出来。但欧洲人民的纯电出行需要是真实的,所以smart对我们的产品是有信心的。
另外,是关于在欧洲业务的布局以及欧洲交付的提速。其实,我们不讲“出海”,因为欧洲是smart的家乡。而且我们在品牌焕新中,也在积极引入原来smart燃油车的销售人员,对于我们而言,这是一个回家的感觉,而不是出海。
提问:现在都说未来车的盈利方式发生了变化,我想问一下smart在未来车的盈利方式会发生什么变化,smart会朝着哪一个方向发展?
张明霞:在这个时代,做精品小车,产品的定义以及开发上都很不容易。某种程度上,也更坚定了smart要做目前业务的布局和转型。人在徘徊的时候,对新事物的变革才会更加纠结和犹豫,而smart的转型是势在必行的。
转型以后怎样做商业化的盈利模式。一个好的定义,一个恰当的定价,一个好的服务,这些是核心。落到车上,在盈利性上我们一定要有战略性,在配置上做的恰到好处,或者是做出聪明的取舍。
然后在其他方面,我们的用户运营。我们不希望做一个非常重的盈利渠道,我们会有更多周边:比如说我们的精品和不同系列产品,比如我们的用户很多都是有宠物的,所以我们做了一个IP,我们的全新smart精灵#3还会新增猎豹精灵助手等等。最主要的就是,增强和用户之间的粘性,这是产品端的需求。
在售后或者服务上,实际上是反过来,在硬件上怎样更恰如其分,这不是开几天研讨会就可以做出来的,也不是做几次客户访谈就可以做出来的,而是积累用户的数据,不断精细化,从而不断增强用户的粘性。
关于订阅模式,我们叫做“灵活选装”, 是说你在购车时,甚至是购车后,你可以做一个灵活选购。大家都是业内人士,首先,我们的硬件预埋和制造费用没有重复收费,没有进入整车价格当中。但是,在保证法律法规而且给用户充分知情权情况下,用户自主选配这样的功能,这时候要付费,细节可以看我们的配置表、APP,但这个费用和之前的硬装没有重复收费。第二,我们硬件的预埋是有考虑的,这样可以实现更快的交付,形成规模效应,可以降低单价成本,这是一个更经济、更快速的方式。
大家可能对此存在误解,像海口的用户不需要方向盘加热,但是某年某月他可能要去冷一点的地方,就可以用了。这是恰如其分的选择,也是当时商业逻辑和产品设计的初衷。当然,这个商业模式创新的同时,我们也非常的关注用户的反馈,针对用户的反馈,我们怀着敬畏之心,也在不断探讨接下来如何做出调整。
提问:因为smart对女性用户的吸引力是蛮大的,从我的观察来说,我身边喜欢smart或者是#1这款车的女性,相对来说还是会多一点,所以我们的预期还是女性用户会多一点。我们smart在某些方面,是不是会做一些有利于女司机驾驶、在细节的方面有温度的设计?
张明霞:其实包括smart精灵#1我们很多的配置,不一定只为女车主做的,但这个技术的本身,它可以更好地帮到女车主日常开车。我们的自动泊车,包括我们的倒车影像,还有车道保持等等,都会对车主们很友好。另外除了硬科技和自动驾驶上,我们的车中央通道下面有一个小空间可以放包,车内还有一个小冰箱,包括我们的氛围灯等等小的细节,确实可以增加女性车主的便利,也可以增加一些安全性。
提问:我们今年的交付怎么样?
张明霞:我们已经提速了。我们的产能已经在快速爬坡的过程中了,今年第一季度也是一万二千多的交付。关于全新smart#3,我们听取了前期市场的反馈,会在6月于中国市场上市,而且计划是上市的当月在中国率先开启交付。
提问:您之前在奔驰,现在是在smart,这两块不同工作的挑战是在哪里?
张明霞:吸引我来smart品牌最重要的两点原因,一是这群充满热爱的密友,二是smart品牌的D2C直销代理商业模式。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全新领域,大家都说数据驱动,用户思维,做起来还是蛮不容易的,这是第一。商业模式对管理理念上,包括在战略的选择上,这是一个很新的挑战,也是很有意思的。
第二个也是很有意思的,我们以“用户中心,数字驱动”为核心运营理念,而“数字驱动”也是我们团队一直在学习的。我们有很多的数据,在符合法律法规的情况下,怎么样把这些数据用好,而不是表象上做数据分析。海量的数据,海量的用户沟通,如何反映在产品上,真的是每一天盘旋在我们脑袋中的灵魂拷问。这个决定有没有数据的支撑?用户千人千面,如何做决策?这是商业模式的迭代,也是前进的方向,也是吸引我来smart的原因之一。
0 条评论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