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麦浪,五谷满仓,空气里弥漫着丰收的喜悦。9月27日,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暨北京农民艺术节在怀柔区桥梓镇漫山慢水·小毛驴农场盛大开幕。
主舞台上歌舞不断,农产品展销区也相当热闹,板栗、核桃、木耳、蜂蜜等山珍荟萃,让人感叹物产之丰盛;“农作物新品优品种植示范基地”自产的大米、红薯、玉米等农产品深受现场游客喜爱。
与此同时,一场人工智能之风,也正在为这片土地带来新的气息。
从开幕式上与村民同台共舞的机器人,到智能化程度高,可自主工作的高科技农具,人工智能元素让如今的丰收节更像是一场融合科技、文化与田园诗意的全民庆典,并对构建未来乡村图景带来更深远的变化。
在丰收节展区,除了热闹的表演和琳琅的物产,更引人注目的是一个“AI身影”。在一块大屏幕上,一位AI助理村支书正与到访的游客互动,不仅能够为游客推荐游玩路线,还能够用英文同外国友人流畅沟通,为村民提供农技咨询、健康建议等多元支持。
这样的场景既新鲜又实用。“以前总觉得AI离乡村很远,今天一看,它真能帮我们解决不少实际问题。”一位基层工作者感慨道。
这正是“乡村振兴幸福大模型”在基层落地的场景之一。该模型由北电数智研发,已在怀柔区北沟村率先投入使用,在本次丰收节上,和游客乡民交互对它而言不过是“小菜一碟”,回归到乡村场景,才是它真正“大展拳脚”的舞台。
“乡村振兴幸福大模型”可以赋能乡村治理的多个环节。它可以协助村干部分析村情数据,针对乡村治理难点“对症下药”,提供科学决策参考与支持,提升基层治理效率。
同时,乡村振兴大模型也是“百姓万事通”,村民可通过语音或文字与AI交互,咨询政策与服务、学习红色村史,为基层一线工作人员“减负”。
大模型也是一位随叫随到的“数字医生”,村民的慢病小病可以进行自助问询,用药助手给出合理的用药方案和禁忌提醒,提升乡村医疗服务水平。
这些功能在过去可能仅仅是愿景,如今,AI正逐步成为乡村发展“新农具”。本次丰收节上,北电数智打造的“乡村振兴幸福大模型”,不仅是一个技术产品,更是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智能化解决方案。它从乡村治理的多维度切入,让技术真正扎根乡土,让村民共享数字时代红利。
乡村作为国家治理的“毛细血管”,“小问题”也可能造成“大影响”,基层医疗资源紧张、缺少个性化服务等问题并非某一乡村独有。在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数字化、智能化成为了乡村发展的新引擎。让人工智能赋能乡村高效治理,关乎广大农民的幸福感。
丰收,是颗粒归仓的满足,更是科技赋能下,乡村焕新的开始。在丰收节这一展示乡村振兴科技成果的窗口,北电数智交出了“乡村振兴幸福大模型”这一科技与乡土深度融合的答卷。用AI重塑乡村治理与服务的逻辑,“刷新”着未来中国乡村的面貌,北电数智正在将这种能力融入更多乡村场景,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AI乡村振兴范式。
AI来到乡村,是为基层治理赋能,能为村民提供更便捷、更精准的服务,并帮助村干部将更多精力着眼于乡村长远发展。随着AI越发深度的融入乡村生活肌理。未来的智慧乡村,不仅将成为人们诗意栖居之地,更是智慧生活的乐土。
当「乡村振兴幸福大模型」在更多乡村田野间落地生根,我们终将在数字中国的版图上,看见一片由AI点亮的星辰大海——那里既有丰收的喜悦,也有科技的温暖。
0 条评论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