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浏览海外音乐媒体时,我注意到一个重磅消息在乡村音乐圈引发轩然大波。美国乡村音乐文化媒体Whiskey Riff发布了一篇措辞严厉的文章,标题直指"一首AI生成的乡村歌曲正在霸占Billboard榜单,这应该让我们所有人愤怒"。
过去一年,AI音乐工具如Suno、Udio的爆火让AI创作音乐从实验室走向大众,但这些作品大多停留在社交媒体传播的层面。而这次不同的是,一首完全由AI生成的歌曲,首次登上了Billboard官方榜单的第一名。这不再是技术演示或小圈子的新奇玩具,而是实打实地进入了主流音乐产业的核心评价体系。这个事件标志着AI音乐已经从"能做"进入到"在做",甚至"做得比真人还成功"的新阶段。
完整歌曲纯享,还怪好听
一个不存在的歌手,登上了真实的榜单
本周Billboard乡村数字单曲销售榜的冠军,是一首名为《Walk My Walk》的歌曲,演唱者叫"Breaking Rust"。如果你从未听说过这个名字,那很正常——因为这个"歌手"根本不存在,它是一个完全由AI生成的虚拟项目。
这首歌署名为Aubierre Rivaldo Taylor,此人同时还运营着另一个AI音乐账号"Defbeatsai"。有趣的是,Defbeatsai的社交媒体上明确标注了"AI生成"的身份,但Breaking Rust的Instagram个人简介里只写着"亡命乡村"和"我们的灵魂音乐",对AI身份只字未提。Billboard在报道其他AI艺术家登榜时,证实了Breaking Rust确实是AI生成项目。
这种选择性的透明度引发了质疑:是技术展示,还是刻意隐瞒?
数字背后的荒诞
Breaking Rust自10月15日注册Instagram以来,迅速积累了超过3万粉丝,但翻看评论区和粉丝列表,大量账号表现出明显的机器人特征。更惊人的是,它在Spotify上的月度听众数达到了180万。
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作为对比,刚刚发布新专辑的真人乡村歌手Colby Acuff,月度听众刚过100万;以高产著称的独立音乐人Charley Crockett,月度听众也只有140万。一个刚出现不到一个月、连真人都不是的"歌手",流量超过了这些在舞台上摸爬滚打多年的艺术家。
在这次榜单上,真人歌手Ella Langley的新单曲《Choosin’ Texas》位列第二。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这首AI歌曲,她本该拿下冠军。这不是假设性的损失,而是真金白银的曝光机会和收入被一个算法挤掉了。
Billboard的沉默与产业的默许
Whiskey Riff的作者联系了Billboard,询问他们对AI歌曲上榜有什么政策规定,是否会将AI作品与真人创作区分标注,但截至发稿没有收到回复。
根据Billboard自己的统计,过去几个月至少有6位"AI或AI辅助艺术家"出现在各类榜单上,而他们也承认,实际数字可能更高,因为现在的AI音乐已经很难被识别出来。从目前的报道口径看,Billboard似乎并不认为这是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种态度背后折射的是整个产业链的默许。流媒体平台Spotify只关心播放量,不管播放的是谁的作品,反正都能赚钱。唱片公司虽然现在还没公开表态,但按商业逻辑推演,未来推出自己的AI"艺术家"只是时间问题——它不需要签约、不需要巡演、不会闹解约,还能7×24小时产出内容。
作者在文章里提到一个细节:一年前他写过一篇关于AI艺术家在Spotify上传翻唱歌曲的文章,结果收到了律师函要求撤稿。他没有撤,现在看来,当时的争议只是个开始。
不是EDM,也不是"工具进化"
可能有人会说,电子音乐(EDM)不也是用电脑做的吗?为什么AI音乐就不行?
文章对此做了区分:EDM确实大量使用电脑和软件,但制作过程依然需要真人艺术家投入才华、审美和创作精力去混音、编曲、设计声音。那是人借助工具完成的创作。而AI音乐是直接输入指令,让算法吐出成品,中间没有任何人类的艺术劳动参与。
这不是工具的进化,而是创作主体的替换。
田纳西州的立法与法律的空白
今年早些时候,田纳西州通过了法律,禁止未经授权使用AI"深度伪造"他人的声音。这针对的是那些用AI模仿Taylor Swift、Morgan Wallen等明星声音的作品,保护的是已有艺术家的权益。
但对于像Breaking Rust这样"原创"的AI音乐,法律几乎没有设置任何门槛。它不侵犯任何人的肖像权或版权,所以可以畅通无阻地上传、发行、登榜。这个法律真空意味着,未来这类内容只会越来越多。
谁在受益,谁在受伤
在这个故事里,平台、资本、算法都是赢家。Spotify继续收流量费,Billboard继续卖榜单关注度,AI工具公司继续卖订阅。
真正受损的是两类人:创作音乐的艺术家和消费音乐的听众。
艺术家发现,自己花几个月甚至几年打磨的作品,市场表现可能不如一个算法花几分钟生成的东西。这不是因为作品不好,而是因为算法可以更快、更便宜、更批量地占据注意力。
听众则在不知不觉中,被喂食越来越多空洞、公式化、毫无灵魂的内容。Breaking Rust的歌听起来"还行",但仔细品味会发现歌词乏味、旋律套路、编曲平庸。它的成功不是因为艺术价值,而是因为算法优化和流量操控。
当这样的内容开始占据榜单、占据推荐位、占据听众的耳朵,真正有深度的音乐会越来越难被听见。
我们正在接近的临界点
Whiskey Riff的作者用了"point of no return"(无法回头的临界点)这个词。他担心的是,当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默许甚至鼓励AI内容时,这个趋势会自我强化,直到真人创作彻底失去竞争力。
这不是科幻小说里的远景,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一个AI"歌手"已经拿到了Billboard冠军,下一步会是什么?AI专辑横扫年度榜单?格莱美奖出现AI提名?音乐节舞台上播放AI的"现场"?
文章的标题说"这应该让我们所有人愤怒",但更现实的问题可能是:当愤怒无法改变商业逻辑时,我们还能做什么?
整理:周华香




0 条评论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