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说,当华为毫无征兆的在8月29日发售HUAWEI Mate 60 Pro后,我心里其实并没有太大波澜,身边同事也都好奇,为什么我这个曾经把华为如视珍宝的花粉,在面对这样一款重磅产品后,会无动于衷?这其实完全是因为我已经被目前发布的旗舰机折腾的有些麻木。
纵观整个“机圈”,苹果的挤牙膏;安卓阵营集体堆叠硬件的做法,让整个手机圈看似热闹非凡,实则已经触达了技术天花板,结果就导致中端品牌像一加、红米这样往“死里卷”,而高端又出现了“卷不动”情景。
根据新发布的《2023 年 6 月国内手机市场运行分析报告》显示,虽然上半年手机出货量已经达到 1.24 亿部,但仍然相比同期下降 7.0%,而根据另外一份市场调研机构IDC调查显示,预估2023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1.5亿部,同比下降4.7%。
一方面是大环境因素导致消费者换机周期变慢,另一方面,这些品牌都在想方设法的讲故事、堆硬件,五年前的手机市场就这样,五年后的手机市场依旧“为参数论”。
毕竟多数用户早就过了天天跑分的阶段,就想着用iPhone直接养老,我也不例外。而有这样的心态转变,发生的节点恰巧是把HUAWEI Mate 40 Pro+给家人用之后。
直到现在依旧记得这款手机带给我的惊艳感。这种惊艳感是从内到外的,从内而言,鸿蒙系统和麒麟芯片天衣无缝的配合让整机极为流畅,当时我一共装了400多个软件,即使不关后台并更新软件也没有出现系统崩溃情况,加之仅在Pro+上才有的多反射潜望式长焦摄像头,让其长焦素质在当时一众安卓旗舰中脱颖而出。
所以HUAWEI Mate 40 Pro+就是当时我使用最舒服的旗舰,麒麟芯片+顶级影像+系统优化就是树立华为高端旗舰的“底子”。
之后我也评测并使用过了Mate 50一段时间,缺少麒麟芯片确实差点意思。所以我在听说HUAWEI Mate 60 Pro搭载了自研芯片后,首先想到的,是华为Mate正统旗舰回来了。
余承东之前就表示“轻舟已过万重山”,对于这款手机的硬件“已过万重山”自然不是问题,但如果换个层面来想:对于广大消费者,尤其是像我这样的花粉而言,是否能够打破心中对于Mate产品的疑虑,迈过心中对于这系列产品的“万重山”呢?
XMAGE影调带来的“新认知”
在用Mate 60 Pro拍摄时,我发现了一个本源自身问题。
我个人是非常喜欢徕卡影调的,华为和徕卡合作后,每代机型我基本没落下过,甚至还加价购买,那时候我个人认为华为有徕卡有麒麟,就是安卓天花板。而之后华为换成高通后,因为体验的各种阉割我必然是不能接受,也因此换成了小米,那时候小米和徕卡正建立合作,我也是冲着徕卡去的。
但问题来了,即使和徕卡合作再深,把手机做得再像徕卡,我现在也很少拿起小米来拍摄,反而是荣耀的鲜艳色调更有让我拍照欲望,于是Magic V2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我的双主机。
现在HUAWEI Mate 60 Pro的XMAGE影调相比之前有了巨大进步。这就让我有了极大兴趣,华为理解的XMAGE影调到底是什么风格?有什么思考理念在里边?这要比徕卡色彩更让我感兴趣。我对于初代XMAGE影调说实话感觉非常一般,但这代我觉得非常惊艳。
毫不夸张地讲,Mate 60 Pro的摄影风格改变了我对XMAGE的固有认知。新一代XMAGE影调对比得体,在强调明暗对比基础上也不会刻意丢失暗部细节,而在色彩方面则更加偏向质感而非单纯的艳丽。
比如我在拍摄一组带有湿露地面的图片时,就可以发现建筑在水中的倒影轮廓是细腻自然的,并没有过渡锐化,而这样的“素质”表现在华为P60 Pro上也有体现。
同理,在拍摄人物时,借助升级的算法,在自动模式下,也可以根据现场环境来自动判断合适光圈大小,这样就能呈现出一张自然且“养眼”的人像照,这都是计算摄影功劳。
如果说新XMAGE影像风格只是“开胃菜”,那HUAWEI Mate 60 Pro的“速度感”则是与目前安卓旗舰形成差异的“杀手锏”,因为该有的速度,回来了。
在详细体验后,我想和大家分享Mate 60 Pro中的“三个速度”:
第一个速度,是大家最为关注的上行下载具体数据。
第二个速度,是卫星通话的“救命速度”。
第三个速度,是系统的高流畅度。
这里暂且不讨论这款手机是否是5G还是4G,也不讨论背后的射频芯片问题,纠结这些不如实际测试下。在信号充足的室外和运行中的地铁中分别使用官方APP花瓣测速后,不难看到,可以跑出743Mbps的下行速率,这速度已经是妥妥的5G速度。为了增加可信度,我又使用HUAWEI Mate 40 Pro+在同样的位置跑了一遍,速度甚至比Mate 60 Pro还慢了100多,这已经足以可以说明问题。

第二个是“救命速度”,指的就是这次在Mate 60 Pro上搭载的天通卫星通话功能。简而言之,它不需要地面网络就可以拨打电话收发短信,这在传递消息的准确性上要比北斗卫星通信消息更精确。
不过和北斗卫星通信消息暂时免费不同,卫星电话功能需要一些“硬条件”:首先该功能目前只能使用电信卡开通或者使用专用卫星电话卡,费用相比传统的手机套餐相比较为昂贵。
也就在手机热销抢购期间,中国电信开通了“手机直连卫星业务”服务,直接在中国电信APP上开通这项业务即可。值得注意的是,不需要换卡不需要换号就能在电话卡上“叠加”这项服务,最低月租为10元,包含2分钟通话时长,套餐外费用为9元/分钟,而接收端价格也是9元/分钟,发短信为5元/条,接收免费。
开启后,按照天通卫星通讯功能的提示,在空旷位置进行校准搜星,搜索到卫星后就能拨打电话,这和Mate 50系北斗卫星通信消息使用逻辑基本一致,实测通话质量还算清晰。
第三个,系统流畅度。在详细使用一段时间后发现,即使像系统的打断动画这么细节的动效,Mate 60 Pro也非常顺滑,一方面得益于这次鸿蒙OS 4中方舟引擎,而另一方面就纯靠处理器调度优化。
处理器方面是由一个2.62GHz超大核、3个2.15GHz大核和四个1.53GHz小核组成,GPU型号为Maleoon910,为全新架构。目前已经有很多文章在分析处理器部分,这里就不做过多撰述。
这颗处理器表现如何?从安兔兔跑分来看,刨去GPU部分为70万,使用Geekbench 6软件跑分后,单核心分数为1331,多核心为3761,性能虽然比不上8Gen2这种目前的顶级处理器,但对于绝大多数用户的日常使用来讲已经完全够用。
其实对于有轻娱乐需求的用户来讲,兼容性才是大事儿,就在前段时间,王者荣耀为Mate 60 Pro更新了120帧模式。
我这里也进行了实测,从PerFdog软件测试结果来看,正常游戏过程中可以稳定在120帧,有个别时段出现瞬间下降是我角色死了……进入到黑屏会掉到0帧。由此来看,只要厂商更新优化到位,Mate 60 Pro的游戏体验就不会是问题。
小结:
回到开头问题,在我长时间深度体验后,HUAWEI Mate 60 Pro从整体来看,确实如余承东所言“轻舟已过万重山”。虽然这款手机在性能方面还不足以称为顶级,但从大环境的角度来说,Mate 60 Pro也称得上“浴火重生”。
那对于打破消费者心中的“万重山”疑虑,是否真正跨越过去了呢?
我觉得如果你不玩游戏,真的把HUAWEI Mate 60 Pro看作是主力机,那么在体验它顺滑细腻的手感、丝滑流畅的操作、以及让你身居天涯海角都能放心的卫星通话功能后,就会有一种坦然自若的微妙感受,这或许就是华为高端机为消费者带来的惊喜。
之前我就和大家讨论过什么样产品才是“高端”产品,在我看来,高配置、高价并不意味着高端,在华为短暂的离开后双十一的销量来看,目前的高端市场还真就是iPhone一家独大。
在移动行业的技术积累,以及在面对芯片限购的打压后积极应对的态度,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华为吸引高端用户的“引力”,因为他们能够从华为身上看到一种和自己脾性相匹配的精神。
以一种“心如止水”的思维去面对,并正确看待自身和对手的差距,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应对策略,这是华为目前在做的。通过这样一款小小的产品,不难发现一套华为自身在遇到特殊情况时的“方法论”,这套方法论的核心就是,发现自我优势,找到发力原点。
对于华为来讲,完整的自研科技链路形成技术闭环,就是其技术的“护城河”。而麒麟、鸿蒙的分布式操作系统就是最好的代表。虽然现在仍有瑕疵,但相信通过迭代升级,未来一定会出现让友商惊叹的性能表现,而对于我们大众用户来讲,现在唯一担心的,或许就是时间问题了。
0 条评论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