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完成品牌25周年的smart,在今年广州车展上,公布了研发层面的最新计划,其中包括:
产品层面,“三年三款全新车”的产品规划正式升级为“四年四款全新车”;
智能驾驶层面,smart Pilot Assist 2.0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已经于10月上线,供smart精灵#1铂金版用户选装。2.0版本支持的HWP⾼速领航辅助和NSP智能领航辅助功能已在上海、杭州、广州、深圳和宁波五城开通;
smart Pilot Assist 3.0正在研发测试中,首发车型将采用NVIDIA DRIVE Orin作为最新的集中式计算平台,并首次搭载激光雷达,将具备城区领航辅助驾驶能力,计划明年底上线;

补能体系方面:在国内,smart正积极探索品牌自营充电补能网络,同步铺开目的地充电、商超直流快充和跨城800V直流超快充三种业态。
过去一年里,smart并没有深度参与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深度内卷中,与此同时,smart在中国市场的智能化技术层面也并不激进。
而事实上,smart为中欧市场的同步,做了很多基础层面的必要工作。比如,同时开发适合中国市场和欧洲不同市场的左舵车和右舵车,完成新车型在中欧两地的同步上市;其次,smart也完成了很多欧洲关于技术合规、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的合规验证,为后续的技术同步做准备。

在本届广州车展期间,smart品牌全球公司研发副总裁羊军还与包括品驾在内的媒体,深入展开了smart研发层面的更多细节。
对于是否进行全面自研,羊军称,smart在自研的同时,依然会保持与供应商的合作。在羊军看来,主张全部自研,等能力建设完成后再去开发产品实现交付,这无疑在过程中会浪费很多市场机遇。
此外,智驾层面,从smart Pilot Assist 2.0切换到smart Pilot Assist 3.0的一个重要变化是,smart将从与基于Mobileye的supervision系统打造的智驾系统,转移到英伟达Orin 计算平台。
对于这一变化,羊军也回应称,目前的Mobileye这套方案在明年也会进行smart Pilot Assist 3.0的同步升级。
现阶段,“全球化研发”也已经成为很多中国汽车品牌的新命题。在完成品牌全球化布局的第一阶段后,smart也已经进入到研发层面的深度全球化。
以下是对话实录:
提问:目前中欧两地都有研发的体系,smart如何保持跨国合作的这种灵活度,确保各地团队在本土市场具有更加敏锐的洞察力,能否分享您的布局?
羊军:关于目前中国方面的研发部署,我们在杭州湾有个团队,从2019年1月份开始到现在,团队的总人数已经超过700人,专业可覆盖整车生产的全周期。同时,我们在上海成立了全资子公司——智马达上海机器人有限公司,全力攻关ADAS软件自有能力开发。
而在欧洲,在斯图加特有接近20人的核心团队。主要负责在项目开发之初,将欧洲市场的需求、欧洲用户的需求等差异化洞察输入给到研发,深度解读洞察中欧市场用户特征,充分考虑不同地域市场的不同特点,以满足全球用户市场喜好。而在联合开发过程中,中欧两地也将紧密联动,一同制定目标、联合驾评,包括当欧洲市场产品交付后,一起试驾体验,为的即是让我们的产品可同时兼容中国市场和欧洲市场的用户需求。
如此分工,双方之间也将建立起良性、更互补的协同。而欧洲团队同样有个非常重要的职能,即是面向欧洲市场的售后工作。得益于所在地的毗邻,他们能快速响应、反馈一些本地用户的意见给到研发作为下一次OTA迭代的基础,进一步赋能smart持续以灵感为驱动,不断进化的科技属性。自2022年12月首次推送OTA升级以来,smart以两个月每次的高效频率,持续优化产品体验,至今在中国我们已经完成了五次OTA进化,在欧洲也实现了3次OTA迭代。
提问:smart中欧双核研发团队间的协同共创,从落地周期来说如何匹配中国市场节奏?
羊军:和大家分享一个最真实的研发投产周期:在我们打造smart精灵#1之时,一个架构从0开始、结合设计、至最终完成交付,并同步开发了中国的左舵车,欧洲的左舵车和英国的右舵车。整个过程我们花了三年多的时间,我认为我们的速度并不慢,而我们的标准更是照“中欧双五星”的安全标准而严格要求的。我们一直在技术合规、数据安全、网络安全、GDPR(欧洲《通用数据保护条例》)方面做了非常多的工作。我们去年就拿到德国交通部颁发的WVTA e1认证,也是中国第一家拿到的。
提问:目前,smart“中欧双核”在研发层面的分工主要是由德方负责造型,中方负责工程,在这个过程当中,smart核心技术上的自研的程度是完全自研,还是与头部供应商共创?
羊军:我们主张“合作自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品牌创立之初,自研的形式会有两条选择路径:一是主张全部自研,等能力建设完成后再去开发产品实现交付,这无疑在过程中会浪费很多市场机遇;二是与交付产品齐头并行地去同步建设能力,在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逐渐把自研的权重加大。对于我来说,我会选择第二条路径。
对于企业来说,产品力才是最强大的竞争力。如何用最快的速度响应时代需求,将最有竞争力的产品推向市场,才是应该首要关注的。
就算未来我们全面具备了自研能力,与业内领先伙伴间的共创还是非常必要的,我们不能固步自封,得格局打开:要把我们的技术放到市场上去比对,只有通过不断比较,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在自研中快速补齐短板,这也就是大家讲的后发优势。所以我也非常愿意和业内一些领先的战略合作供应商进行合作。
我们在中国有将近700多名研发成员,这些员工是我们优秀的财富,我们这个公司最值钱是人才,是这个团队,这些人。700多人的团队基本上部署在整车开发的每一个领域,而且能力都很强,我们跟亿咖通之间有深入的合作,和我们一起打造智能座舱。
而在软件开发上,包括UI设计创意,梅赛德斯-奔驰全球设计团队给了很多的支持。因为大家也知道,行业大部分UI方向的发展基本以功能为目标、呈现形式都是平铺式的UI设计,而我们走的是非常艺术的、带有设计感的UI,smart灵感星球的设计应该在行业里面也是独树一帜的。当然,我们在做这套车机的时候,也会认真考虑功能性,比如我们常用的功能按键两步可达,基本每一个功能按键常用都是两步,两步可以找到它,层级不是很深,就是考虑到用户的使用便利性。
包括我们的语音,基本上行业里面有的我都有,可见即可说、免唤醒、多语义,这些东西我们全部都做到了。所以说整个智能座舱,我还是比较满意的。当然我们明年的智能座舱会有更大的提升,因为芯片能力已经在这里了,它是能支撑我做很多东西,大家可以期待一下。
在智能座舱、智能辅助驾驶这一块,我们调校的风格、水平、弯道的侧向支撑等,平顺度都非常好。还有就是我们的尺寸,“紧凑于外,宽适于内”,远看还是smart,车并不大,但是你把门一打开,你会觉得空间非常大,“得房率”非常高,这其实是要有功底的,我们的团队真是一毫米一毫米抠,把空间给到消费者。
提问:面向于中国市场的芯片应用、OTA方向,接下来会有什么策略?
羊军: 在打造这一切之初,我们的原则即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倾听用户之声并持续进化。每次OTA,我们都会邀请200个先锋用户,每个先锋用户会派4—5个工程师专门服务他,和他一起对新版的软件进行测试,有问题我们去改,去迭代。同时我们会搜集用户对硬件的建议,也会快速迭代优化。
对于用户需求的即时响应,并把建议落地到下一代产品这点,smart始终会保持马力全开的状态,同时,让每一款车型的生命力、竞争力都保持鲜活及领先。
提问: smart有没有考虑舱驾融合的事?我们如何把艺术跟座舱融合起来?
羊军:驾舱融合是个非常好的想法。确实我们也看到了有人在用8295芯片,或者8155芯片做智驾和座舱一体化,因为算力毕竟有限,我们都知道智驾和娱乐系统,目前来讲功能安全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因为智驾更多是对功能安全、软件等级的要求,会更高一点。smart更多追求的是安全、可靠、舒适,还有高效,目前来讲,我们还处于探索阶段。
提问:smart从Mobileye 换成英伟达的原因是什么?以及现在这套Mobileye 系统到明年升级是否会有升级?
羊军:我们的思路是合作和自研两者都要抓,由此,我们和所有战略合作供应商都将时刻保持联结。无论是出于对技术能力对标的需求、或是共同开发资源的需求,我们都会以开放的心态,拥抱一切共创的可能性。
在这个思路下,不管是Mobileye还是英伟达,他们都是我非常强有力的战略合作伙伴,我刚才讲,明年车型会搭载英伟达的Orin芯片,但我并没有说我不用Mobileye这套技术方案了,Mobileye这套技术方案,我认为在行业里面还是非常有竞争力的。尤其是面向于欧洲市场, Mobileye具备很强大的数据积累,能够有效帮助我们快速进入欧洲市场。
从技术路线而言,两者各有千秋,不存在孰强孰弱的比较性。无论是Mobileye,还是英伟达,都很强。smart Pilot Assist 2.0所实现的这个功能是高速智能辅助领航,但也并不表示这套系统未来不能升级到3.0。放眼明年,随着smart Pilot Assist 3.0的上线,用户们在智驾体验上又有更多全新的选择。
提问:您如何看现在的竞争环境,另外在降本上有没有一些压力?
羊军:第一个问题问到我的痛点,确实太卷了。最近有关注到一些竞品的财报显示,销量是上来了,但是财报变得不乐观了,这个压力非常大。
当然,站在研发角度来说,汽车市场竞争环境群雄逐鹿,从采购到各个环节的降本一定要做,但在降本的前提下,我们不能牺牲品质,在技术的竞争力上不能妥协。现阶段应该思考的是让技术实力持续领先,同时依靠不断进化的产品实力去触动更大的用户人群,这才是属于这个时代的生存之道。
0 条评论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