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初做出租车起家,滴滴想要覆盖全平台的野心越来越明显。如果你经常使用滴滴,打开它最近更新的 app就会发现,除了快车、顺风车、出租车和专车之外,滴滴的服务中还多了代驾的选项。继 7 月 16 日推出滴滴巴士后,7 月 28 日,滴滴又推出代驾服务。
与已经被我们熟知并且试用的e代驾相同,滴滴代驾采取“起步价+公里费”的计费方式。10 公里以内的费用包含在起步价内,超出 10 公里后按里程固定收费。如果你在北京,那早上 6 点至晚上 22 点的起步价都是 36 元,超出 10 公里外的每公里 20 元。
在发布会上,滴滴快的代驾事业部总经理付强竭力强调滴滴代驾与同行的不同之处:滴滴代驾司机在结束订单后,可以通过“结伴返程”功能快速找到周围的同伴,使用滴滴快车等一同返程、分摊车费。滴滴还会在某些城市尝试为司机提供巴士,免费返程。
听上去是为司机谋福利的功能,多少有点让人只是个噱头。到底能有多少司机会在同一地点集合,尤其是同一时间的同一地点?开通后的巴士怎么能够照顾到所有司机的返程?对比起来,还是觉得让司机随身携带脚踏车返程的做法更靠谱些。
毋庸置疑,滴滴做代驾最大的优势是其平台上近 500 万司机和滴滴快的移动端的近 2 亿用户。但从另一个方面看,如果滴滴想要把代驾业务做大,就不得不面对已经在代驾领域做了 4 年的e代驾的竞争。e代驾在获得 1 亿美元的融资之后,逐渐垄断了代驾行业中大部分专业代驾司机资源。况且,代驾业务对于e代驾来说,是它的全部,对滴滴来说则只是个“被捡回来”的边缘业务。
自从今年 4 月对外正式发布后,滴滴代驾业务一直进展缓慢。细心的用户曾发现,滴滴打车 app 上一次更新后悄悄出现的代驾服务又悄悄消失了。在有传闻称融资 20 亿后,滴滴迫于资方压力,将逐渐舍弃巴士、代驾等边缘业务。在此前的媒体沟通会上,滴滴快的总裁柳青也把重点放在了专车和拼车业务上,代驾业务只是被顺带一提。
但如今既然下定决心做代驾,滴滴就一副要做过竞争对手的架势。从价格上看,相比e代驾,滴滴在每个时段的收费刻意低了 3 元,并大肆宣传首单免费。很明显,滴滴是要延续一贯的“烧钱”策略。此外,在使用场景方面,滴滴着重强调自己与专注于酒后代驾和夜间代驾的同行(e代驾)不同,希望能够开拓商务代驾、旅游代驾等细分市场。但滴滴可能忽略了,酒后代驾才是代驾最大的需求,甚至连“同行”在夜间代驾的使用场景都很少——本来就不安全,还弄个陌生人在自己车上。而其它场景下,不应该更加享受自驾的乐趣吗?

不过,对e代驾来说,滴滴做代驾,或多或少都会分掉一块蛋糕,毕竟还有补贴在,而与打车专车不同的是,用户们更习惯使用相同的代驾师傅——一种天然的用户粘性,这恐怕是e代驾最为不愿意看到的。
0 条评论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