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玩

科技创新者的每日必读

打开APP
关闭
trae

AI Coding“卷王”Trae:216天、63 个版本和数百个功能

日更快要蔓延到软件行业了

董道力 王兆洋

发布于 8月28日

“不要着急写代码,先看看这版 Trae 增加了什么新功能”一位程序员如此说到。

我们先来看一张折线图。

你以为这是这几个月的大 A 的走势图?这其实是 AI IDE Trae 的版本迭代图。

在这张图中,Trae 7个月的高速奔跑一览无余。从2025年1月2 日 v1.0.0 到8月23日 v2.1.2,Trae 在216天里发布了整整63个版本,平均3.4天一个更新。v1 期间用了将近半年时间完成了四十多次迭代,已经算是高产,而到了 v2 节奏明显被推高,短短一个多月,v2.x 系列已经堆出了15个小版本。

通常来说,像 VS Code 这类开发工具一般“月更”,而 Cursor 和 Windsurf 等新兴 AI IDE 也不过是“周更”,可以说 Trae 的迭代速度已经脱离开发工具的常规速度,变得快和内容行业一样疯狂。

问题来了,一个 IDE,为什么要更新的那么频繁?答案就藏在更新的功能中。

阶段一:补基础设施(v1.x)

2025年1月20日,Trae v1 正式发布,那时候的 Trae 还只是一个 AI IDE 的雏形,它能调用 AI 来辅助写代码,但基础设施并不完善。接下来的半年时间,每一次更新都像是在打地基,补齐 AI IDE 的基本功能。

2月底的 v1.0.8,Trae 宣布支持 Claude 3.7 Sonnet,这是它第一次接入外部大模型。一个月后,DeepSeek R1 被快速补上。6月的 v1.4.3,又加入了 Google 的 Gemini,不到十天后,OpenAI 也被纳入自定义模型服务商。在传统 IDE 里,多语言支持是常态,而在 AI IDE 里,多模型支持则是必选项。用户会根据模型能力来选择工具,Trae 没有时间犹豫只能在最短时间内把市面上最好用的模型一一接入。

与此同时,Trae 还在补上现代 IDE 的核心功能。3 月的 v1.1.0 增加了 Remote SSH,允许开发者连接远程 Linux 主机,这是 VS Code 的标配功能,也是后端工程师最基本的需求,如果缺少它,Trae 根本没资格进入主流开发场景。到了6月底的 v1.4.11,又修复了 Windows PowerShell 的兼容性问题。终端是程序员日常操作频率最高的工具之一,一旦在命令行层面出错,整个 IDE 就会陷入瘫痪。环境配置、进程管理等能力,也在这一阶段逐步补齐。

阶段二:差异化尝试(Cue)

当这些“及格线”任务完成之后,Trae 才有余力探索更具差异化的方向。6月的 v1.4.2,它发布了智能编程工具 Cue,这是 Trae 从“AI 聊天补全”走向“代码理解与重构”的关键一步。Cue 不仅能进行智能补全,还能多行修改、预测修改点位置,甚至支持跨文件跳转。它让 AI 第一次具备了和开发者一起“重构代码”的能力,标志着 Trae 从一个“合格”的 IDE,开始迈向“智能助手”。

在 v1 阶段,Trae 的迭代逻辑其实很清晰:它不只是“快”,而是不得不快。彼时,AI Coding 作为新生事物,正处于百家争鸣的阶段。前有 Cursor 等新兴 AI IDE 不断冒头,后有 VS Code、IntelliJ IDEA 等老牌工具依靠插件体系加速补齐 AI 功能。在这样的环境下,Trae 若想脱颖而出,就必须一边补齐传统 IDE 的必备功能,一边迅速迭代,交付用户真正期待的 AI 体验。这更像是一场速度战,慢一步就可能被淘汰。

阶段三:角色跃迁(SOLO 模式)

到了年中,Trae要回答的问题是“有什么独特价值”。7月18日,v2.0.0 上线,全新视觉设计和 SOLO 模式横空出世。SOLO 模式让 AI 不再只是代码补全助手,而是能自动生成需求文档、梳理技术架构、快速搭建前端应用,甚至一键部署。那一刻,IDE 第一次拥有了类似“项目经理 + 全栈工程师”的身份。

此后的迭代几乎是狂奔状态。一个多月时间,Trae 就从 v2.0.0 跑到 v2.1.2,每一次更新都在拓展新的边界:有的版本让 IDE 具备了任务管理功能,可以自动拆解工作、标记进度。有的版本接入了 Supabase,让 AI 可以直接管理数据库用户与数据,开始迈向真正的全栈开发平台。而到了 v2.0.12,Figma 设计稿也能直接转化为前端代码,Trae 甚至介入了设计师和工程师之间的协作链路。

Trae 正在以近乎激进的速度验证一个问题:AI IDE 的独特卖点究竟在哪?有人只想要更聪明的补全,有人希望 IDE 能变成学习工具,还有人憧憬一键生成全栈应用。在没有标准答案的赛道里,Trae 只能不断加速,把各种可能性都试一遍,赌哪一条能跑通。

AI Coding这个阶段比什么,就是比速度

Trae 的快速迭代是整个 AI 软件行业节奏变化的缩影,它不是一个个例。在传统软件时代,更新是缓慢而稳健的。产品经理不但要兼顾功能需求、兼容性以及用户的迁移成本,关注的是软件稳定性和长期可靠性。而在 AI 软件中,完全没有延用该逻辑。至于背后的原因,其实也就是 AI 行业老生常谈的问题,模型迭代太快,需求尚未定型。

模型迭代的速度前所未有。过去开发工具的基础设施相对稳定,几年才会迎来一次架构级的更新,而 AI 模型却可能在几周内就跨越一个代际。与此同时,用户需求也在不断游移,远未形成定型标准。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以极快的迭代频率,把所有可能性都试一遍。

在这种节奏下,软件迭代本身变成了一种“实验过程”。这让用户的角色悄然改变。他们不再只是等候稳定版本的使用者,而是产品迭代的实时参与者。反馈会在几天之内被吸收,功能会在下一个小版本中快速上线。对很多开发者而言,使用 Trae 的感觉更像是加入了一场开放式的实验,而不是单纯安装了一款 IDE。

当然也许有人会感叹:“更新太快,工作流还没习惯就被打断。”“写代码前,得先学会 Trae 的新功能。”

但事实上, AI 时代,真正有野心的产品在争夺的用户,也是那些习惯了飞速迭代的用户。最终这场竞争在此刻的关键,就变成了速度的比拼。

Trae不会停下来。

下载品玩App,比99.9%的人更先知道关于「trae」的新故事

下载品玩App

比99.9%的人更先知道关于「trae」的新故事

iOS版本 Android版本
立即下载
董道力

这家伙很懒,什么也没留下,却只想留下你!

取消 发布
AI阅读助手
以下有两点提示,请您注意:
1. 请避免输入违反公序良俗、不安全或敏感的内容,模型可能无法回答不合适的问题。
2. 我们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大模型问答服务,但无法保证回答的准确性、时效性、全面性或适用性。在使用本服务时,您需要自行判断并承担风险;
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该功能目前正处于内测阶段,尚未对所有用户开放。如果您想快人一步体验产品的新功能,欢迎点击下面的按钮申请参与内测 申请内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