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玩

科技创新者的每日必读

打开APP
关闭
小米

小米17 Pro 上手:“对标”iPhone,从名字开始

可以说是小米最具有精致感的一款产品。

发布于 12小时前

9月25日,小米正式发布了“对标”苹果的三款智能手机,小米 17、17 Pro 和 17 Pro Max,这是小米数字系列首次“双杯变三杯”,随着名称跳过 16 系列,也标志着小米 17 系列全面看齐 iPhone 17 系列的决心,尤其是 Pro 系列。

图源:小米
图源:小米

“又大又小”的双 Pro 策略

在今年的 17 Pro 系列上,小米选择了和苹果一样的产品策略,发布一小一大双尺寸机型。无论是想要好手感还是沉浸式大屏的用户,在这一代都能获得满足。并且不同于还未发布的 17 Ultra,Pro 系列在影像模组的设计上显得更加克制,即便是 17 Pro Max 这种“巨屏”,手持时镜头部分的侵入感依旧优于圆环结构,更加适合日常使用。

虽然在产品发布之前小米 17 Pro 的这个背屏和改名风波收到了非常多的质疑,但实际拿到手体验后你就会发现,17 Pro 可以说是小米 13 开始到现在最具有精致感的一款产品。

图源:不客观实验室
图源:不客观实验室

它不仅继承了小米之前小尺寸手机的优秀手感,还在握感上进行了优化,背板衔接到边框的位置做了圆弧处理,这种四微曲包裹式中框设计让 17 Pro 在裸机使用不会出现任何“割手”的情况发生。

图源:不客观实验室
图源:不客观实验室

唯一让我颇有微词的就是,小米将超广角镜头和闪光灯单独放置在了背屏+镜头 Deco 之外,显得有些突兀,并且由于镜面玻璃的底衬,让两个镜头之间非常容易“藏污纳垢”,强迫症用户可能每天都要擦上几次。

图源:不客观实验室
图源:不客观实验室

在初期看到网络谍照的时候,这块背屏就引起了不小关注,这并不是小米第一次尝试在直板手机的背面搞出一块屏,早在小米 11 Ultra 的时候就有过先例。

图源:不客观实验室
图源:不客观实验室

只不过那块屏幕当时的主要作用是作为取景器让用户使用后置镜头模组和显示时间等简单的通知,而到了 17 Pro 上,小米几乎是将 Flip Mix 系列的外屏 UI 缩小拿了过来。

这块「妙享背屏」不仅能够自拍、显示焦点通知,还能实现虚拟宠物这种极具情绪价值的小功能,确实为用户提供了一定的情绪价值,比如最近我周围的朋友们就突然之间兴起了“养鱼热”,但长期出差的我是没经历去照顾这类动物的,于是我就在屏幕的背面也养了一条。

图源:不客观实验室
图源:不客观实验室

在日常使用中,我最常用的就是登机牌显示的功能,不得不说它真的非常好用,基于等同于把登机牌攥在手里,这对于经常出差的用户来说确实比锁屏、灵动岛等通知方式要直观不少。

图源:不客观实验室
图源:不客观实验室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还在背屏上加入了“便利贴”的功能,在屏幕正面看到任何想要记住的信息,用户都可以通过超级小爱的 AI 识屏功能将它“贴”在背屏上,达到随时可见的目的。

图源:不客观实验室
图源:不客观实验室

并且,小米在这块小屏幕上还加入了复古游戏的功能,搭配官方定制的保护壳甚至能玩 RetroArch 模拟器,对 FC、SFC 等经典复古游戏感兴趣的小伙伴应该会很喜欢这个配件。

图源:小米商店
图源:小米商店

最后,小米依旧为 17 Pro 系列退出来一系列官方保护壳,背屏可以识别保护壳的颜色和材质,给出对应的锁屏图案。这种主题跟随保护壳更换的功能,在 iPhone 和三星的设备上已经出现了很长时间,但小米是第一个选择跟进的国产品牌。

图源:不客观实验室
图源:不客观实验室

命名奇怪的不止是小米,还有高通

作为高通的“战略合作伙伴”小米 17 系列今年不出意外的依旧首发了高通的旗舰芯片,但是可能让很多用户迷惑的是,高通的旗舰芯片又又又改名了。去年高通并没有使用延续的骁龙 8 Gen4 命名,而是选择听起来更加高大上的「骁龙 8 Elite」,那么按理说今年应该叫“骁龙 8 Elite 2”了对不对?

但是今年高通的命名方式又变了,新的芯片叫「第五代骁龙 8 至尊版」,采用第三代 3nm 工艺,使用 2+6 的全大核核心架构,由两颗 4.6GHz 超级核心和六颗 3.62GHz 性能核心组成。

图源:小米
图源:小米

在室温 26 度的室内环境下,GeekBench 6 的单核性能超过了 3500 分,多核性能更是突破了 10000 分;同时 GPU 的综合得分能力也来到了 23048 分,性能提升明显。

GeekBench6 图源:不客观实验室
GeekBench6 图源:不客观实验室

不仅如此,第五代骁龙 8 至尊版在能效曲线上的表现也十分优秀,CPU 超大核功耗相比上一代下降了 35%,GPU 功能也下降了 30%。

在全新设计的超大立体环形冷泵的加持下,小米 17 Pro 在小尺寸手机中依旧拥有不错的性能释放能力,3DMark 20 轮重度负载压力测试 Wlid Life Extreme Test 的稳定性达到了 73.3%,与很多大尺寸电竞旗舰的稳定性相当,应付大型 3A 手游的长时间游玩绰绰有余。

3DMark Wlid Life Extreme Test 图源:不客观实验室
3DMark Wlid Life Extreme Test 图源:不客观实验室

影像能力有惊喜、有失望

影像能力方面,小米非 Ultra 数字旗舰一直都比较保守。

主摄采用了 5000W 像素的光影猎人 950L,拥有 1/1.28 英寸的大底,支持第三代 LOFIC 高动态技术,小米表示凭借其 16.5EV 的单帧直出动态范围,能够超越大部分彩负胶片和人眼的瞬时动态范围。

图源:不客观实验室
图源:不客观实验室
图源:不客观实验室
图源:不客观实验室

得益于背屏设计,小米 17 Pro 可以使用后置镜头模组进行自拍,来达到比前置镜头更佳的成像效果。

图源:不客观实验室
图源:不客观实验室

长焦方面 17 Pro 配备了一枚 JN5 5X 多折浮动光学变焦,这枚镜头在 5x~10x 的表现力上可圈可点,能够达到最近 20cm 的微距对焦范围。而 Pro Max 则进一步使用 1/2 英寸的 GN8大底潜望长焦,在望远性能上显然拥有更强的表现。

图源:不客观实验室
图源:不客观实验室

这枚镜头在人物特写时也有这不俗的成像效果。

图源:不客观实验室
图源:不客观实验室

超广角 17 Pro 系列均采用一枚 17mm,支持自动对焦的 OV50M 传感器。

图源:不客观实验室
图源:不客观实验室

显然,但从参数来看小米 17 Pro 系列的镜头在今年这波“大杯”产品中的数据并不优异,好在徕卡影调搭配全新的正片、负片色彩从画面观感上为整体拽回了一些分数。

图源:不客观实验室
图源:不客观实验室
图源:不客观实验室
图源:不客观实验室
图源:不客观实验室
图源:不客观实验室
图源:不客观实验室
图源:不客观实验室

从 iPhone 17 Pro 系列开始,苹果放弃了使用了 2 代的 5X 长焦,转而使用焦距更近的 4X,为的就是能够在特写、小品等拍摄题材时能够呈现更好的效果。

图源:不客观实验室
图源:不客观实验室

而 5X 光学变焦在食物特写、等近距离摄影时往往会出现难对焦、画面框选不全的情况,不知明年发布的小米 18 系列会不会选择跟进苹果这一步伐。

续航、充电史诗级提升

随着国产电芯技术的发展,手机的电池容量正式迈入 7000 毫安时时代。小米 17 Pro 今年采用安卓首个 L 型封装设计,使用异形叠片电池技术,充分利用了手机内部的空间结构。

图源:小米
图源:小米

在小尺寸的 17 Pro 上,小米硬生生的多塞进了 680mAh 的电量,让手机的电池容量来到了 6300 毫安时,甚至超约了更大尺寸的 15 Pro;而在大尺寸的 17 Pro Max 上则来到了恐怖的 7500 毫安时,堪称旗舰机电池容量天花板。

在这一代 17Pro 搭载的小米澎湃 P3 智能快充芯片支持了 100W 有线秒冲和 50W 无线快充,在私有协议的基础上首次支持了 100W PPS 通用协议,无论是原装充电器还是第三方充电器均能获得优秀的充电能力。

本本分分做产品

通过一周的使用下来,小米 17 Pro 这款产品的综合表现力还是值得肯定的。

在澎湃 OS3 的加持下,小米的手机也变得流畅、好用了不少,超级岛的加入也让用户能够获得比焦点通知更加直观的实时动态提醒效果。

可以说在手机更新频率越来越快的今天,手机的实际使用体验已经不能单独依靠参数来衡量,而小米手机早年间赖以生存的“低利润”对行业造成的影响也已经远不如当年。如何通过设计、系统优化让自己的产品更加好用,是手机厂商在今天需要优先考虑的一大问题。

从小米 15 系列开始,小米就放弃了追随友商卷参数的玩法,选择细心的打磨手机的质感,这在其余几家中杯手感堪比千元机的今天显得尤为珍贵。

图源:不客观实验室
图源:不客观实验室

今年的这块“妙享背屏”能否在白热化的机圈战场获得一席之地我们暂时不得而知,但小米的数字系列在这一代,已经隐隐的透出一些国际高端品牌的“匠人精神”了。

下载品玩App,比99.9%的人更先知道关于「小米」的新故事

下载品玩App

比99.9%的人更先知道关于「小米」的新故事

iOS版本 Android版本
立即下载

有守门员还进球呢。

取消 发布
AI阅读助手
以下有两点提示,请您注意:
1. 请避免输入违反公序良俗、不安全或敏感的内容,模型可能无法回答不合适的问题。
2. 我们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大模型问答服务,但无法保证回答的准确性、时效性、全面性或适用性。在使用本服务时,您需要自行判断并承担风险;
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该功能目前正处于内测阶段,尚未对所有用户开放。如果您想快人一步体验产品的新功能,欢迎点击下面的按钮申请参与内测 申请内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