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极越宣布,北京、深圳、杭州三地同步开启点到点领航辅助PPA覆盖,其中,北京的开放路段包括五环内的环线与快速路、海淀与亦庄部分城区道路,深圳开放了罗湖、南山、福田部分城区道路,杭州开放了主城部分城区道路,上海则已经实现大部分道路覆盖。
2024年1月19日起,三城用户将全量可享城区PPA智驾,同时全国用户都将体验到V 1.3版本软件OTA升级带来的更加安全可靠的智驾功能。OCC占用网络技术(Occupancy Network)后续也将快速升级,全面提升高阶智驾能力。
同时,2024年,PPA的轻图模式将会上线,城区PPA将覆盖200城。
PPA的底层能力来自百度阿波罗,目前也还依赖于高精地图,但是在BEV+Transformer的“纯视觉”技术方案下,PPA已经陆续在多个城市能够实现点到点辅助驾驶。

最近,品驾抢先在北京体验了PPA的城市智驾能力,驾驶着极越01,从西四环到互联网公司扎堆的后厂村,随后返回出发点,整个行程接近50公里,PPA完成了除进出地库的全部智能驾驶,从出行效率来看,PPA对于提升驾驶体验来说,其能力毋庸置疑。
但是,从解放司机的角度来说,通过此次试驾,我们却发现,对于城市智驾的主观感受,在现阶段还是因人而异。
此次极越01上,作为新手司机的我和一名“老司机”对PPA的体验,感受截然不同。
这不妨从我们的试驾过程说起。
进入西四环主路,一键开启极越01 PPA,一段轻松的试驾行程就开始了。环路辅助驾驶,对于PPA来说已经非常轻松,PPA可以设置跟车距离,在变道超车时十分老司机,PPA在进行自动变道之前,进入匝道等,会有几点判断:
判断当前路段限速,判断前车距离和状态,同时,也可以手动调整跟车挡位。

在从北五环进入城市道路后,同车“老司机”的不信任开始增加。
在一段直行路上,前车停车伺机加塞儿时,“老司机”接管了正准备借右侧车道超车的PPA,中断了PPA的操作;

在变道决策上,“老司机”也一度果断接管了迟迟没有进行变道的PPA;
在城市道路中有施工人员时,PPA未能识别,需要驾驶员接管。

这是此次在城市道路上遇到的几种接管情况:其中两次为“老司机”不放心的主动接管,一次为对车道上的施工人员未能作出有效识别,需要接管。
回程路段,由我这个新手司机换手,同样是城市道路+环路的体验。
作为一名新手司机,我选择给PPA足够信任,能够感受到,PPA的城市驾驶能力比新手司机更丰富。
城市道路上,PPA可以精准识别斑马线及行人进行礼让,对于黄灯通行的判断,PPA有着足够的“安全意识”,如果在停止线内,PPA绝不会冒险闯红灯。
在进入五环前的城市路段,我把驾驶权充分交给了PPA。其实很多操作上,PPA相当规矩。比如,它不会在转弯时跨车道行驶,能够绕开压线行驶的车辆,并在此前进行语音提示,对于公交车道通行时间的识别非常准确。

当然,或许是受到高精地图影响,在部分路段,仍然会出现PPA无法使用需要退出的情况。
在最后的晚高峰西四环行驶路段上,堵车到只能缓慢移动的情况下,PPA堪称解放司机,跟车丝滑,让驾驶者没有了频繁发车-踩油门的痛苦操作。
可以说,在回程路段,除了一次PPA未能识别路线意外退出,我这个新手司机并未主动接管一次,并且可以感受到,PPA的成熟程度,已经远远超越新手司机。但是对于老司机们来说,增强信任还需要时间。

所以,这就涉及到很多车企喜欢用“接管率”来展示智驾能力的问题。
通过这次体验,我们发现,接管率并不能完全代表智驾能力,当然,随着驾驶者与智驾的信任不断增加,接管率降低会成为一大趋势。
同时,如今在高阶智驾能力上,“开城”已经成为各大品牌比拼的重要一项。但是,什么程度算“开城”,通勤模式下的开城,和部分城市路段的开城,是否在激进的宣传中被遮掩,也是需要注意的问题。
毫无疑问,智驾与人的磨合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并且,城市智驾所面临的种种挑战也不断存在,对极限场景的挑战也会持续一段时间,在对PPA的体验中,这些也都毫无疑问的存在着。
现阶段,对于车企来说,推动智驾的渗透率,无疑能够推动技术进步。但是前提是,用户也需要了解智驾的根本能力。
0 条评论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