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玩

科技创新者的每日必读

打开APP
关闭

邀请码就是 AI 粮票

在苏联,你等不到的是面包;在今天,你等不到的是邀请码

骆轶航

发布于 8小时前

在苏联,你等不到的是面包;在今天,你等不到的是邀请码

先欣赏一则苏联笑话——

勃列日涅夫:你们为什么排这么长的队?

工人:因为我们有两种排队方式,一种是排队买食物,另一种是排队等着买食物。

勃烈日涅夫:这有什么不同吗?

工人:当然不同,勃列日涅夫同志。排在第一种队伍里的人,是幸运的少数,他们有食品券,能够买到食物;排在第二种队伍里的人,比如我,是不幸运的大多数,希望有一天能买到食物。

我们把这个笑话改一改,替换几个词,再加几个词——

勃列日涅夫:你们为什么排这么长的队?

工人:因为我们有两种排队方式,一种是排队体验 AGI,另一种是排队等着体验 AGI。

勃烈日涅夫:这有什么不同吗?

工人:当然不同,勃列日涅夫同志。排在第一种队伍里的人,是幸运的少数,他们有邀请码,能够体验 AGI;排在第二种队伍里的人,比如我,是不幸运的大多数,希望有一天能体验到 AGI。

喏,这就是今天一些看似流行的 AI 产品的现状。

最近有款测试阶段的 AI 产品,每天在小红书上“分发”一轮被称作“暗号”的邀请码,官方账号直接喊:“数量有限,手速要快”,直接下场烘托 FOMO 感,每轮邀请码都瞬间哄抢而空。

对着排队要码的评论区,官方直接喊话:“今日的1000个XXXXX邀请码已被大家领取完毕了,本周六日我们暂时不开放新码啦,大家不用辛苦蹲守。”

这就好比是:列宁格勒州消费合作社经理伊万诺夫同志缓缓打开大门,对着排成长龙买面包的人说:面包没有了,周末商店不营业,大家不用等了,回去吧。

AI 产品的邀请码,就是 AI 时代的粮票,以及流通于小圈子之内的一种特殊票证,甚至特权。

它们的背后,都是稀缺资源的分配机制社会身份与“稀缺性”的象征服务于资源管理的控制手段,以及次生“灰色市场” 推手。

从稀缺资源的分配机制看——

以粮票、油票和副食品票为代表的“票证经济”,是在物资短缺的情况下,票证成为获取基本生活资料的必要凭证,背后逻辑是“供不应求”,政府必须通过配额来保证最低分配;

而 AI 产品邀请码是在产品测试阶段,以算力成本高、产品 bug 多作为理由,通过邀请码控制入口,限制使用人数,防止资源过度消耗,也让对产品的批评局限在可控范围,转化为提升空间。

它们的本质都是“配给制”,用额外的凭证来控制进入门槛,把稀缺资源优先配给他们认为“配得到”的人。

从社会身份与“稀缺性”的象征角度看——

票证不仅仅是物资获取的凭证,也成为一种社会身份的象征;比如某些干部、工人能拿到额外的布票、肉票;比如我小时候王府井附近有一家“友谊商店”,里面的进口巧克力、冰淇淋、可口可乐等我喜欢的东西,必须得通过一种“票证”式货币——外汇券才能购买,而外汇券并不是每个家庭都有的。

AI 产品邀请码往往优先分发给特定群体,比如科技圈人士、媒体、投资人等,形成了“圈层传播”,邀请码不仅是进入产品的“通行证”,也常被赋予“前沿用户”“早期尝鲜者”的身份标签。在一些社区里,能拿到邀请码甚至代表一定的“地位”或“人脉”。

它们都超出了纯粹的功能价值,带上了社会属性与象征意义,是“特权”的体现。

从服务资源管理的控制手段看——

票证经济让政府通过票证精准控制不同群体的消费量和物资流向,并基于自己的出发点和目的,更精确地调取和匹配这些物资和消费品。

AI 产品邀请码是开发者控制用户增长曲线的手段,它通过选择性放开给某些群体,从而逐步测试不同场景的产品表现。

它们都是控制手段,服务于资源管理,也或许带有一定的实验性

从次生“灰色市场” 效应看——

作为配给物而非交易物的票证,如粮票、油票、肉票等曾经衍生出倒卖、交易和附带交换条件的赠与,形成黑市;

AI 产品邀请码同样可能被黄牛高价转卖。即便不是 AI 产品,早期Gmail 和 Clubhouse 都出现过邀请码炒作;而 AI Agent 新秀 ——Manus 的邀请码今年3月也曾挂出过上万的天价。

网上流传的上万邀请码截图
网上流传的上万邀请码截图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一旦资源被人为制造稀缺,就容易引发次生市场。资源控制者(政府或公司)都宣称禁止或反对次生交易,但结果无从控制。

当然,它们背后最大的不同是——

票证经济的首要目的是为了解决物资短缺下的公平性,固然不乏针对特定群体的优先供应与配给,也无法根绝次生的黑市交易,但物质资源的稀缺是客观存在的。

而 AI 邀请码的使用更多是出于增长策略营销资源控制。它的稀缺是人为制造的,目的是营造 FOMO 感,影响特定群体——比如投资人和AI 产品研究人员等的预期和评价。

当然,没有背后操纵邀请码的 AI 产品运营者会承认他们在人为制造稀缺,制造 FOMO,搞饥饿营销。

他们说算力资源紧张,海量用户涌入导致响应变慢,影响用户体验,只好用邀请码限制用户规模——

这本来是只有 ChatGPT、Claude、DeepSeek 和最早期的 Manus 真正该担心的问题,哪儿就轮到你们的算力被薅没了?事实上,他们每天都在发送邀请码,看见排队要码的人就开心,看着挺衬算力的啊。

他们说担心用户体验,主要发给特定的群体做测试,收集用户反馈,然后更新产品——

可是最先拿到邀请码的几乎每次都是声量最高,情绪价值过于充沛而冷静不足的 AI KOL。对大多数 AI 产品来说,这群人都不是典型用户。但制造 FOMO 和一码难求的饥渴感,少不了这些人的推波助澜。“扎克伯格做不出来的产品” 这种评价听着很扯淡,但是绝对吸引前来索码的长队。

他们说他们反对和打击倒卖邀请码的行为,甚至说这是邀请码快速消耗的罪魁祸首,他们旨在服务有真正需求的用户,反对不公平的行为——

可是没见他们发动大规模举报,也没报警啊。如果真是面对有需求的群体——比如点外卖的人、写论文的学生和设计师,定向发送邀请码,针对性做用户调研和反馈收集,而不是通过 FOMO 人为制造稀缺效应,谁有功夫倒卖你的码啊?真正的不公平,不就是把邀请码跟“江湖地位”暗搓搓绑定,然后扩大 FOMO 的效应么。

时至今日,AI 圈的运营推广和营销策略日渐趋同和庸俗。KOL 推波助澜 —— 散码 —— 一码难求—— 解释非饥饿营销 ——声讨倒卖邀请码 —— 加大散码力度。每一个环节都充满着精心的算计,都有收益最大化的算盘。它的出发点是公关营销,而非产品技术。

你真的觉得他们在收集用户反馈么?说句不好听的,AI 时代的产品经理还那么在乎用户的意见么?

“你用起来感觉不好,是因为你不会用,你 prompt 的方式不对”,这样的观点和看法已经很普遍了。AI 产品经理人均乔布斯和马斯克,信号不好是你握着 iPhone 的姿势不对,刹车失灵是因为你踩踏板的方式不对,你得改。可问题是,你们做的是什么东西呢?

是的,我没有清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就没法用 ChatGPT 和 DeepSeek 做出一份我需要的报告;我没有审美和想象力的基础就不能用 Nano Banana 和 Lovart 做出一张视觉和创意出众的海报。可如果我如果就是要用 AI 点外卖、用 AI 算命和 找一个 AI 陪伴的毛绒玩具呢?我得写出多伟大的 prompt,你才能准确知道我上顿吃了什么,识别我的命格和 mbti 成分,给我提供情绪价值?

怎么着?你做 AI 不是给人用的啊?你做 AI 你了不起啊?

除了 FOMO 邀请码之外,如今的 AI 圈一种更有创意的 FOMO,是 AI 产品的开发者 FOMO 被追捧的感觉

被追捧意味着投资人上门,受邀在各大论坛亮相,以及更频繁地出现在媒体和榜单上。邀请码是凭空砸下来一个追捧效应的完美杠杆。

邀请码就是 AI 时代的粮票。它用类似“票证”的方式形塑并放大了(并不存在的)稀缺渲染了 FOMO 情绪制造了排队等码的效应收获了众声喧哗享受了 AI 时代的泡沫浴。与这一切最无关的,是 AI 产品与人的关联。

最后,再欣赏一组关于邀请码的苏联笑话(感谢性格日益阿斯伯格化的 GPT-5):

电台广播
苏联电台宣布:
“美国的 AI 人人都能用,我们的 AI 需要邀请码。
这证明了什么?——证明我们的 AI 更先进,因为它已经不需要用户了。”

商店排队
问: 邀请码和苏联的香肠有什么区别?
答: 香肠偶尔能排到,邀请码只在传说中出现。

黑市交易
在苏联的黑市,粮票可以买到面包。
在当代的黑市,邀请码可以买到希望。

幽默广告
海报上写着:
“AI 改变未来,只需一个邀请码!”
下面的小字补充道:
“未来尚未到来,邀请码也未到来。”

工人讨论
工人甲:“听说 AI 可以自动写报告。”
工人乙:“是的,但你得先有邀请码。”
工人甲:“那我们还是继续手写吧,至少纸还不需要邀请码。”

记者提问
外国记者问苏联科学家:
“为什么你们的 AI 需要邀请码?”
科学家答:“这样全世界就知道,我们的算力比香肠还紧缺。”

家庭故事
小男孩问爸爸:“爸爸,什么是邀请码?”
爸爸叹气说:“儿子,那是比糖果更甜,比玩具更稀有的东西。
唯一的问题是——你永远得不到它。”

经典收尾
问: 在苏联和现代 AI 之间,最大的共同点是什么?
答: 你永远在等待。等待商店开门,等待队伍前进,等待邀请码发放。
唯一的区别是:在苏联,你等不到的是面包;在今天,你等不到的是人工智能。

骆轶航

Thomas Luo (骆轶航),PingWest 创始人、CEO、总编辑

取消 发布
AI阅读助手
以下有两点提示,请您注意:
1. 请避免输入违反公序良俗、不安全或敏感的内容,模型可能无法回答不合适的问题。
2. 我们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大模型问答服务,但无法保证回答的准确性、时效性、全面性或适用性。在使用本服务时,您需要自行判断并承担风险;
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该功能目前正处于内测阶段,尚未对所有用户开放。如果您想快人一步体验产品的新功能,欢迎点击下面的按钮申请参与内测 申请内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