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第一次看《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时候,第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魔法道具不是魔杖、不是飞天扫帚、而是纳威奶奶买给他的「记忆球」。这是一个当你忘记了事情就会充满红色烟雾的透明圆球,但它却不能直接告诉你你忘了什么,所以纳威当时看到这个记忆球的时候也非常直接的表示:“但我压根不记得我忘了什么。”

随着每天处理的事情越来越多,我们的生活何尝不是这样?那在忙碌的日常生活中,有没有一款产品能帮你记录生活碎片,却不用我们频繁的举起手机按下快门呢?
我们今天上手体验的 Looki L1,就是本着这个目的而研发的一款「穿戴式 AI 生活日志相机」,它的设计理念非常简单:使用者只需要把它戴在身上即可,其他的都不用你管。

看到这里很多人会觉得,这不就是一款可以挂在胸口上的运动相机吗?其实不然。
Looki L1 与其他产品最大的不同,就是用户在拍摄素材后不用费心整理或后期剪辑,它将自动对拍摄进行 AI 处理(需要用户将素材上传至云端),带来一种全新的、超越传统设备的新奇体验,成为用户的“人生回看器”。
它能做什么?从被动记录到主动回溯
Looki L1 的核心卖点就在于它的 Story Mode 故事模式,在该模式下,用户可以自定义间隔拍摄时间进行“全天候”录制,随时随地捕捉生活,而不用担心错过什么。不同于传统运动相机需要你手动启动,Looki L1 可以一直“醒着”,自动处理一切。
当完成了一天的拍摄并将素材同步至云端后,AI 就会针对素材进行分类整理,并自动形成你今天的“高光时刻”。无论是上下班的路上、和家人的温馨时刻,还是周末的户外探险,它都能悄无声息地把碎片化瞬间串成一部的精华短片。
从产品界面来看,Looki L1 将功能划分为简单的 4 个大块,分别是:For You、Chat、Lifelog 和 Device。
For You 可以每天在完成每天的记录后自动帮你将素材拼接为一个 Vlog,直接用来发到社交媒体上完全没有问题;

Chat 作为一款内嵌 AI 功能的聊天助手,可以针对拍摄的素材进行提问,比如我就问了它“我在 8 月 14 日去了哪儿,下午三点做了什么?”
Looki L1 内嵌的 AI 则会根据素材进行回答,并且会展示出视频截图,方便你进行“大脑记忆恢复”,这也是 Looki L1 作为“人生回看器”的核心功能;

除去基本问题外,我还尝试问了更加详细的信息,比如我当天喝了很好喝的饮料,但我不记得品牌和购买的位置了,Looki L1也能给出较为清晰的回答,并且找出了我奶茶店照片。

从图中可以看到,Looki 的 AI 分析十分具有条理性,比如找到我第一次出现饮料的位置,结合了刚刚参观完的展厅、路上的行进轨迹、判断出我刚刚路过了圆明园遗址公园的“佰兴美食街”,结合饮料上的标识准确得出结论。
这是一个非常夸张的功能,因为你只需要将它挂在身上,之后这一天所有的事儿都会自动产生一个“电子备份”,这不妥妥的是《攻壳机动队》里的“电子义脑”吗?
Lifelog 可以看做一个“视频日程”,每天拍摄的素材会在日历中对应显示,并针对不同的主题进行分类;

Device 则是 L1 硬件的基本设置、电量查询和同步等功能的设定。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长时间开启循环录像功能,当视频存储已满后,L1 将会停止录制。我们与品牌技术人员沟通后对方表示,将在下一个版本的软件中加入一个提醒功能,方便用户手动上传视频或进行清理。

但如果将循环录像做成在存储快满时自动覆盖旧的片段(就像行车记录仪一样),显然会让用户更加方便,因为这样用户就不用纠结空间问题。这不光是技术上的便利,更像是给生活加了个“无限续航”的 buff,让记录变得可持续而轻松。
轻如无物的“小怪物”
Looki L1的外观设计方面,让我最喜欢的地方是它的“隐身”感。
整个产品只有两颗按键(A、B 按键)和一个正面的触控板及摄像头组成,造型看起来有点像是“六角恐龙”。

L1 所有的功能都依靠这几个按键完成,单击 B 键拍照、长按 B 键开启间隔录像。单机 A 键开启录像(5 分钟),长按 A 键开启录音。
新手用户可能会有些混乱,毕竟更加符合逻辑的做法是:用 A 来做拍照、录音,B 键“专注”负责录像和间隔录制,但经过两天的使用,我基本上已经可以盲操了。

它挂在胸前几乎感觉不到疲劳,相比传统运动相机的体积,Looki L1 更像一件时尚配饰,可以轻松融入你的穿搭里,低调不张扬。

另外颇有微词的是,Looki L1 的充电方式需要借助一个额外的磁吸配件,而不是在机身上集成 USB-C 接口。虽然磁吸配件大部分时间都会作为挂坠配件被用户一直佩戴,但显然集成在机身内会更加方便。

并且充电时 USB 接口处于向下的状态,所以充电时它也没有办法持续拍摄,如果接口做在侧面会方便很多。
“电子眼”如何避免让人不安?
当我们提到“全天候记录”拍摄设备时,隐私问题一定是会被广泛关注的重点。
当年 Google Glass 发布时,就很多人就感觉到了不舒服,尤其是那种“我拍你,你拍不到我”的不对等感,容易让人觉得被侵犯,很多公共场所甚至禁止用户佩戴它。

类似地, Looki L1 穿戴式相机也一定会让路人担心:“我的脸被录进去了吗?我同意你拍了吗?”在圆明园拍摄素材的时候,我就被一位家长质疑 “这是什么东西?是不是拍到了他们家孩子?”
虽然在 L1 产品的正面设有一个白色 LED 拍摄提示灯,但在人流量大闹市环境确实“聊胜于无”。
在官方网站上,Looki 非常着重的强调了“Private by Design”,用户对数据有绝对控制权:可以随时删除、禁用位置追踪,不分享个人信息,只和必要的 AI 服务合作,还用加密保护传输和存储。
但从长远看,此类硬件厂商短期内还是无法避免类似 Google Glass 的尴尬。我倒是觉得在 AI 加持下,这类硬件完全可以做到从软件层面设置模糊化路人的面部,从而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社会层面,随着时间推移,就像手机摄影从争议到常态,大家也会慢慢适应这类拍摄产品,比如 Meta 和小米的拍摄眼镜就已经逐渐在被大众接受。但 Looki 如果能主动更新政策,加入这些元素,肯定会让大家更放心。
总结
总的来说,Looki L1 的产品受众,绝对不是那种想要购买运动相机的 Vloger,因为从核心参数来说,它的素材画质肯定比不上市面上的其他运动相机。
它的重点,是借助 AI 能力为用户捕捉和珍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想很多人当年头脑一热,买了大疆或 GoPro 的运动相机,但苦于素材难以分类剪辑,时间久了就将它摆在角落里吃灰。
而 Looki L1 则尽可能的去规避这样的问题,你只需要“拍”就行了,其他的一切都交给 AI。
在 AI 飞速发展的今天,世界模型和多模态模型正成为技术前沿的焦点。这些模型需要海量的现实世界数据来理解和模拟复杂环境,而 Looki L1 正是这样的理想载体——一个真正的“人生回看器”。它不依赖用户输入的简短提示词,而是像一双不知疲倦的眼睛,持续捕捉现实世界的丰富信息。
这些原始、未被压缩的数据流,为 AI 构建更真实、更细腻的世界模型提供了宝贵原料。
它记录下你走过的每条街、听到的每段对话、看到的每个日落。它不仅为你个人生成动人的回忆短片,还可能为更宏大的 AI 愿景贡献力量——帮助模型理解人类的生活模式、情感流动,甚至文化差异。
相比传统运动相机只能捕捉片段,Looki L1 的连续记录和 AI 处理能力让它成为连接个人体验与未来技术的桥梁。你的每一天,都可能在无形中为 AI 理解世界添砖加瓦。
随着技术和社会规范的进步,Looki L1 这种类型的产品,有望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既是个人记忆的守护者,也是 AI 通往更深理解世界的窗口。
它让我们在记录生活的同时,也参与到一场更大的探索中:用科技重新定义我们与世界的关系。
0 条评论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