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外的科技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时,一般也会为自己的品牌起一个中文名。这样既有利于品牌长期发展,又可以提高自身在消费者心中的辨识度。虽然一个好的中文名带来的好处多多,但起个好名字其实不是一件容易事,所以一系列奇葩的中文名也就横空出世了。
比如当你听到“盖乐世”这个名字的时候,你知道这是什么鬼吗?

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是不是什么保健品的名字?不过后来一看才发现,“盖乐世”原来是三星给 Galaxy 系列品牌定下的中文名。经过这么一次音译后,Galaxy 本身的“银河系”寓意在中文译名中已经消失殆尽,但三星说这个新名字的寓意是“覆盖快乐的世界”,所以说,拿来给保健品做名字倒也是蛮合适的。
相比“盖乐世”,“声破天”就更雷人了,看完这个音译过来的名字后,新用户你还有欲望试试 Spotify 么?当然,用在品牌传播上,“声破天”确实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过目不忘的效果,毕竟足够雷嘛。不过还好这并不是 Spotify 的官方中文译名。
外国公司奇葩的中文名字当然不止这两个,像 Google 被译成“谷歌”、Netflix 被译成“网飞”、Airbnb 被译成“空中食宿”其实也都是蛮奇葩的。这些译名不但没能给新用户传达出与产品/公司对应的有效信息,在中文中也缺乏相应的语意,第一次听到的人恐怕都是一脸茫然,不知道这是何物。
看了这么多反例后,难道外国公司在中国就起不出一个优秀的中文名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比如,同样是手机行业的玩家,高通中文水平就明显比三星好。相比三星把原意为“银河系”的 Galaxy 翻译成“盖乐世”,高通把原意为“金鱼草”的 Snapdragon 翻译成“骁龙”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其他的,像 Evernote 的中文名“印象笔记”、Wunderlist 的中文名“奇妙清单”其实都是挺好的中文名称。这两个名称不但有对应的中文语意,还能顺带把自己的产品结合起来。新用户看完后立刻就能知道前者是一款笔记类产品,后者是一款清单类产品。
所以如果我们回过头来看一下就会发现,在给科技产品起名这件事上,直接音译在很多时候都是不靠谱的,因为通过这种方式导出来的品牌名称在中文语境中几乎是个“四不像”,唯一的好处或许就是让那些身在国外的领导们觉得这个读起来名字“顺口”吧。
0 条评论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