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人口增长,城市中的土地价格越来越贵,买不起房者大有人在。在北上广租一个十几平米的单间,已经成为中国北漂年轻人的常态;而情况在日本更为严重,很多年轻人甚至会因为租不起房而住在“胶囊旅馆”里,每天睡觉的时候像尸体一样被“停放”在太平间里……
你可能会记得,前几天我们报道了斯洛伐克公司 Nice Architects 打造的“胶囊房屋” Ecocapsule:它是一个 4.5 米 × 2.4 米,可以容下两人居住的狭小空间。麻雀虽小,厨、卫、淋浴、工作台和床却都一应俱全,使用风力发电机、太阳能面板和大容量锂电池来发电和蓄电,顶棚的集雨装置还可以将雨水过滤成饮用水……
这种可移动的胶囊式生活空间,成为了互联网科技公司和地产公司合作的新思路。小米也不例外,他们最近就和一家得到前万科高管毛大庆投资的创业公司进行合作,推出了一个胶囊形状的可移动商业空间产品:超级蛋。


以钢架作为龙骨,镶嵌上用玻璃钢制作的外壳以及装置用板材,再放上椅子、桌子和展示柜,展示在作者眼前的是一个已经达到最小可行状态的胶囊空间。只是由于和小米合作的关系,里面暂时除了小米推出的电视、手机、路由器、空气和水净化器以及米兔毛绒玩具之外,暂时没有其他的产品——再加一个售货员的话,这枚蛋形的胶囊空间,就变成了一个名符其实的、能移动的实体版小米官网……


和 Ecocapsule 不同的是,超级蛋并不能实现水电循环和自给自足。全移动空间 CEO 成婷珏对作者透露,公司的模式是和拥有城市零散闲置场地的地产物业机构进行合作,在场地上放上这些“蛋”,用于零售、展示等商业用途,提供了基础的水电接入功能。
他们将这种模式称作“第三类商业空间”:用超级蛋来吸引零售品牌和餐饮服务者,用于开设“游击商店” 、活动餐食服务等临时性的零售和餐饮功能——当然,为了更好地理解,你也把它想象成一个高端大气上档次的鸡蛋灌饼早餐车。

现实生活中,“第三类商业空间”的确有存在的条件。在一线城市,“一个大约 30 平米的线下店铺,将地皮租金、装修成本和电力等设备成本计算在内,每个月的地产成本高达数十万元。”成婷珏表示。与此同时,她认为城市中有太多的绿地、广场甚至是街角的闲置空间没能得到利用,更何况商场、写字楼等商业地产的使用效率也没有高到哪去。
她们统计后发现,在一二线城市活跃的餐饮品牌超过 2000 家,零售品牌则超过了 5000 个,然而,“3 万方的综合商场里最多只能放下 50 家餐饮或 100 个零售门店,1 万方则降到了 15 家餐饮和 20 个零售门店。商业空间的容量太低,线下启动的成本太高。”
而这枚“蛋”,承载了全移动空间在商业地产(第一类商业)和在线的电子商务(第二类商业)之外,打造第三类商业空间的企图。在她们的设想中能够在为零售和餐饮行业降低成本的同时,对城市中的闲置空间进行更有效的利用。

然而,玻璃钢在防水和结构强度上依然存在缺陷,全移动空间团队明年的目标,除了在北京和上海一共放上 50 个这样的蛋,还包括将这些蛋进行结构、防水上的改造,比如换上不锈钢的外壳、优化龙骨等等。团队对于目前“蛋”的粗糙程度并不隐瞒,她们目前获得了包括毛大庆等在内的天使投资,刚好能够把第一枚“蛋”装起来。

它离“年轻人的第一个胶囊屋”可能还有点远,尽管里面现在已经装满了小米开发的大量“年轻人的第一款电子产品”……团队透露,未来放置在京沪两地的蛋,还希望能够得到类似小米和优衣库等这样的零售品牌的支持——可能正合这两个品牌之意:小米今年一直在拓展线下渠道,而优衣库也曾因为更衣室里的问题引起过社会关注。
然而,“蛋”放到地上,地产的所有者就愿意吗?全移动空间认为,超级蛋无论以什么功能形态存在,放在商业地产还是公共场所的地面上,都需要和地产的所有者或管理者进行协商。所幸,在商业地产这边,团队已经争取到了一些盟友,比如华润置地和中城地产联盟。
商业客户从该团队购买蛋在指定地点指定时间的使用权,而该团队将和所在地物业所有者共享收益,同时商业客户也因为使用了蛋而降低了成本——在她们看来,这是一种对“第三类商业空间”所有的参与方都有益的模式。
当然,前提是这笔收入分成,能够在账面上抵掉地产合作的运营投入,以及每只“蛋” 20 万人民币的造价。
0 条评论
请「登录」后评论